宋朝積弱的原因 ?

2007-04-29 6:34 pm
我想知道點解宋朝會積弱 ...
吾該吾該 ,,
更新1:

最好300字

回答 (5)

2007-04-30 11:59 pm
宋太祖立國,當務之急,是避免宋朝變成後宋,即第六個短暫皇朝.五代將權過大,篡弒成風,殺一人立一人,要改變此風氣,強榦弱枝是必須的.至於後世是否積弱,就算任何人當趙匡胤,也暫時不會去管此問題.
事實上,實行了以後,宋軍的戰鬥力並無減弱,以前五個皇朝搞不定的南方割據勢力,宋軍一一搞定了.可見,其實有問題的不是此政策,而是後世的領導人的能力.
我相信宋太祖如果統一了天下,他會立即把此政策改變.因為他要對付契丹,要取回燕雲十六州,這必須要有強大的軍隊才能成事.宋太祖軍旅出身,他豈會不知此道理?
可惜,天不假年,宋太祖在剩下北漢未滅的情況下已經去世了.繼位的,又是其武功不行,又重視文治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他沒兄長的軍事才能,那敢更動政策,讓將領再度坐大?於是強榦弱枝,就只好一直維持下去.

總之,我認為宋朝開國,強榦弱枝政策是必須的.趙匡胤做得絕對出色,好得無可再好.後來發生的事,只是天意.最是這麼多。我讚成趙匡胤得位後立即實行強榦弱枝, 但希望他在統一天下後取消該政策. 亦認為他在世, 會如此做.

2007-04-30 16:00:42 補充:
論北宋之積弱問題,其原因由軍事積弱起,後來加上政治積弊,總的導致財政積貧。此時,北宋積弱已成為結構性問題,回天乏術。由此推論,北宋積弱的局面,並非一代兩代君主可以形成。在眾多北宋前中期君主中,我認為責任最大者,非真宗莫屬

2007-04-30 16:01:18 補充:
軍事積弱的原因1) 唐代以來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此一風氣的形成,是因為唐代科舉制度的建立。唐初雖然有出將入相的規定,如李靖即因此成為朝中宰相。後來形勢一轉,許多出身科舉的士人也能拜相,如姚崇宋璟。又因為軍人賞賜爵祿而不授官職、學武辛苦、容易受傷等故,使社會有一棄武尚文之心。府兵制度之破壞,也因為社會不再重視武人使然。此風到了五代更盛。後梁率先為軍人刺青,使軍士在傳統社會之中更無地自容,士氣因此低下。到了宋代,一直如此,士氣低下,戰力隨之低下,遂造成宋代之軍事積弱。

2007-04-30 16:01:34 補充:
2)後晉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後晉石敬瑭為發其皇帝夢,尋求北方契丹之助,許以燕雲十六州。那燕雲之地,是中國北方第一軍事重鎮。該地多為山嶺之地,可制胡騎長驅南下。又為長城內險,十六州地盤都在長城山海關之內,而十六州之南盡為平原,有利胡騎馳騁。燕雲之失,使宋室北方的國防線只有一條「滹沱河」作為拒馬河,極之不利。這樣使宋室以步兵為骨幹的軍隊只能節節敗退。
參考: 自己
2007-04-29 7:44 pm
論北宋之積弱問題,其原因由軍事積弱起,後來加上政治積弊,總的導致財政積貧。此時,北宋積弱已成為結構性問題,回天乏術。由此推論,北宋積弱的局面,並非一代兩代君主可以形成。在眾多北宋前中期君主中,我認為責任最大者,非真宗莫屬。

軍事積弱的原因
1) 唐代以來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
此一風氣的形成,是因為唐代科舉制度的建立。唐初雖然有出將入相的規定,如李靖即因此成為朝中宰相。後來形勢一轉,許多出身科舉的士人也能拜相,如姚崇宋璟。又因為軍人賞賜爵祿而不授官職、學武辛苦、容易受傷等故,使社會有一棄武尚文之心。府兵制度之破壞,也因為社會不再重視武人使然。此風到了五代更盛。後梁率先為軍人刺青,使軍士在傳統社會之中更無地自容,士氣因此低下。到了宋代,一直如此,士氣低下,戰力隨之低下,遂造成宋代之軍事積弱。
2)後晉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
後晉石敬瑭為發其皇帝夢,尋求北方契丹之助,許以燕雲十六州。那燕雲之地,是中國北方第一軍事重鎮。該地多為山嶺之地,可制胡騎長驅南下。又為長城內險,十六州地盤都在長城山海關之內,而十六州之南盡為平原,有利胡騎馳騁。燕雲之失,使宋室北方的國防線只有一條「滹沱河」作為拒馬河,極之不利。這樣使宋室以步兵為骨幹的軍隊只能節節敗退。
3)宋室軍隊以步兵為主
宋室軍隊以步兵為主的原因,是因為宋室接連地失去中國兩個僅有的牧馬場所。中國最好的牧馬場所,一個在燕雲之地,先被遼人所奪;一個在今寧夏之地,真仁時期被西夏人奪去。如此,宋室不能有好的戰馬組織騎兵隊,只能以步兵抵擋佔盡地利的胡騎,焉能不敗?王荊公推行變法,其中的保馬法也為了組織宋室騎兵以增強宋軍戰力。這是無辨法之中的辨法,我們又豈能盡罵荊公新政只是一些秕政害民呢?
4)宋室之軍隊制度
i) 文人掌軍事
雖然我覺得這絕非造成宋代軍事積弱的成因,但我個人沒有公信力,遂在此人云亦云。書本說文人熟知軍事的不多,卻又任職樞密使,導致指揮失靈,說得不無道理。但事實上,宋代的文人有知軍事、武事。范仲淹知兵為人所識;又如韓琦曾與范同主用兵西夏之事;辛棄疾的射術劍術精於武將等等,都是例子。
ii) 兵將分離
宋室為防範武人擁兵自重,遂實行兵將分離之法。自唐代府兵制已有兵將分離的味道,但還有一個折衝都尉全權管理軍隊訓練。宋代更加重兵將分離。更戍法規定三年一遷番地,訓練之將與指揮之將同為原駐武將,三年一遷使兵將完全分離,遂有「兵不識將,將不知兵」之弊。將不知新軍實力,要重新訓練;兵不習新帥指揮,要重新適應,戰力必然低下,導致軍事積弱。

政治積弊的原因:
1) 都汴
汴京處黃河中下游之地,除黃河為天然的險阻外,京畿附近幾無重要的軍事要衝。加上宋室北方的天然國防線已失,胡騎長驅直進,三四日可達汴京。如此,使宋室不得不在北方屯駐大量軍隊,加強防守,卻增加了軍費,以養不可用以為戰之兵,得不償失。其實太祖曾經說過,等到天下太平之日,國都還是要西遷的。嗣後諸帝,都嚴守太祖諸訓,可是只此一訓不從。

中央集權政策之流弊
宋太祖的中央集權,重文輕武及強榦弱枝兩大措施,都是為了適應五代十國的社會風氣而定立的。先不論此政策是否矯枉過正,但行之既久,流弊必生。
i) 重文輕武
重文輕武的政策不僅令宋代軍事積弱,更令宋室為了優禮士人不惜工本,導致財政負擔極重。宋代重文之策,包括增加科舉取士的員額,由唐代的數十增至宋代的百多員;另外磨勘、恩蔭等官員升遷及薪俸制度,無理地優待一班文臣。特別是磨勘規定官只升遷唯問年資,不分勞逸、不考功績,使官員做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造成因循風氣。官場之內,一片暮氣,如何有一番興革?是故重文輕武之策,使宋室政治積弊。
ii) 強榦弱枝
宋室在中央提高君權,削相權,措施包括御使台與諫院、考課院與吏部、大理寺與刑部等等的職權都重疊了,架構臃腫,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增加官俸及辦公開支。中央的九寺五監,猶為虛官。在地方則首長四權分立,機構繁多,也導致行政效率低下。
3) 官員意氣之爭
仁宗時的濮議、神宗時新舊黨爭、哲宗時的洛蜀之爭,都可為例。官員意氣用事,互不相讓,使政事議而不決,延誤時機。

軍事積弱,政治積弊導致財政積貧
1) 冗兵,養不能用之兵,宋時有人云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
2) 戰敗後的歲幣;
3) 冗官的支出。
主要是這三項導致財政積貧。

字數所限,僅將真宗之過點列如下:
1)澶淵之盟,開歲貢先例,增財政負擔;
2)天書、封禪、築樓之舉以招遼國的尊敬,皆傷財力,更耗盡太祖太宗時留下的軍餉六百多萬錢,卻使遼國更為蔑視;
3)天下太平之日,不作國都西遷的打算。時西夏李氏叛亂,宋室鞭長莫及;
4)以黃老無為思想治國,放寬對地方之約束,使宋代中央集權瓦解於無形,遺下重要的政治問題如財赤等給後世。
2007-04-29 7:14 pm
要知點解宋朝會積弱 就要先了解當時的政治體制

一) 朝廷下令各州須挑選精銳士兵入京,充當中央禁軍;而質素較差劣的老弱殘兵,則留守地方州,充當廂軍。→在軍事上造成強幹弱枝的形勢

二) 行更戍法,在「兵調而將不調,將調而兵不調」的情況下,務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三) 宋太祖重文輕武,不但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使由文人擔任,即使地方軍事亦往往由文人統率

四) 宋太祖在宰相之下增設「參知政事」,與宰相共議政事,另外又以樞密使分其軍權,以三司使(戶部司、度支部司、鹽鐵部司)分其財權

五)設御史台及諫院,監察宰相等文武百官,只對皇帝負責,可隨時彈劾百官→中央各級官員備受掣肘

六) 在州上增路,每路版帥、漕、憲、倉等「四監司」分別掌管民政、軍政、財政、刑政等事務 又在各州另設「通判」官,與知州共同處事,州務公文必須經通判副署,才能生效→地方行政、財權、刑權全面受到監察



由於宋代中央集權政策矯枉過正,重文輕武措施過甚,令武人備受歧視,產生自鄙感,嚴重影響作戰士氣,加上兵員質素差劣,使宋兵面對外敵,往往不堪一擊,在更戍法之下,兵將難以協調,以致每每戰敗於邊族。宋代政出多門,政風因循苟且,行政效率降低,地方官吏事事聽從中央,受制過甚,施政難有作為。過多官職,造成冗員甚多,官俸開支自然浩大,而且募兵制缺乏完善的退役制度,更戍頻繁,造成龐大軍費,令宋室財政拮据、國用日絀
參考: 中史書
2007-04-29 6:52 pm
北宋對遼,夏的戰爭屢戰屢敗,最後每年送出大量銀幣,布帛等.以維持國家安寧,但此造成國家財政困難.政府最龐大的支出有3項:歲幣.軍費和官俸.宋太祖未年.全國兵額不過37萬.到宋仁宗時2,兵額增至125萬,軍費用去政府的6分之5,軍隊來自招募,其中很多是無業遊民和災民.質素很低..北宋重文輕武.十分重視科舉,宋代3年1次科舉,每次綠取數百人,進士及第者立即任官.官吏多,俸綠開支大.造成另一沉重負擔.
參考: 打得好辛苦
2007-04-29 6:40 pm
宋朝積弱的原因:
由於宋朝社會過度文弱,以及其他種種原因,竟令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外患最嚴重的王朝。


收錄日期: 2021-04-18 21:58: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9000051KK011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