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番號問題

2007-04-27 8:42 am
為甚麼第八路軍的番號一直縣空直至抗日時期?
為甚麼有些部隊要以新編xx軍命名?
其他地方軍閥武裝有沒有國民革命xx軍的番號?

回答 (2)

2007-04-27 7:54 pm
✔ 最佳答案
八路軍這個番號,就不是懸空至抗戰時才用啦!其實在抗戰之前已有八路軍這個番路,但不是給共軍用,而是給廣東部隊的,時間應該是在1927年,那時國民黨北伐戰開打,國民革命軍攻克湖南湖北後,全軍改編,以原國民革命軍第4軍12師擴編為第4軍,12師師長張發奎升為第4軍軍長,而原留守在廣州的第4軍軍部及11師,則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由原4軍軍長李濟深升任八路軍司令,直到1930年才再改編。
所以許多人都誤會「路軍」是給地方軍或者非中央系的部隊用的番號,其實是錯的。第4軍11師編成第8路軍,是將當時駐於廣東的各個廣東部隊,都編在統一的指揮架構內。因為國民革會軍是仿蘇聯軍隊編制,一個軍轄三個師,而不足三個師或多於三個師的組織,就不會用軍做單位,就會用路軍,或者軍團的番號。當年8路軍是集合廣東系各國,除了11師是正規師外,其他都是保安團,所以不具備一個軍的規格,就編路軍了。同樣情況,19路軍是中央軍系的60及61師編成的,因為只有2個師番號,不足一個軍3個師的規格,但因是中央軍,編甲種師,人數加起來比一個軍大,所以就編路軍了。
至於新編師,其實國軍就有許多不同編制的師,有叫甲種師、暫編師、整編師等,其實是按1930年頒佈的兵役法分的。兵役法規定有甲種師、乙種師及丙種師,都是面對當年五花八門的地方部隊編制,將之逐漸納入三個規格內為目的而產生的,是當時統一軍政的做法,即是不論地方軍或是中央軍,都按編制編定,就方便指揮及補給。試想想各個師編制不同,指揮時以為是一個師,其實人數不夠一個旅,而另一些又可能大過軍,這種亂法,在計算軍力時可以如何計?自己連自己有多少軍力都不知,如何打仗?所以這種亂法,唯一好處是敵人也攪不清各師有多少軍力,不過這種情況又是否明智?
當年兵役法規定,甲種師編制編組,計一師轄三旅,每旅轄兩團,一師共六團,而師部另轄砲兵及騎兵各部,總人數接近一萬八千人。乙種師一師轄二旅,每旅轄兩團,一師共四團,人數約一萬人,而丙種師一師轄三團,人數幾千人。丙種師一般會叫暫編師或新編師,而甲乙兩種師就不會加稱甲種師或乙種師,而只稱師番號。至於國軍當年整編的情況,你可以看我寫的這個知識: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0801380。
當時的做法,應該是中原大兵變之後國軍第三次大編組,當時預計編成60個標準師(即甲種師),實際就有65個,這些全屬於中央政府指揮的師,亦由中央政府發軍費,理論上不歸地方軍系指揮的。而這些師多是甲種師編制,所以只稱師,如第1師、第2師等,就不會稱第幾軍幾師,這些師番號由第1師至第65師,而66師及之後的番號,就給沒納入整軍標準師計劃的中央師及地方師了,而這些師則以乙種師編制編組。例如中央系的87及88師,就是中央軍系,不過就沒納編入標準師行列,所以就編成乙種師。而非中央系的地方軍,例如原西北軍系29軍,其37師及38師因納入標準師,而143及144師因是標準師外,就編乙種師了。不過19軍轄5個師,因為29軍還有一個騎兵師,就好超出甲種師的編制,應該是一個超級軍種軍,因為29軍負責華北防務,對抗日軍南侵,所以就沒接規定編,而因應實際需要而編成,就不同了,所以有些事藉,就索性稱29軍為29路軍,其實都不差事實。從29軍的編組情況來看,又怎可以說當年蔣介石是消極抗日的呀!
而到1935年,因為全國整軍會議,這是蔣介石團結各地方軍系共同抗日的會議,所以早在西安事變前,國軍早已聯合抗日,那用張學良來攪亂!當年會議,就提出整編師的概念,整編師是仿德國裝甲擲彈兵師編制而編的,不過就有點不同,除1師轄4團外,還加上炮兵團及補充兵團,編制就比德制師大,人數為17,508人,當時還有計劃每個整編師加個裝甲團,所以如編成就一個師達二萬多人,不過因為抗戰爆發,各師沒來得及整編,更不用說加上裝甲師了。總計在抗戰爆發時,國軍大約完成了十個師編成整編師的作業,就這十個師!來對抗日軍,不過總好過甲午戰爭時一人一校一艦隊對日本全國!這種情況,誰又有種說中國抗日太遲?!
抗戰開打後,之後中國軍隊接受美式裝備,在印度藍伽受訓,當年接受美式裝備的,都用新編師及新編軍做番號,以示編制之不同。新編師按美式編制編,一師3團,附加炮兵團及其他支援後勤兵種,如工兵、醫藥兵等,人數約二萬人,編制比國軍一般大許多。因為當時國軍,兵源也很困難,許多師其實是乙種師及丙種師編制,已沒有甲種師了,不過仍有幾個師維持整編師編制,如當年駐貴州邊境的96師就仍是整編師編制。不過接受美式裝備及編制的師,其實數量也不多,國共內戰時,國軍就只有3個新編軍,分別是新1軍、新6軍及新7軍,所以新編師應該只有9個師,就只有這9個師是美式編制的,其他都是國軍原有編制,即是乙種師及丙種師了。



2007-04-27 20:52:11 補充:
有幾難丫!原廣東系的八路軍,在1930年的編組中,番號就取消了,因為用中央軍的番號。當年廣東軍編組,就有五個師的名額,分別是59師至63師。而廣東各部隊,都汰弱留強,分別編入這五個師中。而這五個師,其實主體是原國民革命軍第4軍的,即是原4軍10師,就編成60及61師,原4軍11師,就編成59及62師,而4軍12師,就編成63師。59及62師,就駐在廣東,成為陳濟棠的主力部隊。陳濟棠成為第一代南天王,主管粵政多年,也是由此而起的。而60及61師,就開拔到上海駐守,即是後來的19路軍,這也是19路軍在一二八事件中參與與中日開戰的原因,因為19路軍本來就是守備上海的中央軍系。

2007-04-27 21:00:04 補充:
而63師則隨李揚敬師長,參與江西剿共的戰事,歸薜岳將軍指揮,到抗戰時就回復第4軍的番號,由李德能任軍長,第三次長沙會戰,因為軍備補給不足而戰敗,第4軍亦瓦解了。

2007-04-27 21:00:21 補充:
其實當年廣東軍系整編時(即第一代八路軍),也是很多因素的。因為多得共產黨的南昌起義,第4軍系就瓦解了。主要分成兩派,即是支持蔣介石的11軍系,及支持汪精衛與共產黨合作改組派的原4軍系統。所以在整編廣東軍時,由原11軍軍長陳銘樞負責,4軍系的廣東軍系就自然不服,而由4軍系張發奎負責,因為張發奎反蔣,蔣介石自然不放心,所以就由4軍11師師長陳濟棠做了編遺大員,才編得成。因為11師系出原粵軍第1師第2旅,而11軍及4軍就出自粵軍第1師第1旅。由兩派系以外的人做主持,大家才無話可說。

2007-04-27 21:05:36 補充:
試想單是自家人在分配利益,同是廣東老鄉,都要如此安排。那麼在戰場上又該如何計算?打一場上都要考慮各軍系將領的想法,這個統帥如何當?所以蔣介石先安內,就不是只針對共產黨而做的,當時安內是要消除各軍系將領的矛盾,大家才能上戰場。以前戰場上有「打黑槍」的事,就是打仗時給自己人打,即是向自己人出賣,這是各將領最不想的事,當上戰場都有生命危險,還要估量自己人想不想得過,這場仗怎打?

2007-04-27 21:16:31 補充:
上文打錯,是估量自己人信不信得過!而共軍在南昌起義,就是打當時支持共軍的張發奎系的紀錄,所以4軍才跨,亦是後來張發奎打殺共產黨的原因。南昌事變後的馬日事件,張發奎殺共產黨就不比蔣介石小!共軍既有打黑槍的紀錄,當年其他各軍系,如何信得過共產黨,所以當年安內的政策,就不是蔣介石個人的意圖,而是各軍系的共識,只是時代變了,當事人反口的事!先安內政策被視為不成功,因為抗戰沒預期成功,就說安內不妥,就是成敗論英雄的分析方式,根本就不客觀。

2007-04-27 21:19:02 補充:
不客觀是如果抗戰打得好,打敗日本,你們會不會說先安內是明智?這種可以因為變數不同而作出的分析,可以是可信的嗎?分析事情是看其本質,而非成果!而且抗戰打得不好,問題是抗戰打得太早,而不是政策有問題,問題是西安事變引的禍。因為在西安事變前,日本要面對蘇聯對東北的威脅,就將精銳駐到東北,相對來說,侵華的步伐是慢了。要不是西安事變,打草驚蛇,使日本與蘇聯尋求諒解,也不會這麼早就中日再戰,國軍也不會傷亡慘重,也不會有南京大屠殺!

2007-04-27 21:33:18 補充:
再說東北軍,其實原文是抄自國民黨治軍實錄,所以不準的。因為為求客觀,所以也引用大陸一些著作。東北軍自九一八事件後,入關的東北軍因沒有了補給及軍費,所以就接受南京政府的收編,早就成了中央軍系了,這就是國軍的51、53、57及67軍,這些軍的師是甲種師以上的,即是一師三旅共九團,兵力比兩個軍加起來還大,就已是標準師以外的了。這也是蔣介石沒乘機解散東北軍的例子,蔣介石非但沒有消滅這些群雄,還讓他們在兵役法編制之外,保持獨立的編制的,可以說蔣介石不公道嗎?

2007-04-27 21:35:27 補充:
而在抗戰前,仍不接受中央政府收編的東北軍,就只有用中央統一番號的109及110師,
參考: 百分百老作,歡迎抄襲翻錄,絕無版權問題!
2007-05-24 5:54 pm
真係勁=口="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23: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7000051KK001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