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端午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起源
一般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習俗
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 懸鐘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鐘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意義
● 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 紀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敬仰其詩其人,在五月初五詩人節與屈原合併舉行紀念)。
傳播
很多亞洲國家也有端午節,一般都來源於中國,但是各國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日本
男人游泳,女人洗頭。由於不再採用農曆,日本的端午節固定於每年陽曆5月5日,同時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節和兒童日,是法定的公眾假期。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
韓國
稱為「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業社會時期祈求豐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奠活動,從農曆四月初五開始,五月初七為止,是薩滿教祭祀的一種形式。男人摔跤,女人洗頭。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等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活動。同中國的端午龍舟、粽子等習俗有很大不同。
韓國文化財團在2000年提出申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想法。因南韓有一地名曰江陵,與中國東周春秋時代的楚國首都郢(今中國湖北省江陵)同字,故韓國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江陵端午祭』正式提出申請。2005年11月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端午乃韓國民俗文化之遺產。2006年該財團再提出百餘項申請原屬中國之文化為大韓民族遺產。
假日
把端午列為公眾假期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臺灣、香港、澳門
相關報導
● 2005年6月11日端午節,中韓兩國的民俗專家、學者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韓國的民俗學者希望藉助中國兩千年的端午節歷史底蘊,共同商議將端午節申報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目前韓國單方面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祭。
● 在端午節的故鄉汨羅市,停辦了6年的汨羅國際龍舟賽於2005年6月11日重新開始,共有11個國家參加比賽,包括來自韓國的留學生組成的韓國隊。
● 中華風俗端午節
● 中韓兩國端午節聯合申遺遭至反對 前途未卜(國際先驅導報)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陽曆5月或6月)
端午節不單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慶,還可說是一個熱鬧的體育盛會!
端午節是紀念中國古代賢臣屈原的節日。在2,000多年前,他為了力諫君主而自溺於汨羅江。傳說鄉民為了拯救屈原的身體,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群,並且把糭子投進江中,以免魚蝦啄食屈原的身體。自此以後,賽龍舟成為了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前後,香港多個沿海地區都會奉行傳統習俗,舉行龍舟競渡活動。這項充滿民間色彩的節慶,近年已發展為國際化的體育運動,令賽事更具觀賞趣味。由漁民、體育會或私人機構組成的龍舟隊伍,事前均積極備戰,鬥志高昂,加上賽事本身熱鬧喧囂,充滿節日氣氛,例必吸引大批市民和旅客前往趁熱鬧。
一艘龍舟的長度可達10米,能乘載20至22名健兒,舟上刻有精巧的圖案,並有栩栩如生的龍頭和龍尾。
端午節期間,本地市民都喜歡品嘗應節糭子。不少市民亦會趁此機會暢泳於碧波之中,泡泡寓意吉祥的「龍舟水」,藉此感受節日的氣氛。
參考資料:香港旅遊發展局
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臣子,有智慧、有膽識、口才好、又很會寫文章、作詩。到國外是很好的使者,在國內能為楚王提供很好的意見,最重要的,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時時刻刻為國操心。
楚國的臣子靳尚,看見才華洋溢的屈原,心中十分嫉妒,在楚王面前說盡屈原的壞話:「大王啊,那個屈原真是傲慢啊,他以為常常和大王商討國事,就自認了不起,常和別的大臣說:『如果大王沒有他,那國家就完了呀!』,您瞧瞧,他根本不把您放在眼裡!」
楚王不能明辨是非,大怒之下,便把屈原趕出國去了。
當時,秦國與楚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秦國一直想滅掉楚國,就設下了計謀,約楚王在武關相會,要將美女嫁給他。
流浪在外的屈原,仍時時刻刻的關心國事。當他聽到了這個消息,十萬火急的趕回國去,勸楚王說:「大王您千萬千萬不能去呀!秦國就像毒蛇一般狡猾,這次他們一定是擺下陷阱要陷害您啊!大王,我求求您,別去吧。」
楚王斜眼瞧瞧屈原,用鼻子「哼!」了一聲,甩甩袖子叫他退下,根本不理睬屈原的勸告。
結果,楚王果然被秦國活活的害死。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只有抱頭痛哭,埋怨著:「大王,您為什麼不肯相信我呢?」
新的楚王繼位了,但是靳尚又在新王面前搬弄是非,使屈原第二次被趕出了國家。
可憐的屈原到處流浪,漂泊在荒山水畔,他用華美的文詞,將一肚子的委屈,寫成一首首愛國的詩篇,但他心頭的愁悶就像那滾滾的江水,一波波的起伏哽咽著,永遠沒有停止。他的面容一天比一天憔悴,身體也越來越瘦弱了。
一天,有一位老漁夫划著小船,口裡哼唱小曲,打江邊過,看見屈原,就好奇的停下船問:「咦?你不是楚國的臣子嗎?怎麼一個人孤零零的呆在這邊呢?」
屈原用憂傷的眼神,望望漁夫,嘆口氣說:「唉!您不知道我是有家歸不得呀!我一心一意想為國家做事,卻得不到國君的信任,將我趕了出來!」
老漁夫拍拍屈原的肩膀說:「何必這樣認真呢?你瞧,很多別的大臣,不管國家大事多混亂,他們還不是天天照樣的吃,照樣的睡,過得快快樂樂的嗎?你就學學他們吧!何必管那麼多呢?」
「您不了解啊,做一個臣子,就應該盡本份,怎麼能夠吃喝玩樂、糊裡糊塗過日子呢?這就像剛洗過澡的人,一定不願再穿上髒衣服,如果要我跟他們一樣同流合污,不如跳到江裡餵魚算了!」
「那你就學學我老漁夫吧,隱居在這山水間,划划船,捕捕魚,看看風景,哼哼歌,什麼事也別管,不也挺自在消遙的嗎?幹麼把自己弄得這樣愁眉苦臉呢?」
屈原苦笑著說:「您老人家真是好福氣啊,可惜我一看見痛苦的人民,一想到國家的處境,心就不安定,那裡還有心情欣賞風景呢?」
老漁夫勸不動屈原,只好搖搖頭,擺擺手,把船划向江心捕魚去了。
江邊陣陣冷風吹起,一隻孤雁飛過陰沉沉的天空。屈原看自己既不能報效國家,又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意義呢?就悲痛的抱起大石頭,往汨羅江一跳。江邊層層水花飛起、濺落,又化做一圈圈的漣漪……最後江水終於恢復了平靜,然而憂國的屈原,卻隨著他抱起的大石頭,重重的沉沒在江底,永遠離開人世間。這一天!正是農曆五月五日。
附近居民聽說屈原投江,趕忙划船來營救,可惜太遲了。他們只有敲鑼打鼓嚇走魚群。又用竹筒裝米放入江中餵飽魚蝦,這樣魚蝦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了。
人們都非常敬重屈原愛國的精神,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都要去河邊紀念他。當年划船敲鑼打鼓的緊張情形,逐漸演變成今天端午節的划龍船比賽,竹筒裝米也變成箬葉包粽子的習俗了。
參考資料:
http://www.epochtimes.com/b5/2/2/3/c7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