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下鄭和一d野呀.....
回答 (3)
鄭和下西洋前後共有7次之多,第1次是在公元1405年,即永樂3年(永樂為成祖年號),他由蘇州劉家港出發,最遠至今之印度洋西岸,其間並聚眾於三佛寶國(今之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海盜陳祖義生擒。
在最初三次最遠至印度錫蘭(今名斯里蘭卡),至第4次以後更遠至紅海(阿拉伯半島與非洲間)及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
鄭和七下西洋,遍及南洋群島及印度洋周邊,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島和東非洲沿岸。
總計出海7次,前後經歷近30年,曾到訪30多國。除貿易和宣威外,對有不服者,如蘇門答臘、錫蘭、舊港(即三佛齊國)土酋,將其擒獲,使諸國畏服。(7次出海洋情可參考本文附注之顧炎武(明末清初學者)《天下郡國利病書》所載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記》。
總括鄭和七下西洋,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航海知識及華人在海外開拓事業,影響甚大,其所繪製航海圖對當時海上航線、距離、停泊點及海上暗日礁之記述,均相當詳盡。而陪同其出海的助手,如費信、馬觀、龔珍等所分別撰寫的《星槎勝覽》、《瀛涯勝覽》及《西洋番國志》等書,對各國的氣候、特產和風土人情亦均有詳細記錄。
下『西洋』的定義
明初以婆羅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編輯]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編輯]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編輯]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編輯] 第四次下西洋
明鈔本 馬歡:《瀛涯勝覽》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4
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編輯]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編輯]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編輯]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23: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6000051KK023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