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2007-04-29 5:18 am
李時珍的醫學地位....
^^~thx~~~~唔該!!~

回答 (9)

2007-04-29 5:21 am
✔ 最佳答案
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壁,晚年號瀕湖山人,明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他在醫藥學方面的巨大貢獻,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稱頌。

李時珍出身於世代業醫的家庭,祖父和父親李言聞都是醫生。由於受家庭的影響,李時珍自小便對草木蟲魚的學問產生興趣。他聰明好學,小的時候已能把難懂的《釋鳥》、《釋獸》等文章背誦如流。

李時珍雖然自小就熱愛醫學,但由於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他的父親便希望他能參加科舉,獲得功名,光宗耀祖。李時珍十四歲那年考取了秀才,但參加鄉試一直不如意,三次應考失敗。他便決心按照自己的意願學醫,並向醫藥學方面發展,而他的父親亦同意了。從此,開始了他的醫生生涯。

李時珍一方面刻苦鑽研古人的醫藥學著作,一方面行醫看病。由於他醫術精湛,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為王府奉祠正,掌管良醫所事務。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又被引薦到北京太醫院工作。雖然他在太醫院的官職很低,但卻有機會接觸平時看不到的書籍和藥物,大大豐富了他的知識,為他日後編寫《本草綱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他在太醫院工作了約一年,就托病辭職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李時珍回到蘄州。至此,他完全擺脫了官場的生活,專心編寫《本草綱目》和為百姓治病。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去世,享年75歲,死後葬於蘄州瓦硝壩故居附近的雨湖南岸,他的墓址至今仍在。

李時珍一生著作甚豐,在醫藥學方面,除《本草綱目》外,還有很多影響深遠的著作,例如《瀕湖脈學》一卷,成書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論述脈象27種,對於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較詳盡的介紹;《奇經八脈考》一卷,成書於隆慶六年(1572年);《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簡方》、《白花蛇傳》、《五臟圖論》、《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瀕湖醫案》等書。
2007-04-29 5:29 am
李時珍
字東壁,晚年號瀕湖山人。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萬歷二十一年),明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在醫藥學方面的巨大貢獻,近四百年來,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稱頌。他的名著《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總結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知識和經驗的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具備了初期植物形態分類學內容的偉大著作。

李時珍出身于世代業醫的家庭。祖父和父親李言聞都是熱心替人診治疾病的醫生。由于受家庭和環境的影響,時珍自小就愛好和熟悉草木虫魚的學問。他聰明好學,很小的時候,就能夠把大段難懂的《釋鳥》、《釋獸》等文章背誦如流。

李進珍雖然自年輕時候起,就熱愛醫學,但也確實看到官僚、鄉紳、豪商,輕視、欺侮他父親的情景,加上他父親的壓力,最初也曾想通過科舉,實現他父親對他的期望。但是通過三次去省城武昌應試失敗之後,便決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學醫,並從醫藥學方面求得發展──開始走自己的道路。

在時珍的決心請求和保証面前,父親同意了。從此,開始了他的醫生生涯。在以後的年月中,他一方面刻苦鑽研古人的醫藥學著作,一方面行醫看病。由于他酷愛醫學,勤奮好學,勇于實踐,因此,在醫學上的才華很快就顯示出來了,很多疑難病症,經他治療,大都能很快的得到解決。因為他醫術精湛,在公元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被荐送到北京太醫院。但在太醫院他卻沒有受到應得的重視,官職很低,然而卻使他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場所。在那裡,他閱讀和見識了不少在別的地方不能看到的書籍和藥物。在太醫院工作了約一年時間,他就托病辭職了。

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左右,李時珍回到蘄州,至此,完全擺脫了官員生活,專心致志于《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和為群眾醫治疾病。

1593年(明萬歷二十一年),這位為我國醫藥學貢獻了畢生精力的偉大中醫藥學家與世長辭了。李時珍死後,埋葬在蘄州瓦硝壩故居不遠的雨湖南岸,近四百年時間了,他的墓址仍然尚在。

李時珍把他一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中醫藥學事業。他除了為群眾醫治疾病之外,主要集中的體現在他的著作裡。尤其是《本草綱目》之中。他通過親身的醫療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前代醫藥學家的輝煌業績,同時,也看到了他們在理論上、觀察上的缺點、錯誤,尤其是歷代藥物學著作"本草學"的很多缺點、錯誤。他認為如果對藥物的解釋混亂和分類失宜,就很容易把醫生帶到錯誤的道路上去。他在父親的贊同下,立志把舊的"本草",加以補充、整理。

"本草學"從《神農本草經》起,一直到宋朝唐慎微編著的《經史証類備急本草》為止,可以說是緊緊地銜接著前進的。但在《經史証類備急本草》之後,卻沒有大的發展,他便決定以《經史証類備急本草》為基礎,把古人漏掉的,或沒有發現的,以及經群眾實踐用之有效的藥物補充進去,使天地萬物能充分的得到應用。當時李時珍才只有二十幾歲,學識和經驗雖然已逐漸丰富,但與他的雄心宏愿遠遠不相適應,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理想,據傳他曾"讀書十年,不出戶庭"。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時珍三十五歲時,他在經過長時間准備之後,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八百多種,歷時二十七年,終于在他六十一歲那年(1578年)寫成。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

李時珍治學嚴謹,在《本草綱目》寫成後,為了把這部書編寫得更充實、更完備,又用了十多年時間,做過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幾乎都是推翻成稿,重新編寫,直到大約1590年左右開始刊刻為止。

李時珍在治學上不畏強權,敢于堅持真理。在1545年前后,皇帝朱厚熜,不理朝政,妄想成仙,整天和一些方士鬼混,在宮中設立壇醮和煉金所,夢想煉成“不死之藥”。在此影響下,各地方士的活動非常猖獗,煉制丹藥的風氣極為流行,使不少人竟然認真地服起丹藥來。李時珍站在醫生的立場上,實在看不下去,便冒著違犯統治者意志的危險,毫不掩飾的列舉事實,把服食丹藥的害處,講給群眾,使大家明白:方士的話不符合醫藥學的科學道理,食服丹藥是愚昧的自殺道路。為了教育后人,他還把這些認識和思想寫進了他的著作。

堅持實事求是,重視調查研究,是李時珍治學精神的又一突出表現。他在研究工作中,遇到問題,總是看了又看,聽了再聽,不斷思索,盡最大限度地去直接調查了解。他開始寫《白花蛇傳》的時候,最初在藥販子那裡找材料,但當他知道販子所收的蛇,不全是真品時,就親自多次跑到出蛇的龍峰山去觀察了解,結果他不僅很清楚地看到了白花蛇的形狀,活動規律,而且,還了解到了有關白花蛇的炮制方法等。為了証實陶弘景說的"穿山甲能水陸兩棲,白天到岸上把鱗張開引螞蟻爬來,引來後閉上鱗跳入水中,讓螞蟻浮在水面,然後吞掉"這么一句話,他不知花費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蹲在穿山甲出沒的地方,進行其生態活動的調查,並親自解剖了一只穿山甲,發現它的胃很大,胃裡確實有一升多螞蟻,証明它確是食蟻動物,但食蟻的方式與前說不同,是搔開蟻穴舐食蟻類的,糾正了前書的錯誤。為了研究清楚專供皇帝服用的"仙果"到底是什么東西,他冒著殺頭之罪,前往均州(今湖北省均縣),采摘樣品,親口嘗試,証實所謂"仙果"不過是僅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普通椰梅。正因為他非常重視調查研究,看重第一手資料,因而使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學性。

李時珍在艱巨的研究工作中,不僅"無書不讀",涉獵諸家,而且,深入群眾"采訪四方",農民、漁夫、獵人、樵夫,既是他的朋友,又是他的老師,他向捕魚的請教鸕鷥的生育方法和魚狗子的穴居情況。他研究萍、蘋、、 的形態差別,農民們便把他們所知道的標本都采集來供他看。

其主要著作有:

1.《本草綱目》:成書于公元1578年(明萬歷六年),全書共52卷,收載藥物1892種(其中374種為歷代本草所不曾記載過的),附圖1000余幅。他廢除了古老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而以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鱗、介、禽、獸、人體附著物等十六部門、六十類,對所載藥物一一作了詳細介紹。對每味藥物,都盡可能地闡述了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采集、炮制、方劑配伍等,全書還附各類方劑11096則。《本草綱目》大約從1590年由金陵(南京)書商胡承龍開始刻印刊行以來,至今已有六十多種版本。在國外也被譯成日、英、法、德、俄、朝鮮、拉丁等多種文字出版。

2.《瀕湖脈學》:成書于公元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一卷。論述脈象27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以七言歌括的形式,作了較詳盡的介紹。

李時珍一生著作很多,在醫藥學方面,除上述《本草綱目》、《瀕湖脈學》之外,還有《奇經八脈考》一卷(1572年成書)、《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簡方》、《白花蛇傳》、《五臟圖論》、《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瀕湖醫案》等書。
2007-04-29 5:25 am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之一。
  李時珍出身於一個世醫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由於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藥。由於當時從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並不鼓勵他習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願,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於是決定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
  在30歲時成為當地名醫,楚王聽說後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經舉薦補太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後,在雨湖北岸構築新居,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
  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採藥及以自身試藥之餘,他遍訪名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經過30年後,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葬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等,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2007-04-29 5:25 am
唔知到,請查本草
參考: me
2007-04-29 5:23 am
ok.I Love him.
2007-04-29 5:23 am
唔知wor!~唔知wor!~
2007-04-29 5:23 am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之一。

李時珍出身於一個世醫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由於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藥。由於當時從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並不鼓勵他習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願,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於是決定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

在30歲時成為當地名醫,楚王聽說後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經舉薦補太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後,在雨湖北岸構築新居,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

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採藥及以自身試藥之餘,他遍訪名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經過30年後,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葬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等,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2007-04-29 5:22 am
寫本草綱目,對後世的醫藥影響甚深.......你自己找資料吧!!!
2007-04-29 5:21 am
中國名醫 - 李時珍

《本草網目》早被譯成拉丁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俄文和朝文,在世界各地出版,可見此書在世界上有十分高的知名度.就連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也曾細閱這本書,更加稱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全書共有190萬字,共有52卷,分成16部,再細分為60類.全書總共記載1892種藥物,而藥方則有11096個,附藥物形態圖1160幅.

李時珍從34歲開始寫這本書,到完成時已61歲,整整花了27年去完成.他為寫這部巨著,先後參看近1000本古書.而《本草網目》的初稿,據估約計有1000萬字.他為這書走了萬里路,訪問了過千人.這些數字代表了這部巨著的規模,也表現了作者的勤奮,刻苦和耐力.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醫生.李時珍從少受家庭影響,喜愛醫學.不過,父親總是希望他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因為當時的醫生在社會中的地位十分低微.李時珍14歲時已考上秀才.之後,三次參加鄉試都失敗而回.就在那時,李時珍就決定做醫生,到24,25歲便開始行醫.李時珍一邊行醫一邊學習及鑽研醫藥書籍.他讀過的書有《本草經集注》,《唐本草》,《蜀本草》,《神農本草》等等,這些《本草》都是古代草藥書籍,他不低從書中學到不少知識,更同時看到古書中許多錯誤和遺漏的地方.例如,《日華諸家本草》這本書中把虎掌及漏籃兩種藥寫成為一種.實際上,虎掌有毒,漏籃卻是無毒.又例如,南北朝的名醫陶弘景認為,巴豆是一種瀉藥.不過李時珍根據自己的經驗證明,巴豆用量大會引起腹瀉;而用量少卻可以止瀉.除此之外,李時珍又從民間收集很多藥方,認識許多新藥.當他34歲時,李時珍決心寫《本草網目》.為了這書,他花了毋生精力.因為醫藥關係到人命,所以寫作時十分慎重,遇到困難或不明白的地方,必會仔細調查.

李時珍聽說家鄉蘄州有一種毒蛇,叫蘄蛇,是種很貴重的藥材.他想知道這種蛇是甚麼樣子,以甚麼為糧食,所以他便去到蛇的產地--龍峰去調查.龍峰山又高又險.李時珍在捕蛇人的幫助下,冒生命危險,上到龍峰山的一個山洞.在那裡,他終於親眼看見蘄蛇,一種滿身黑地白花色的大惡蛇.它正在吃一種叫「石南藤」的野生植物.另外,他還親眼看到捕蛇人怎樣捉蛇,蛇,清洗,及怎樣製成藥材.而李時珍就把親眼看見的記下來,又將蘄蛇的形狀,特徵,習性,藥用價值等等記下,再者,他又糾正許多古書上對蘄蛇的不正確說法.當時,有傳說穿山甲可作為藥材,可是人們對它的認識卻十分少.李時珍便跟幾個砍柴人和獵人上山捕捉穿山甲.後來發現,穿山甲的胃中有很多螞蟻,這說明了穿山甲是靠螞蟻為生.李時珍又親自到深山觀察穿山甲怎樣找螞蟻來吃的情況,然後記在《本草網目》中.當時,李時珍不可能實地考察各種藥物.而且李時珍治學非常嚴謹,不懂就是不懂.有一次,他看到一種叫「食蛇鼠」,能吃毒蛇,如果人被毒蛇咬傷,用這種鼠的尿便可解毒.李時珍覺得不可信,但又找不到這種鼠去證實,所以他在書中便寫下這個說法,請後人查證.李時珍花了27年時間,他的兒子,孫子徒弟也有參與這本巨著的製作.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29: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8000051KK048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