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國兩制(英語:One Country, Two Systems;葡語:Um país, dois sistemas)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鄧小平為了實現中國統一的目標而創造的方針,是目前中國共產黨在臺灣問題上的主要方針。一國兩制政策宣稱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大部分地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但是在中國的香港、澳門和回歸後的臺灣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一國兩制的政策已經在香港和澳門實施,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希望以一國兩制的方式來解決台灣問題,並承諾台灣可以擁有自主的軍隊,但台灣民眾和各黨派對此反應不一,甚至在中國統一問題上都有分歧。
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和平解放臺灣」的構想,希望以「第三次國共合作」來解決臺灣問題。1961年6月,毛澤東在與印尼總統蘇加諾會談時,首次談及容許臺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他說「如果臺灣歸還祖國,中國就可以進聯合國。如果臺灣不作為一個國家,沒有中央政府,它歸還祖國,那麼臺灣的社會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後談。我們容許臺灣保持原來的社會制度,等臺灣人民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一國兩制的最早雛形。之後在1963年周恩來將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其中已經隱含後來「一國兩制」的意思。
1978年11月14日,鄧小平在結束了對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訪問,途經緬甸回國時,同緬甸總統吳奈溫的會談中談到臺灣問題。他說:「在解決臺灣問題時,我們會尊重臺灣的現實。比如,臺灣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動,那邊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動,但是要統一。」這裡,鄧小平初步表述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同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全會公報在提及臺灣問題時,首次以「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來代替「解放臺灣」的提法。
1981年9月底,葉劍英在向新華社記者發表的談話:「國家實現統一後,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
1982年1月,鄧小平表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兩制是可以允許的,他們不要破壞大陸的制度,我們也不要破壞他那個制度」。關於「一國兩制」的概念,正式出台。
1983年7月,鄧小平說:「祖國統一後,臺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臺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臺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臺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臺灣留出名額」。
鄧小平曾經表示:「實行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幾個不變:社會制度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自由港地位。除了派軍隊以外,不向香港特區政府派出幹部。派軍隊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我們說話是算數的,不搞小動作。不但九七年時不變,我們講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不變,影響不了大陸的社會主義。我很有信心,一國兩制是行得過的。」他也曾以「馬照跑、舞照跳」形容五十年不變的情形。 鄧小平還表示:說「五十年不變」是因為一代人只能管五十年,再長的時間要由下一代管了。
1984年,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7年,中萄簽署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已實施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一國兩制」的爭議
支持者的觀點:
一國兩制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同一國家內兩種不同所有制地區的和諧共存。
一國兩製為解決當今社會很多歷史遺留問題開創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與中英談判的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外交顧問,英國上議院議員鮑威爾勛爵透露,鄧小平將現實置在意識形態之上,形成「一國兩制」的構想,戴卓爾夫人還當面稱讚鄧小平的建議是「天才的創造」。
一國兩制下,特區能夠獲得並保留國際組織及運動的參加資格。
中國政府甚少干預特區的立法、施政和經濟等方面,並能夠給予特區援助和支持,例如在2004年實施的自由行政策就被不少香港人認為是香港經濟復甦的一個推動力。
反對者的觀點:
多數台灣民眾(包括許多統派)認為兩岸一邊一國,也不願意接受投降式統一。
在美中戰略競爭關係的前提下,統獨問題可以說是選邊站問題;也就是說要是發生美中大戰,台灣要抵抗美國還是抵抗中國的問題。如果以一國兩制統一、就是表態選擇加入中國陣營,而且台灣的「回歸」很可能鼓勵中國加深對美國的挑戰;如果選擇「維持現狀」或「台獨」則是留在美國陣營。依照目前美中國力的差異、美中對自己人的態度,台灣最好的選擇是中立、再來是倒向美國、加入中國陣營簡直是自殺。未來如果中國明確的放棄在軍事上挑戰美國、改善各方面的不良作風,台灣才能夠考慮是否統一。
江澤民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論調,加上香港幾次民主街頭抗爭,尤其是香港居民多次抗議《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之後,臺灣地區不少人對「一國兩制」或「五十年不變」的承諾更見保留。
香港在董建華特首的領導之下,比照中國內地,拒絕部分法輪功學員及中國民運人士入境,在政治氛圍上開始與北京趨近,也讓不少臺灣民眾質疑一國兩制的可行性;
在2004年4月26日人大釋法後,有一部分香港議員認為一國兩制在政治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而多數臺灣民眾也反對將資本主義與西方式民主制度脫勾,即無法容忍只有經濟、商業上的一國兩制。
泛藍政論家趙少康曾批評一國兩制中台灣可以有自主軍隊,可是武器採購必須由中國負責的作法,認為「到時候部隊一人發一支水槍」,軍力有等於無。
大陸一些民主人士認爲,他們要的是一國一制,一個中國實行民主制,而非一國兩制,一個中國民主制和一黨獨裁兩種制度。
大陸一些民族主義人士認爲,大陸的所謂社會主義制度實際是奉行馬列洋夷文化的專制制度,他們要的是一個中國,奉行華夏文化,同時實行民主政治。其中不少人認同三民主義。
總的來說,在大陸方面,一國兩制的觀點是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官方觀點,得到了一些人的擁護,但中國共產黨顯然對民眾迴避了一國兩制很多爭議和負面因素。比如,一些左派認爲,大陸現在所謂的「社會主義」並非真正的社會主義,大陸早已經和臺灣一樣,是資本主義社會,根本已經不存在「兩制」的基礎。不管何種分歧,支持中國統一是絕大部分人的觀點。 在港澳,一國兩制存在相當爭議,但大多數立法會議員和特區政府官員均擁護一國兩制。當然也有部分民眾和政治人物質疑前者是否能夠真正代表香港市民。 而在臺灣,根據2004年台灣陸委會委託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進行的例行性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台灣有超過八成的受訪者反對一國兩制(80.8%),僅有不到一成的受訪者表示贊成(8.3%)。在同一份調查中另外顯示,84%的民眾主張廣義的維持現狀,看情況再決定獨立或是統一。據「陸委會」提供的資料,臺灣民眾贊成「一國兩制」比例最高是在2001年3月調查時的16.1%。臺灣知名人士李敖一直旗幟鮮明的支持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