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的生平

2007-04-28 11:50 pm
我想要李紳的生平和他的詩(至少三首)
thxxxx......

回答 (2)

2007-04-29 12:03 am
✔ 最佳答案
李紳(722-846), 字公垂, 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年), 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 攜家來無錫, 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幼年喪父, 由母教以經義. 15歲時讀書于惠山. 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 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 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 內有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名句, 被譽為憫農詩人.

貞元二十年(804年)李紳再次赴京應試, 未中, 寓居元稹處. 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 作《鶯鶯歌》, 相得益彰, 流傳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 補國子監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 入節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 李掎被殺后獲釋, 回無錫惠山寺讀書. 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 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体(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 卷入朋党之爭, 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 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 与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 長慶四年(824年), 李党失勢, 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 放逐期間, 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气的詩文. 自寶歷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 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 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 李德裕為相, 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 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 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 開成三年八月, 編《追昔游詩》3卷, 并作序. 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 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 后入京拜相, 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繼又晉升為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 封趙國公. 居相位4年. 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 后又出任淮南節度使. 會昌六年病逝揚州, 終年74歲, 歸葬于故鄉無錫. 贈太尉, 溢文肅. 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 收錄于《全唐詩》. 另有《鶯鶯歌》, 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早發
沙洲月落宿禽驚,
潮起風微曉霧生.
黃鶴浪明知上信,
黑龍山暗避前程.
火旗似辨吳門戍,
水驛遙迷楚塞城.
蕭索更看江葉下,
兩鄉俱是宦遊情.

長門怨
李紳宮殿沉沉曉欲分,
昭陽更漏不堪聞.
珊瑚枕上千行淚,
不是思君是恨君.

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2007-04-29 12:14 am

李紳,字公垂,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裏抵陀裏(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于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爲“憫農詩人”
  貞元二十年(804年)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爲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元和十四年升爲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爲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禦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爲“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爲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爲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遊詩》3卷,並作序。詩序曆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爲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3卷、《雜詩》1卷,收錄于《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中午的太陽正在頭頂上,天氣這麼炎熱,農夫仍然拿著鋤頭在田裏工作。
流出的汗,滴滴落稻田的泥土裏。有誰會知道,我們碗中的白米飯。
每一粒都是農夫辛辛苦苦工作所得來的!
「憶春日太液池亭候對(長慶三年)」
宮鶯報曉瑞煙開,三島靈禽拂水回。
橋轉彩虹當綺殿,艦浮花鷁近蓬萊。
草承香輦王孫長,桃豔仙顔阿母栽。
簪筆此時方侍從,卻思金馬笑鄒枚。
「憶夜直金鑾殿承旨」
月當銀漢玉繩低,深聽簫韶碧落齊。
門壓紫垣高綺樹,閣連青瑣近丹梯。
墨宣外渥催飛詔,草布深恩促換題。
明日獨歸花路遠,可憐人世隔雲霓。
「憶春日曲江宴後許至芙蓉園」
春風上苑開桃李,詔許看花入禦園。
香徑草中回玉勒,鳳凰池畔泛金樽。
綠絲垂柳遮風暗,紅藥低叢拂砌繁。
歸繞曲江煙景晚,未央明月鎖千門。


收錄日期: 2021-04-18 22:04: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8000051KK028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