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達爾文的一生?

2007-04-29 2:55 am
能否提供有關達爾文的傳奇

回答 (2)

2007-04-29 2:58 am
✔ 最佳答案
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一八三一年十二月七日,有一艘排水量僅二百三十五噸的小帆船從面臨英吉利海峽的雷本港向大西洋進發。二十二歲的青年查爾斯.達爾文所乘坐的這艘船是英國海軍的測量船。這艘船此次出航的目的是要作為時五年的世界探險。

  今天,一提到查爾斯.達爾文,大家都知道是那位在人類文化史上留有盛名的進化論提倡者,不過當他乘上那艘小獵犬號時,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伙子呢! 當時的他已對生物的物種問題很關心。所謂物種就是生物問可以互相交配繁殖子孫的同種。像獅子和貓就不同種,而狗類中的一種高大的長毛牧羊犬(collie)和埂(terrier)就屬於同種。通常,不同種的動物間,外形一看就有很明顯的差異,但像獅子與老虎、狗和狼,雖然不同種即長得很像。像這種徵妙的關係到底是怎麼來的?達爾文長久以來一直為這問題大惑不解。

  小蠟犬號從雷本港出發後,沿著南美海岸南下,繞過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於一八三五年九月來到東太平洋赤道上的加拉巴哥群島。在這四年的航行中,達爾文一路觀察並採集動植物標本,不過,真正對達爾文腦海中所纏繞的物種起源問題有啟發的,還是太平洋上加拉巴哥群島的各種生物。


「明顯的差異與微妙的類似」之典型

  加拉巴哥群島在厄瓜多爾西方約一千公里的太平洋上,由十四個散佈在赤道附近的小島組成。加拉巴哥(Galapagos)在丙班牙語中的意思就是「烏龜」。此群島正如其名,島上有重量超過一百公斤的象龜,使達爾文一行人大為吃驚,另外,還有長達一公尺以上的鬣蜥 (iguana),這種蜥蜴有住在海岸附近的海生型及住在內陸的陸生型,且兩者不屬同種。此外尚有鵜鶘(pelican)的同類軍艦鳥、海鷗、鰹鳥、金翅雀(finich)等珍鳥。這些遠離大陸的島嶼上,能遠飛的鳥類及能長期挨餓的爬蟲類特別多。

  加拉巴哥群島上的生物與其地地區的生物相此確實有不凡之處,不僅鳥類及爬蟲類如此,其它像魚貝類、昆蟲、花草等亦復如此。例如,達爾文在那裡所採集的十五種魚,以及十六種陸生貝類中的十五種都是別處看不到的新種。加拉巴哥群島可說是物種的寶庫。

  不過這些幾乎全是新種的島上生物,與一千公里外的南美太平洋岸的生物有很徵妙的相似之處,即既有明顯的差異又有微妙的類似。小獵犬號在島上停留了五個星期,臨走的前幾天,該群島的副領事來向他們道別,閒談間,副領事說:「這群島上雖然有很多形態相似的烏龜,但我一眼就可以看出那隻是屬於那個島的。」達爾文聽了這句話,心中有著很大的迴響,因為他在這裡的鷽鳥身上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加拉巴哥群島上的鷽鳥共有十三種,基本上牠們的形態都很相似,但喙的長度及彎曲度即各不相同。達爾文心裡想,這些差異可能和各島上的鳥類的食物,如植物種子、毛蟲、昆蟲等不同有關。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導致各物種間的差異的原因不就很明顯了嗎?達爾文從觀察加拉巴哥群島的生物所得的靈感,為日後論生物進化的不朽名著「物種原始」奠下了基礎。

青春時代的漂泊

  對博物學無窮盡的興趣

  在此簡單地介紹一下有關達爾文的生平。查爾斯‧達爾文與美國總統林肯同於一八零九年二月十二日誕生。他父親是個有名的醫生,母親是陶工威治偉勒的女兒。他的祖父伊拉斯莫斯.達爾文更是個有名的醫主兼博物學家,同時又是一位詩人。

  達爾文的家世雖如此優越,但少年時代的達爾文並非優等生,雖然他很熱衷於植物及昆蟲的採集,但對學校所教的希臘語及拉丁語卻一點都不感興趣。本來想讓達爾文學習法律的父親,看到他這種情形只好改變主意,將他送到愛丁堡去學醫。可是他對學醫一樣不感興趣,尤其在見習外科手術時,更是嚇得魂不附體。加上他知道自己將來可以繼承一筆能讓地安享一輩子的龐人財產,不必為生活去行醫,於是他便毅然地放棄了學醫。

  他父親最後又將他送到劍矯大學,指望他學做個牧師,可是他到劍橋大學後也沒照他父親的意思去做。就在這時,潛藏在他心中很久的對博物學的愛好即完全地爆發出來。他在漢斯洛教授的指導下,閱讀了許多動植物的書籍,使他在博物學領域上的知識大增。他更時常興漢斯洛教授到野外去實地觀察,他之所以能夠乘上小臘犬號去周遊世界,也是靠地老師一手推薦的。臨上船前,他老師推薦他帶一本由地質學家查爾茲.萊爾(C.Lyell)所著的「地質學原理」。在漫長的航海期間,他把那本書背得滾瓜爛熟。

促使進化論完成的人物

伊拉斯莫斯.達爾文及拉馬克
  最先觀察到自然界生物間,在不同形態中又帶有微妙的相似,而且大膽地推測人類是由植物、動物、自然進化而來的是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伊拉斯莫斯.達爾文也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寫著:「由微生物而進化到各種溫血動物,這種假設雖然有點大膽…」,這些生物學的假設,實際上已為進化論點燃了火花。此外,動物學家拉馬克 (Lamarck) 所著的「動物哲學」一書中也作如下的闡述:「羚羊為了吃高大樹木的葉子,長期以來,一直極力地把頸子伸長而變成長頸鹿。」這種想法雖然已不為今日的人們所接受,但它卻是點燃達爾文進化論的導火線。

古維艾(Georges Cuvier)及舊約
  對進化論的假設有著很大阻力的是舊約聖經創世紀的說法。創世紀上說,地球上所有的主物都是上帝在同一時期內創造出來的。對信仰上帝的人而言,這種由微主物進化到溫血動物,及羚羊長年伸長脖子而變成長頸鹿等說法,簡直是荒謬之極。在當時,聖經的教條就是科學。例如,十七世紀的愛爾蘭大主教亞夏就依據舊約中所述的先後事件,而推斷地球是在西元前四千零四年的十月二十六日早上九點誕生的;換言之,地球的年齡大約只有六千歲。

  此外,與拉馬克同時期有一位生於法國的古主物學家古維艾,當他發現些古生物的骨頭後,就有如變魔術般地將那些古主物的形像描繪出來,其中有密生毛髮的猛馬(mammoth),也有像鯨那麼大的爬蟲類。古維艾對這些動物為何絕跡,以及在高山上發現海中生物化石等事件的解釋也很妙。古維艾在聖經中看到諾亞的洪水事件,於是就把上述的問題用這個事件搪塞過去。他說,地球上像聖經所記載的諾亞洪水不知己發生過多少次,因此過去的這些古生物都是被大水淹死的,同時這樣大的洪水,也會把海底往上推成高山。古維艾這種說法被稱為「天變地異說」,按照這個說法,地球上的劇變可以在一瞬間完成,不必經過很長的歲月。這些說法又與聖經所載吻合,因此信仰上帝的人們都以此建立理論體系,而想打破這些觀念實在非常不容易。


哈頓及萊爾
  但是達爾文在航海中所問讀的「地質學原理」並非這樣說。「地質學原理」是作者萊爾承繼了十八世紀蘇格蘭地質學家哈頓(J.Hutton)的理論而寫成的。哈頓認為海底變成高山是因為地震或人山爆發而來,而今日的山貌也是長期以來受風吹雨打的風化及侵蝕而形成的。這種依據自然法則的變動,自古至今都一樣,這種學說稱為「均變說」(uniformitarianism),而印證這種學說的證據是地球經長期歲月的變動所留下的痕跡。

  達爾文讀了「地質學原理」後,心想:「如果地球的年齡真的這麼老,那麼由微生物演變成溫血動物也並非不可能。」至此,地球的年齡便成為進化論成立的先決條件。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不過,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生物是依何種理由來進化呢?拉馬克的說法實在今人難以信服。 有一天,達爾文唸了一本由T.R.馬爾薩斯牧師所寫的「人口論」。書上說:「人口的增加率通常會超過糧食供給的增加率。」於是達爾文就作了如下的推想:「人類以外的生物應該也是如此。如果是這樣,那麼同時生下的小動物就註定有些會餓死,但是那一隻該餓死?大概是不能適應所居環境的要餓死吧!」

  達爾文又進一步回想在加拉巴哥群島所看到的鷽鳥。這些由南美遷徒來的鷽鳥本來都是同種,相互之間都可交配繁殖,但來到島上後,為了適應各島的特殊環境而發生變異,且只有這些能隨著各島環境而產生變異的鳥才能活下來。日子一久,各島間的鷽鳥就變成不同種而不能互相交配繁殖了。像這樣由一種而變為多種的現象,達爾文稱之為「自然淘汰」、人類大概也是依這個自然淘汰的法則,由微生物慢慢進化而來的吧!

  一八四四年起,達爾文就開始將這個物種的起源及生物進化的關係寫在筆記簿上,當時,剛好是他叩一位表妹結婚,並定居在倫敦郊外的次一年。

渥列斯的信
  一八五八年的某一天,達爾文收到一封信,是由一位往在東印度群島名叫亞弗烈‧拉歇爾‧渥列斯的男子寫來的,信中闡述了他對物種起源的看法,並論及人口論與自然淘汰的問題,這些理論與達爾文的想法不謀而合。向來淡泊的達爾文,在接獲這封信後也不禁非常驚訝,於是和朋友商討後,決走將與渥列斯共著的論文發表在「林奈協會雜誌」上。次年,達爾文又將他研究的精髓「物種原始」全部公諸於世。

致力研究及著述的晚年

  達爾文死於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享年七十三歲。他的遺骸葬於牛頓、法拉第等英國偉人長眠的西敏寺寺院。

  「物種原始」出版七年後,一八六六年,孟德爾發表了遺傳論文,對鞏固達爾文進化論的地位有很大的意義。但這篇遺傳論文一直等到三十四年後的一九零零年,由弗里斯、柯連斯、捷爾馬克等人實驗證實後,才被承認其價值。當時所推斷的地球年齡才一憶年,但相信進比論及均變說的人們都認為地球的年齡應該比這要長。事實上現在已經證實他們是對的,以目前的科技推斷,地球的年齡是四十五億年。

--------------------------------------------------------------------------------
2007-04-29 3:00 am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珍惜每一分鐘」
「我終身主要的樂趣和唯一的職志,就在科學的研究工作」
--達爾文
在19世紀中期以前,「上帝創造了人和萬物,物種是不變的」,這是神學和科學上主流的理論,沒有人有足夠的證據和足夠勇氣去挑戰這種說法,一直到達爾文出現。同學們可能聽過「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些說法,沒錯,就是達爾文提出來的。

這位史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曾在他的自傳中記載了一段趣事:「有一天,我剝去一些老樹皮,兩隻稀有的甲蟲赫然出現在眼前,我趕緊一手捉住一隻。就在這時候,第三隻甲蟲出現了,我可不想放棄牠,於是我把右手的那隻,先放在嘴裡,忽然牠排出一些辛辣的液體,哎呀!燒的我的舌頭好痛,不得已只好把牠吐出來,牠一下子就跑掉了,而第三隻甲蟲也沒有捉到。」

文出生在1809年的英格蘭,他的祖父是當代頗有名望的科學家、發明家、醫生,父親也是一位名醫,他的外祖父和舅舅因為研製中國瓷器,改進工藝有功,舅舅喬賽亞因而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達爾文可以說是出於名門世家,不過達爾文對醫學或瓷器可沒太大的興趣,他天生喜歡各種動物,而且特別喜歡蒐集各種植物、貝殼和礦石的標本,這些東西看在父親眼裡,十分憂心。在他父親的想法裡,學醫是一條正路,能夠維持家族優秀的聲望,至於那些標本,只會使達爾文「玩物喪志」。

學醫不成
中學畢業後,父親決定送他去愛丁堡大學學醫,雖然達爾文百般不願意,但是父親非常堅持,而且醫科大學裡也有開設生物學和生理學,也許還有些趣味,所以達爾文決定按照父親的旨意,學習醫科。在學醫的這段期間,達爾文更加充實了他在生物、解剖學上的知識,並且加入了學校內的自然科學社團,他曾在社團的聚會中,提出2項前人研究上的錯誤:一是海蛭的卵衣,被誤認為是墨角藻的幼年期;另一個是板枝介的幼蟲被誤認為是板枝介的卵。像這些發現都需要有細微的觀察和縝密的思考能力,足見大學時代的達爾文已具有相當的科學研究能力。不過他最後還是放棄學醫,原因是在當時麻醉技術不發達的情形下動手術,病人往往「痛」不欲生,達爾文是那種一見到流血、死人就害怕的人,叫他去作那種慘不忍睹的外科手術,簡直是要他的命。

改學神學

1827年秋天,達爾文的父親把他叫回家,說「查裡,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學醫,那麼就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吧!一切我都已經安排好了。」這消息對達爾文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為什麼總是讓我學一些我沒興趣的東西呢?」達爾文原本極度的不願意,但是舅舅喬賽亞告訴他:「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像,哥白尼、布魯諾、牛頓,都研習過神學,而且擔任過神職。」再加上父命不可違的訓示下,他只好耐住性子在劍橋的基督學院學習「聖經」上的真理。但是「聖經」上所說的那些奇蹟,讓他產生懷疑;而他所敬仰的科學家,像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在神學院裡還是受到不公平的毀謗,這些事情都讓達爾文的內心感到「神學和科學的衝突」,於是他只好寄情於自然科學書籍、和野外採集標本的活動,特別是甲蟲標本的蒐集。把甲蟲放進嘴巴的糗事,也是發生在那時候。後人為了紀念達爾文,許多新發現甲蟲就以「達爾文」命名囉!

在劍橋大學裡,達爾文認識了影響他一輩子的人—亨斯洛教授。韓斯洛教授本身博學多聞,對於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礦物學都有深刻的研究,在教授的家裡,每週有一個學術性的聚會,在聚會中達爾文不僅學習到博物學的知識、也結識了天文學家、動物學家、教育學家、哲學家,透過與這些人的思想的交流,達爾文逐漸建構起一套屬於他自己的廣博知識。韓斯洛教授在1831年介紹達爾文參與「小獵犬號」的航行,擔任艦上的科學研究工作,這次的航行,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也改變了世界。

小獵犬號的航行

1831年的英國正走向「世界第一強國」的時代,在國內已經進入蒸氣機時代和鐵路的時代;對外方面,英國政府派出一批一批的艦隊,到世界各地進行軍事探險活動和科學考察。小獵犬號的艦長基於探險和考察上的需要,想私下邀請一位博物學家同行,透過亨斯洛教授的強力推薦,1831年12月27日達爾文登上船艦,參與這次的航行。它的行程將穿過大西洋,沿著南美洲繞行,然後橫渡太平洋,順著澳大利亞南側進入印度洋,再繞過非洲好望角,回到大西洋,經南美洲東岸返回英國,歷時五年。

這五年的海上行程,達爾文利用在船隻上的時候,撈起各種海中生物進行研究;靠岸時,則就近研究該地的地質、礦物、化石以及當地的動植物。並且將所採集到的做成標本。他由地質、礦石的判斷,知道地球的地層會變化;而地層裡的古生物化石,和許多現代的生物,有許多共同點,卻又不盡相同,這讓他開始懷疑《聖經》中所說的「生物是上帝所創造,物種是不變的」這種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加拉巴哥群島」。加拉巴哥的意思是大海龜,因為島上常有巨龜聚集,這個群島位於東太平洋赤道附近,目前屬於南美洲厄瓜多爾所管轄。達爾文在加拉巴哥群島作物種的研究,他發現許多相同種類的鳥,在不同的島嶼卻有長、短、粗、細、寬、扁等,不同形狀的鳥嘴。他反覆的思考,認為島上的物種仍是由南美洲遷移過來,在各個不同島嶼環境條件的長期影響下,逐漸產生了變異,形成島上的特有種,因此島上的鳥都具有牠們在大陸上祖先的某些特徵,但又不會完全一樣。

他說:「就在這裡,包括空間和時間,我們似乎被帶領到更靠近偉大的真相,那謎中謎是:地球新物種的最初面貌所在。」

1836年,經歷五年的長途旅程,達爾文回到了英國。他發表了許多地質方面的論文,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並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不過他一直沒有將他有關物種演化的理論整理發表出來,只是將這理論透過書信、言談,陸陸續續繁簡不一的告訴一些好朋友,包括:胡克、賴爾、赫胥黎等人,因為他希望蒐集更多的佐證,為此,他還去請教育種學家、園藝學家,甚至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也啟發了他,為的只是要將理論建構的更完整。

1858年一位年輕的科學家華萊士,考察了巴西、馬來半島等地的物種,寄給達爾文一篇論文,論文的內容竟和達爾文長期以來的研究論點,不謀而合。所以達爾文的朋友們,把達爾文14年前的研究論文和一些朋友往來書信,擷取出相關的部分,和華萊士的論文一起發表出來。1859年,達爾文完成《物種起源》一書,1871年出版《人類的起源》。物種進化的理論自此得到科學上的論據。

不過因為《物種起源》觸犯了上帝,聲討達爾文的聲浪在英國持續了將近20年,並引起許多論戰,幸運的是,達爾文並沒有被絞死或關到鐵窗裡,而且在有生之年親眼見到人們接受他的學說的盛況。後來《物種起源》被譯成50多種文字發行全球,世界各國的大學和超過60個以上的學術團體,頒發獎章、獎金、授予他學位、請他擔任會員………。和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一樣,達爾文重視科學的進展甚於名利,於是他將許多的獎金,轉贈其他研究單位或科學家。

無比的毅力和堅持

事實上科學研究的工作是相當耗費精神的,加上早年行船對身體的耗損,達爾文的身體一直不好,後來據說被一種不知名的疾病纏身,不過這些並未減損他對科學的熱情,直到1882年去世為止,他都還從事其他的科學研究。

許多小朋友會認為,偉人一定是天生不平凡的,事實上小罐子老師覺得達爾文小時候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對生物特別好奇,他摒棄了醫學和神學,用一股執著和求知的熱情,堅持他的興趣;而且從他航海回來到《物種起源》的出版,經過了23年的光陰,達爾文用無比的毅力和堅持去建構他的理論。

衡量一個人的偉大不是看他佔有多少的領土、不是看多擁有多少財富,而是看他影響後世人類生活的程度。達爾文死後被葬在英國著名的西敏寺,併排葬在他旁邊的是牛頓,只有英國最偉大的科學家才有這種榮耀。


收錄日期: 2021-04-18 22:16: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8000051KK039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