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巴卓夫係英雄定罪人?

2007-04-28 5:51 am
如題,,,請問大家,,
在冷戰時期的蘇共總書記戈巴卓夫係英雄定罪人? ( 請以例點形式寫出 )

回答 (1)

2007-04-30 3:33 am
✔ 最佳答案
戈巴卓夫改革促成蘇聯解體。(前蘇聯-俄羅斯)(3/3/2001)


前蘇聯領導人,亦是蘇聯最後一位黨政領袖戈巴卓夫


由1991年蘇聯解體及戈巴卓夫去職起,迄今9年有多,這些年來,世界局勢起了很大的變化,本來是"東西對峙",現今卻是美國"一霸"獨大。

戈巴卓夫改革,促成蘇聯解體

造成這種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戈巴卓夫起著了重要的作用。由於戈巴卓夫在前蘇聯最後的階段,推行政治改革,實行"民主化",使蘇聯由一個獨裁的軍事大國蛻化成一個普通體制的國家,也因此而使蘇聯經濟上的千瘡百孔,暴露無遺。最後,更促成了蘇聯的解體。

這一結果,可說是東西方對峙幾十年,西方一直花3千萬億元計的軍費,都無法達成目標,竟然在戈巴卓夫的任內完成。瞭解個中情況,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戈巴卓夫的聲望,在西方世界中是如此之高,而在俄羅斯--前蘇聯的繼承者的人民,特別是懷念過去蘇聯的強大時代的人心中,對戈巴卓夫是那么的不諒解。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蘇俄人卻不諒解

他們認為,戈巴卓夫的"諾貝爾和平獎",是建立在蘇俄的尊嚴喪失之下而獲得的。

在這裏,不妨重溫一下蘇聯的解體經過,及戈巴卓夫改革所帶來的結果:

在2次大戰後,原在戰爭中共同對付德、意、日"軸心國家"的同盟國,迅速分化成為東西兩大集團。

西方以美國為首,在歐洲、中東、南亞分別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巴格達公約組織"(後改稱"中央公約組織")及"東南亞公約組織",並且與日、韓(南韓)、台及澳等締結軍盟。而蘇聯則與東歐各國共締華沙"公約組織",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締友好協定。

蘇聯由列寧創立

"蘇聯"於1981年由列寧創立,全名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由1925年至1953年,由史太林領導,經過幾個"五年計劃",重工業及軍需工業發展起來,實力雄厚,在長達28年的史太林強力統治下,蘇聯雖然成為強國,但民生未免跟不上,而且因手段強硬,也因起不少怨言,所以繼任克魯曉夫便實行清算史太林,亦就是實行"修正主義"。

由於修正主義偏離了原來的社會主義路線,所以中國共產黨亦與克魯曉夫所領導的蘇共進行了"兩條路線的鬥爭"。

克魯曉夫時代引發古巴危機

在克魯曉夫當政期間,最有名的是"古巴危機",美蘇更因此而一度劍拔弩張。

後來克魯曉夫以農業政策失敗而被迫下臺。

此來,長達18年由布裏茲尼夫管治,蘇聯重新加強對東歐的關係,一度派後進入捷克斯拉夫,並與中國發生邊界衝突,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是珍寶島之役。

布裏茲尼夫主政期間,軍事勢力尤為擴張,太空科學也得到長足發展,一度在太空探索方面,幾乎壓倒美國。

但在另一方面,在強大的國防力量之下,蘇聯經濟及民生卻日見緊絀,與西方經濟發展比較,蘇聯顯然大大落後。

中蘇改革方式有異

80年代以後,一些重要國家進行了重大改革,中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鄧小平領導下,中國進行了開放改革,成績有目共睹。

所以,在布裏茲尼夫去世之後,蘇聯的繼起領導人,也都開始進行小規模的改革,並與西方國家降低軍事對抗的程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德羅波夫,他在位的時間雖然不長,但由於他對外間的世界瞭解較多,(他是情報系統出身,對國外情況掌握較多資料),所以也就較積極地推行改革。

不過,由於安德羅波夫身體有病,自知不能完成宿願,因而提拔來自烏拉爾地區的黨政首長,與他政見接近為戈巴卓夫為繼任人選。

安德羅波夫提拔戈巴卓夫

當戈巴卓夫於1985年接掌政權後,即銳意進行改革,一方面改善與西方關係,亦加強與中國的關係。

但戈巴卓夫的改革,與中國模式完全不相同。中國將政治改革放於第2階段,先行在經濟上進行改革,要達到改革的落實,便先要保持作為執政黨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使社會有一個穩定的局面,讓經濟慢慢開放。因為中國共產黨認為使人民生活改善,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戈巴卓夫並沒有在經濟上作太多的著力,相反的,卻在政治體制改革上著墨不少。

他把本來是黨領導政府的體制改變,政府在首長原本是部長聯席會議主席,或稱為總理,總理可由黨總書記兼任或可以由另一人擔任,但總書記無疑是最高領導人。

戈巴卓夫先進行政治改革

戈巴卓夫一心模效西方體制,在蘇聯設立"總統"這個"國家元首"職位,(原來作為國家代表的名義元首,是全國最高蘇維埃主席--類似於中國的"人大"),而蘇聯之下的各個"加盟共和國"也設立"共和國"的總統。

他甚至表示:為了徹底進行政治改革,他可以不做總書記,也願當蘇聯這個國家的新總統。

戈巴卓夫提拔了一大批人,包括葉利欽,但葉利欽後來嫌戈巴卓夫改革得不夠快及不夠徹底,反出共產黨,並當選了蘇聯之下最大的"俄羅斯聯邦"的總統,開始與戈巴卓夫對著幹起來。

蘇聯的政治體制改革,毫無疑問是得到西方國家的歡迎的,尤其是一向以強硬見稱的美國總統列根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更是引為知己。

西方經濟援助,口惠而實不至

但在戈巴卓夫管治下,經濟的敗象卻愈來愈明顯,他本希望通過政治改革,獲得西方國家的認同,從而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援助及貸款,但這時,無論是英美以致歐洲各國,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他們始終都是"口惠而實不至",最後,在國內,無論是來自黨政,抑或企業、人民,對戈巴卓夫的不滿情緒一日比一日高。

這時,另一些更頭痛的問題,更是"變生肘腋",東歐各國,紛紛脫離蘇聯,而改采西方式政治體制。而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中,波羅的海沿岸的三個小國--立陶宛、愛莎尼亞及拉脫維亞,也一直在鬧獨立。而西方國家,基於政治理由,亦一直不承認在2次大戰期中與蘇聯合併的這3個國家是蘇聯的一部份,她們要求獨立,西方國家自然推波助瀾。

波羅的海3國要求獨立

戈巴卓夫當時對3國的態度是只要她們真的想獨立,也不會強硬不准許,但總要經過談判,要有個過程,他說:"就算離婚,也是分清楚財產嘛!"

其實,這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3國境內,確有不少蘇聯中央政府的"財產"。

就在這亂紛紛的當兒,1991年8月,當戈巴卓夫在黑海渡假勝地之時,突然被來自蘇聯黨政軍等各方面主要人物組成的集團所軟禁。

他們包括副總書記、副總統、最高蘇維埃主席(國地議長)、國防部長、內政部長、及情報系統負責人可以說是戈巴卓夫以外的所有最高權力的人,都參與了這一次"政變"。

戈巴卓夫被軟禁,葉利欽成了英雄

他們不單只是軟禁戈巴卓夫,而且派出坦克在國會外佈防,強令國會認可這次"舉事"。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當時身體狀況還蠻結實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意跳上一輛國會外的坦克上,指令軍隊及坦克不要妄為,終使軍隊沒有採取行動。

由於軍隊沒有聽命封鎖及炮轟國會,使他們的行動沒有獲得合法的認可。終於,內政部長自殺而一些參加了政變的頭頭,亦紛紛因"不適"而入院。

這次"政變",終於無疾而終。

戈巴卓夫雖然得以複職,但大權已經旁落。因為葉利欽在事件中的表現,使他成為了"英雄"。

財政困難,蘇聯中央被架空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當時中央政府都因財政困難而發不出公務員薪酬及軍隊糧食,主要原因是以葉利欽的俄羅斯聯邦為首的各個加盟共和國,都不肯把稅收或企業上繳的財政收入上繳,並對軍隊說:"要想出糧,有軍費就得聽各加盟共和國政府的活"。

這樣,蘇聯便成了無兵司令,駐劄在各加盟共和國的軍隊,便"就地"的變成了各加盟國內的軍隊。

至於鬧獨立的波羅的海沿岸3小國,戈巴卓夫原要透過談判來安排獨立的情序,但葉利欽的"俄羅斯聯邦"卻發表聲明,承認她們是"獨立國家"。

還不止此,葉利欽還聯合了蘇聯內其他2個主要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的總統,舉行會議,並發表共同聲明,表示互相承認對方的獨立。

這樣,蘇聯已到達名存實亡的地步。蘇聯總統,蘇共總書記的戈巴卓夫,也成了寡頭的總統,(後來戈巴卓夫索性連總書記也不做)。

1991年底蘇聯正式解體

到了當年年底,隨著蘇聯國旗的降下,蘇聯便正式宣告解體。

之後,前蘇聯時期的加盟共和國,除波羅的海的3個國家外,合組了一個稱為"獨立國家聯合體",簡稱"獨聯體"的鬆懈組織,實則各自獨立。而作為原蘇聯內最主要的部份,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前蘇聯的主要權利與義務,包括取代蘇聯而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

但9年來,葉利欽並未把俄羅斯化弱為強,國家和他本人的狀況亦每下愈況,最後,在一些不利傳聞下,他宣佈提前離職,並任命普京自代。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33: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7000051KK045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