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我知紅樓萝講咩

2007-04-29 6:26 pm
講我知紅樓萝講咩

回答 (2)

2007-04-29 8:06 pm
✔ 最佳答案
主題
紅樓夢是一部章回小說,每個章回雖然彼此獨立,卻又各有相關,有學者指出紅樓夢所採用的是一種全然不同於西方小說的結構方式,作者採用許多小事件堆疊成為一個大事件的「浪潮式」架構,以數個大主軸穿插眾多小故事而成,因此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其中最為人所重視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及薛寶釵之間的三角戀愛,也有人認為這部巨著是在描寫传统中国貴族生活的腐敗与颓废。全書中有很多關於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描写和戏虐,富含神話的色彩,並且反映著作當時的政治禮教、社會生活、經濟制度及文化發展,乃至服裝穿戴、飲食藥膳、建築亭閣、舟車行轎等等層面。其實石頭記中 所說的是中國的儒家學說,指出其實是大有問題的,這是中國走下坡的原因,而寶玉正是那被中國傳統監禁的悲慘靈魂



皇室特恩准許賈元春省親,榮府起造省親別墅——大觀園,極盡奢華。元春後來命宝玉和眾姐妹搬入園中居住,寶玉與黛玉間的感情急速升溫。寶玉跟熙鳳因為小人施法而發瘋,後又因僧道相救而恢復神智。林黛玉因為感情、生活各方面的不如意,在春季結束時葬花,作成葬花詞一首,薛寶釵則獲得與寶玉相同的賈妃御賜禮物。宝玉的贴身丫鬟晴雯因病被逐,身故之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黛玉与宝玉探讨修改,却隐约感觉到诔文内容似乎预言了自己的身世。


後四十回
黛玉积郁成疾,日益严重。贾母等人准备给宝玉提亲,积极物色人选,更加造成黛玉病情的反复,黛玉一度认为和宝玉无缘成亲而绝食,当得知老太太希望“亲上加亲”之后才恢复进食,病情也短暂缓解,宝玉也向黛玉表明心迹。然而贾母最终决定让宝玉娶宝钗,为黛玉物色好人家出嫁,免生事端。在这节骨眼上,贾府连连发生怪事,怡红院本应三月开放的海棠花于十一月开放,宝玉的玉神秘丢失,宝玉精神恍惚,元妃(贾元春)在宫中病死。为了给宝玉“冲喜”,贾母等人决定让宝钗尽快过门,王熙凤献“掉包计”,意图骗过宝玉,瞒过黛玉,以免婚事不成。然而黛玉从贾府的傻大姐处知道宝玉要娶宝钗,去找宝玉求证,宝玉一来不明真相,二来神智不清,一番对话后,黛玉以为宝玉变心,最后二人相对傻笑,各自回府。黛玉心如死灰,焚灭诗稿以断痴情。宝玉终于成亲,黛玉泪尽而亡。

大观园开始闹鬼,贾珍等人相继病倒,园内不敢住人。宝玉终不忘黛玉,却梦之不得。贾政被贬官回京,宁府被抄,贾赦和贾珍被捆走,宁荣两府大乱,贾府世职被革。贾母重新主持府内事务,安定人心,后来皇帝降旨从宽发落,贾赦、贾珍戍边,两个世职被革,贾政后来仍袭了贾赦的世职。后贾母积劳成疾而故,凤姐也不久病死,园中一片衰败。疯和尚送回了玉,宝玉死而复生。宝玉对王夫人表示将考取功名以谢母恩。宝玉在应试之后失踪,后中第七名,贾府复官赏还家产。贾政本去金陵安葬贾母,闻喜讯赶回京城,途中遇见僧人打扮的宝玉,疯和尚和道人随即携宝玉而去,贾政无法追上,只见大地白茫茫一片,并无人迹。

(后四十回有许多为后人诟病的地方,比如有人考证,根据作者的原意,黛玉并非在宝玉成亲之后而死,宝玉亦不可能考取功名,贾府也无复官之理)

记有情节或结局的内容在此处结束,下文与情节无关。

人物

紅樓夢主要人物关系表《红楼梦》写了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至於全書出現的人物則不下數百人。书中众多人物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要人物
贾宝玉--紅樓夢一書的男主角,書中的情節主要是以他為中心,故事從他的前世寫起,幾乎就是在寫他一生悟道的經過。脂砚斋評賈寶玉用“情不情”三字,某些人认为指賈寶玉具有深廣的人文主義思想,能夠對將自己的感情賦予沒有感情的人、事、物。
林黛玉--一般認為她是紅樓夢一書的第一女主角,與賈寶玉相映襯,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性靈形象的典型。林黛玉為賈母外孫女,即寶玉的表妹,寄居賈府,父母雙亡,體弱多病,多愁善感,才情高捷,文采風流,字顰顰(本无字,这个字是贾宝玉所赠),在詩社中號為『瀟湘妃子』。脂砚斋評林黛玉用“情情”二字,指林黛玉能夠對將自己的感情賦予自己所愛的人。
薛宝钗--红楼梦另一女主角,与林黛玉相对,红楼梦曲中称红楼梦的主旨是“怀金悼玉”。薛寶釵為王夫人的外姪女,即寶玉的表姊,隨母親薛姨媽、哥哥薛蟠居住賈府。她體態豐豔,才情亦高,為人親和圓融,心思細膩,在賈府眾多下人中,比多情敏感的林黛玉受歡迎得多,也深得賈母喜愛;在詩社中號為『蘅蕪君』。薛寶釵服膺世俗價值,雖然她身上所佩戴的金鎖,和賈寶玉的通靈寶玉是為『金玉良緣』,但在寶玉心中仍不及超凡脫俗的林黛玉。因书稿80回后丢失,不知曹雪芹给其的评语为何,但书中反复隐喻,如:冷香丸、所居院落“蘅芜苑”前大石封闭及无花冰冷的环境来看,有人认为评语似乎应为“无情”。
史湘雲--賈母娘家(史家)的姪孫女兒,和寶玉、黛玉同輩,父母雙亡,由叔父母撫養長大,幼年時因賈母疼愛,也曾在榮府居住過一段時日,是寶玉的第一個青梅竹馬。性格爽朗明快不扭捏,好幾次因此得罪了林黛玉。作者形容史湘雲的外表是『蜂腰猿臂,鶴勢螂形』,才思不輸薛林二人。目前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湘雲的丈夫婚後不久即得癆病,她終身守寡,但有紅學家推測,作者原有寫湘雲與寶玉結合的打算,因此有『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一回。
王熙鳳--普遍認爲是紅樓夢中最爲鮮活的人物,具有強烈的世俗氣息。為賈璉之妻,即寶玉堂嫂,是王夫人的姪女兒,因此雖然身為邢夫人的媳婦,卻幫王夫人處理榮府家務,精明能幹,口舌伶俐,手腕靈活,手段毒辣。
李紈--字宮裁,寶玉長兄賈珠之妻。賈珠死後,守寡撫養其子賈蘭長大。有別於王熙鳳,李紈性格恬淡守靜,待下寬和,雖是王夫人長媳,但主要工作是陪眾小姑們讀書女紅,偶爾協理家務。作者以『梅』作為李紈的象徵,梅為歲寒三友,品格高潔,足見作者對這個角色的評價。大觀園內,李紈住在稻香村,詩社內號稻香老農。
贾元春--寶玉長姐,同為王夫人所出,元月一日出生,故名元春,被選入宮中,封為賢德貴妃,賈府蓋大觀園就是為了元春回家省親。作者對賈元春著墨較少,元春和迎、探、惜春四姊妹名字諧音為『原應嘆息』;姓名諧音是作者慣於暗示意涵的手法之一。
賈迎春--贾宝玉的堂姐,贾赦的女儿,性格懦弱,信奉道教,但最终被嫁给一个性格暴躁的色狼武将,抑鬱而終。
賈探春--贾宝玉的庶出妹妹,是大观园中仅次于王熙鳳的最能干的女人,有人誤以為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亲生母亲,尊嫡母为母亲,實為當時風俗禮法如此,非其不認親也。曾在贾府协助王熙凤主事,最终顶替郡主名义被远嫁番邦。
賈惜春--寧府賈珍之妹,在榮府長大,是眾姊妹中年紀最小的一個。性格孤僻,善繪畫,喜佛法,賈家衰敗後修行,終身未嫁。是紅樓夢中另一個遠避俗世的角色。
秦可卿--賈珍之媳,賈蓉之妻。
名字諧音為『情可輕』,處理寧府家務,待下寬和,不落褒貶。她的身世完全由曹雪芹執筆完成,她第五囘出場,第十三囘死亡(现存版本中为病死,但脂砚斋評指出原回目名称为“秦可卿淫喪天香樓”,有人考证是关于可卿與賈珍通姦,事發後上吊自殺,此段情节后被刪去)。現行版本中,仍看得見賈珍為媳婦的喪禮大肆鋪張等情節,引發讀者的揣想。贾宝玉也曾在太虚幻境之梦中遇见警幻仙子之妹可卿(乳名兼美,暗喻兼有黛玉、宝钗之美,字可卿),关于贾府中的秦可卿与宝玉梦中的可卿的关系,说法不一。

妙玉--贾府家庙中的年輕尼姑,生性好洁,判曲称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目前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中,最终反而被强盗掳去,生死不明(有红学家认为这不符合作者原意)。
贾母--賈家的大家長,原為史侯家之女,嫁與賈代善為妻,生下賈赦、賈政二子,有一個女兒名賈敏,即黛玉之母。賈母和一般的老人一樣,溺愛孫兒,喜歡熱鬧,賈家眾人皆以討賈母歡心為務,不敢拂逆,因此賈母在諸多事件中都是一個具有最後決定權的人物。
刘姥姥--王家农村的远房亲戚,由于其故作诙谐无知,成为贾府众人的笑柄,王熙鳳曾给予她资金赞助,使她感恩永记,在贾府危机时拯救了王熙鳳的女儿巧姐。
袭人--贾宝玉的丫鬟,本姓花,名珍珠,後寶玉因見古詩『花氣襲人知晝暖』而改其名。很得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赏识,曾和贾宝玉偷情,後嫁給伶人蔣玉菡為妻。

晴雯--贾宝玉的丫鬟,美丽但受到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厌恶,最终因病被遣送回家病逝,贾宝玉为她写吊唁文。
紫鵑--原名鸚哥,是賈母身邊的二等丫環,黛玉來賈家後,賈母將紫鵑派去服侍黛玉,名字與黛玉帶來的小丫頭『雪雁』成對。紫鵑對黛玉十分忠心,常設法寬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又明白黛玉心事,幾次試探寶玉;是一個『癡情』人物。

鸳鸯--贾宝玉祖母贾母的丫鬟,被贾赦看中要娶为妾,她宁死不从,受到贾母的保护,贾母去世时自杀。
平儿--王熙鳳的陪嫁丫環,賈璉之妾。對王熙鳳忠心耿耿,並助理榮府諸事,但平兒聰穎善良,常暗中幫助他人。
2007-04-29 6:36 pm
《紅樓夢》圍繞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和婚姻悲劇,寫出了以賈家為代表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史。

最匹配的錯對
賈寶玉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但他從小就對功名富貴嗤之以鼻,他背棄了家庭為他安排的光宗耀祖的道路,要求男女平等,尊重個性,反對禮教綱常,嚮往自由的生活,並且與青梅竹馬的林黛玉產生了真摯的愛情。但是,在封建家長們眼中,體弱多病又有點小性兒的林黛玉根本不適合寶二奶奶的位子,安靜懂事有大家風度的薛寶釵才是理想的人選。最終林黛玉病死,賈寶玉出家,薛寶釵則孤零零地守著有名無實的婚姻。

風華漸逝的大家族
與此同時,賈家也由繁榮走向衰落,豪門望族的腐朽奢靡,不肖子孫的種種劣行把賈家一步步推向崩潰。曾經圍繞在賈寶玉週圍的各色女性,最終都逃不脫悲劇的命運;曾經進出於寧榮二府的各色人等,也都風流雲散,顯赫一時的四大家族「樹倒猢猻散」。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45: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9000051KK011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