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是好的君主或壞的君主

2007-04-29 12:42 am
如題
請舉例

回答 (4)

2007-04-30 11:31 pm
✔ 最佳答案
後人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持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濟著眼,事實上歷史都有如此記載。而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殺戮功臣者著眼,然從這些被殺的功臣背景看,很多都是有貪贓枉法(如朱亮祖)甚而謀反(如胡惟庸)者,洪武六年,朱元璋鑒於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信號。後來的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還特地頒布《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藍玉謀反,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盡,此時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大臣們只看皇帝當日臨朝的穿戴,就知道他心情好不好,「太祖視朝,若舉帶當胸,則是日誅夷蓋寡,若按而下之,則傾朝無人色矣。」

總括而言,朱元璋誅殺功臣是鐵的事實,這也造成靖難之役時,能勤王衛主的老臣已經不多見,僅存的功臣只剩下湯和、耿炳文等人。曾經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昇,洪武三年告老還鄉,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但他的兒子朱同最後仍被賜自縊。朱元璋在結束了蒙古的統治之後,重新確立了中國人的服裝,恢復了科舉等傳統,對貪官毫不手軟。但總體來說,朱元璋處死的都是貪官污吏,並恢復了已經被蒙古人摧殘的中國民間經濟和科舉制度,光此一點,朱元璋就因算的上是一名千古帝王。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時。父親朱五四(後改為世珍),母親陳氏。朱元璋祖籍為江蘇沛縣,籍淘金戶。祖父初一因當地不產金,賠納不起而徙句容,後徙泗州,至父親時方徙濠州(今安徽鳳陽)定居。原名重八,後改為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


起義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參加紅巾軍,投靠郭子興,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軍官逐漸升為元帥,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後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為應天府。 朱元璋採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採取穩健的進攻措施,擊敗了徐壽輝、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勢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受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封為吳王。


建國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服雲南,中國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混亂時期後終於得到了真正的大統一。

洪武元年,大封諸將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六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洪武二年正月初十(1369年2月16日),朱元璋命於雞鳴山立功臣廟。當時他告諭中樞省臣說:「元末政亂,禍及生靈。我倡義臨濠,以全鄉曲。繼率英賢渡大江,遂西取武昌,東定姑蘇,北下中原,南平閩廣,越十有六載,始克混一。每念諸將相從,捐驅戮力,開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報。追思功勞,痛切我懷。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廟,序其封爵,為像以祀。人孰無死,死而不朽,乃為可貴如諸將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無窮之榮;身雖歿而名永不磨滅」。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嫡長子為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為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為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一部分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寧王朱權鎮大寧(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谷王朱穗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為「守邊」九王。餘下則星羅棋布,分駐內地。如周王鎮開封、楚王鎮武昌、潭王鎮長沙、蜀王鎮成都、魯王鎮兗州等。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寧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制,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纔奏聞,但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的靖難之變。

明朝穩定之後,朱元璋為明朝制訂了包括《大明律》在內的一系列嚴格的典章制度來約束眾臣。

在朱元璋主政期間,處死了大批不法貪官,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由於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

朱元璋雖然對官員要求嚴厲,但非常注意減輕民間普通百姓的負擔,在主政期間,基本上實現了輕徭薄賦,同時多次救濟災民。社會生產力在其統治期間得到了很大的恢復,人口穩定成長。他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明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供給皇宮。

朱元璋曾多次籌劃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在東北逼降納哈出、在蒙古高原幾乎活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


性格
在清朝人編寫的明史朱元璋的性格反常不一,喜怒無常。但從朱元璋的政績來看,他是一個中國自古以來少有體恤愛民的明君,特別由於他是來自窮苦的底層,更關注底層人的生活。朱元璋最痛恨貪官,幾次清洗貪官。


婚姻

朱元璋的皇后就是眾所周知的大腳馬皇后。她是當時紅巾軍大帥郭子興的義女。有學者分析晚年朱元璋暴躁的性格和馬皇后的死有很大關係。


傳說

由於出身民間,有關朱元璋之傳說眾多,如出生時,身上有蟲子在爬,故原名蟲扒,後至皇覺寺才改重八,不久改為朱興宗。其中以其天生有天子相、天子金口等為多。著名的例子,便是在皇覺寺當小和尚時,老師傅要求朱元章清理廟堂大殿,朱元章趁著師傅不在寺內,開金口對著眾尊佛像,要諸佛自行清洗乾淨,並且也要打理大殿內一切。話剛說完,諸佛便慌慌張張行動起來。

另外,傳說朱元璋曾為明教徒,故立國後以「明」為國號(小說倚天屠龍記亦曾以此為題材)。


有關朱元璋的影視書籍

雖然近幾年在中國大陸大肆的美化滿清並打壓代表中華正統的明朝,但在民間一般對朱元璋的評價都是比較高的。特別是胡錦濤當政後,大陸又掀起一股明朝熱,恢復中華文明傳統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就朱元璋而言,近來拍的就有像《傳奇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等等。關於朱元璋的書籍也是數不勝數。雖然對朱元璋的評價不一,但由於滿洲人編寫的《明史》的影響,大部分人還是停留在那些陳舊的觀念上難以突破。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5-01 12:21 am
歷史沒分好與壞
2007-04-29 1:03 am
一戰功成萬骨枯, 箇中好壞俱有 !

※ 明太祖於公元一三六八年建國後,為鞏固政權,統一天下,達到政治與安定的目的,乃施行一系列穩定政治的政策,以期建立一新秩序,樹立一強固的政府,正治方面 ︰

首先明太祖鑒於前代屢有外戚宦官之禍,曾令工部造紅牌,鐫戒諭后之詞,並定宦官禁令,立鐵牌於宮門,嚴禁宦官禁干政。所以終明一代,不見有女后外戚之患。再者,太祖深知地方吏治敗壞,百姓必受逼迫困苦,故慎選地方官吏。洪武五年下詔有司考課,察學校、農桑諸實政;洪亮十八年,詔盡逐天下官吏之為民害者赴京師築城,官吏深為民害者亦輒以極刑處之,使官吏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

由於,太祖起自民間,深知下情不能上達之弊,乃許人民上書言事,規定凡百官布衣,百工技藝之人,皆得其所見,並許直至衛御前奏聞。又設六科給事中,掌封駁,以求政治的改進。因為明太祖能洞察民隱,有心求治,宋末以來許多人民疾苦皆得以解除,所以洪武以後,吏治澄清者達百餘年,其吏治之佳,能駕唐宋而上之,幾有兩漢之風。

此外,明太祖深知元代人民之所苦者為官吏之貪污,於是注意嚴懲贓吏。據說當時官吏貪贓在六十兩以上者,即梟首示眾,並剝皮實草,懸之官府,以為貪污者戒。由於太祖的嚴懲貪污不法者,使明初政治,有一相當長時期的清明,英宗、武宗之際,內外多故,而民心無土崩瓦解之虞者,實由於吏少貪殘,丈禍亂易弭。

另外,明代刑法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以掌彈劾糾察及審判朝廷一切重大司法案件。洪武三十年頒佈大明律誥(簡稱大誥),綜輯各種官民過犯,以補律之不足,因其律簡,故官吏不得舞文,以其法嚴,故臣民不敢犯罪。其後滿清之大清律例即本此。
軍事方面,洪武十三年,廢除全國的最高軍事機構 ─ 大都督府,分設左、右、中、’前後等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掌軍事。五軍都督府司戍守、訓練、屯田等,但無權調兵;兵部負責軍隊徵發調動,但手中無兵。遇有戰事,則由皇帝命將帶兵,戰事完畢,統帥繳印回朝,官兵遣回衛所,使將不專兵、兵不私將。加上,明與唐初兵制相似,養兵皆不用耗財,而兵且有生財之用。平常之給養仰於屯田之收獲,至介冑戎具皆出於兵之自備,而兵之能供此費,皆因其所耕之田由家所給,即以此租稅為出征時之用。太祖曾曰:「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兵制之善,可與唐府兵媲美。

經濟方面,元末群雄混戰,干戈肆擾,以致地多荒蕪,農業生產凋敝,明太祖為恢復農業生產,政府乃獎勵墾荒。洪武時,政府曾許人民自由開墾荒地,又督修水利,於是農業漸興。太祖即位後,曾屢減地方糧稅額,及免天下田租;及曾戶部天下有司,凡遇歲饑,先發倉廩賬濟民,然後奏聞;又令天下所有隙地,許民種植桑棗棉花,而盡免其稅,以作預防荒年之計。明初實行輕徭薄稅以甦民困,經濟得以恢復。 元末喪亂,版籍喪失,太祖建國後,為了要整頓賦役,必須對丁口、戶籍與土田之情況,逐一查明白,故有黃冊與魚鱗圖冊的編制。黃冊是登記戶口的,魚鱗冊是登記田畝的。「黃冊」之編造,實有限民名田之義,使兼併之風不易滋長,而「魚鱗圖冊」因詳載土地的良窳位置。面積以及產權所有者,遍有田土爭訟,官廳可據之判決產權的爭執,訴訟之曲直,據此二冊,亦便利了政府的收租手續,賦役之法乃有依據,國庫遂得充盈。

教育方面,明太祖十分重視人才的培育及選拔,故廣設學校,並推行察改制度,加以培植養成人才。太祖於學校定為造就人才之正路。應科舉者必出自學校,是為學校與科舉合一,修明之世皆然,此實唐宋諸儒所有志而未逮者。明府州縣衛所皆建儒學,教官四千一百餘員,弟子無算,學校之盛,為唐宋以來所不及。另外又設翰林院,為中央政府裏面惟一暇高貴的學術集團。

※ 以上乃明太祖施正得宜,造福百姓之處。雖然如此,但施政當中少不免有不足之處,現將其分述如下 ︰

首先,自太袓罷相後,政治大權皆集於皇帝一身,固然此可防止權臣弄柄。太袓以開國創業之君,尚能乾綱獨斷,日理萬機。但其後諸帝長於深官之中,類多昏庸,沒有指揮運用能力,使朝政廢弛而日益腐敗。太袓罷丞相之本意,原想提高君權,豈料丞相既罷,君權確已提高,而接近皇帝的宦官,又代之而起。太袓雖然曾立鐵牌於宮門之前,禁止宦官預政,然而其後世子孫,總不能遵守遺訓,明代宦官之禍更較歷代為烈,政治之腐敗亦比歷代為什。

此外,太袓分封建藩,自以為設計周詳,可免帝室孤立之弊,因名藩王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防守邊疆,由是逐漸造成一個大分危機的局面,宗室藩王乃有起兵爭奪王位的野心及實力。太祖死後,惠帝繼位,燕王棣靖難之禍便起,至宣宗時,漢王高煦索誅奸臣之亂作,至武宗時,安化王真鐇,寧王宸濠又復先後叛變,分封原意在於鞏護王室,但結果反為王室之害,什至釀成後來的「靖難之變」。這實是太祖始料不及的。

再者,明太祖為鞏固政權,防止權臣篡奪,及駕馭士人,治尚嚴峻,大舉殺戮功臣,對朝臣動輒施以廷杖跪對。從此有識者不敢有所作為,昏庸者得以緘默尸位,所以有明一代,柔懦丞旨貪生畏死之臣充斥於朝廷,無德無才者,以阿媚取容求祿位,潔身自愛反因此卻步。 加上功臣的慘遭殺戮,文字獄的大興,錦衣衛的設置,使恐怖氣氛瀰漫於朝野內外,人人自危。

太祖雄才偉略,以一介草莽之八而成明代開國之主,此賴其謀臣,預定建國規模,計劃周密,而終輔助成其帝業,以及後來他即位後,能精密策劃政事所致。雖然當中不免有所偏差之處,但其政策之妥善,終令國家一洗元朝的敗風,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並奠定明代二百餘年之基業。
2007-04-29 12:44 am
得天下之後殺3萬人...擺明係賤人啦

2007-05-05 18:58:29 補充:
抄番黎既...


收錄日期: 2021-04-12 00:02: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8000051KK031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