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以底本說, 列出一些摩西五經的差異?

2007-04-26 8:37 pm
試以底本說, 列出一些摩西五經的差異?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42600790

回答 (2)

2007-04-27 3:17 am
✔ 最佳答案
太多, 難以說明, 以下只是一斷:

《出埃及記》十四章“紅海”故事為例看看,“R”是如何把兩種同樣主題但情節不一、風格各異的故事素材,交織成一段連貫經文的。兩種素材分別來自“J”(正體字)和“P”(斜體字)傳統,括弧內是注釋,節數後“ab”表示前後半節——

背景: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不敢走大道北上迦南,遂穿越荒野,折向蘆海(yam suph,通譯從七十士本:紅海。實指蘇伊士灣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湖澤)。來到海邊,剛紮了營,卻見遠處黃塵滾滾,法老的追兵來了!子民嚇壞了,一片哭聲,摩西一邊喝令一邊祈禱……

15 耶和華指示摩西:哀號何用?告訴子民,只管前進!16 然後舉起你的手杖,向海上指,波濤就會分開,為子民空出一條乾路。17 同時我會使埃及人死硬了心,拼命追趕,讓我借法老和他的車騎步卒一顯我的榮耀。18 待到法老全軍覆沒,埃及人就不得不承認:我是耶和華!

19 說著,那個為以色列人指路的上帝使者,便轉到隊伍後面。雲柱也隨即由前鋒變為殿軍,20 停在了埃及大軍和子民的營地之間。那雲柱暗下來,黑夜仿佛受了詛咒(wayya’er,或指大霧,《約書亞記》24:7);整整一晚,追兵近不了子民。

21 摩西舉起手杖,向海上一指,耶和華便降下一股奇大的東風;一夜間驚濤退卻,讓出一條乾路。22 以色列子民便踏著乾路穿行海中,海水夾道,猶如兩堵高牆。23 埃及人發現了,急急趕來,法老的車騎一隊隊沖到海底。24 末更破曉,耶和華升起一柱火雲俯視戰場,埃及軍頓時大亂;25 兵車輪子都陷在泥濘裏(原文:車輪脫落。譯文從七十士本),進退不得,一個個驚恐萬狀:完了,逃命吧,是耶和華在幫以色列打我們!

26 耶和華命令摩西:你向海上再指一次,讓波濤合攏,淹沒埃及人和他們的兵車戰馬!

27 摩西舉手向海上一指:天亮了,壁立的海水突然塌下,埃及人爭相逃命,哪里還來得及!就這樣,耶和華淹沒了埃及大軍。28 巨浪底下,卷走了法老的兵車戰馬,所有下海追擊以色列人的將士,無一生還。29 然而,子民卻已經踏著乾路——海水夾道,猶如兩堵高牆——安抵對岸了。

30 那一天,耶和華從埃及人掌中救下了以色列,讓以色列親眼看見埃及人的屍首沖上海灘,31 看見耶和華向強敵按下巨手(hayyad haggedolah,喻上帝大能)。子民人人敬畏,信了耶和華,也信了他的僕人摩西。

以上故事裏個別語句的片斷歸屬,專家意見有所分歧,這兒不必細表。但兩個傳統即使糅合在一起,經過祭司的精心編輯(再通過我的翻譯),它們在內容風格上的差異,仍然隱約可見。關鍵是上帝拯救子民所降的神跡,保留了兩種版本:據“P”傳統(一說其底本為“E”片斷),摩西按上帝指示舉起牧杖(21a),波濤分開,露出幹地,“海水夾道,猶如兩堵高牆”(22)。以色列人穿行海底,安抵對岸。待法老的車騎沖到海底,摩西複舉牧杖(27a),巨浪合攏,淹了追兵(28)。

據“J”傳統,神跡卻與摩西無關:耶和華降下一夜東風,驚濤讓出一條乾路(21b)。埃及軍趕到海底,正是天亮時分,耶和華升起火雲(24),埃及人大亂。海水塌下,淹沒強敵(27b)。這“J”版本不言子民跨紅海,應該是更原始的“記憶”。因為接下去摩西與族人謝恩所唱的讚歌(15:1以下),稱耶和華為“戰士”(耶和華本是戰神/雷神,見《寬寬信箱/新郎流血了》),描述他降神跡淹死法老大軍,也沒有提摩西舉牧杖和子民跨紅海。而這支讚歌,實為同一章“米蓮之歌”的展開與發揮。米蓮是摩西的姐姐、女先知;那天她領著婦女手搖鈴鼓,載歌載舞,歡慶勝利。一般說,口傳作品總是越加工(演唱)越繁複,所以初始的版本往往要比後來的簡短。“米蓮之歌”只有兩句,仿佛即興演唱,屬於希伯來文學最古的傳世片斷之一(15:21):

歌唱耶和華,全勝而榮耀,
騎兵連同戰馬,他一起拋進波濤!

文本片斷的發現、劃分與歸類,對譯經也是一個挑戰:不同傳統的文本交織一體,片斷之間的內容風格卻未必協調,譯文如何處理?確是一道難題。一方面,為了“信”,譯文應當儘量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思想感情與風格特徵。另一方面,譯本的敍事節奏又不能因此受了阻礙,變得生硬艱澀。尤其對於普通讀者——文學翻譯的價值最終要由他們來裁判——太複雜的學術處理反而會影響作品的完整統一即文學性。我的辦法,是用簡短的插注說明片斷的分野銜接及相關問題,同時在譯文整體流暢、兼顧內容的前提下,設法再現聖書的語言細節,包括片斷間內容風格的微妙衝突與呼應。這樣的漢譯《聖經》,過去沒人做過,算一次實驗吧。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包括《摩西五經》在內,希伯來語經文的許多篇章,在成文彙編以前,很可能經過長期的口傳。口傳作品的特點,多用具體情節來表達價值觀或指示行為規範,而不太依靠抽象哲理。以色列的先知們談論義人、罪人和善惡之辨,也極少抽象定義、邏輯論證。他們喜歡講故事,唱歌,演繹歷史,用豐富多彩的人物事蹟來教誨、啟迪民眾。這跟歐洲民族的一些口傳文學經典,例如荷馬史詩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貝奧武甫》,在技法上是相通的。詞根諧音、語句的平行對偶和套喻,乃至經文無與倫比的樸素聖潔,都是作品口耳相傳、世代誦習的標識。所以,譯文是否朗朗上口,我想可以做衡量譯經成敗的一個標準。

此外,口傳作品常常是圍繞一些中心人物事件,敷演而成的。“摩西史詩”的中心人物便是摩西。根據經文,摩西不僅是領導以色列人擺脫奴役、走向“福地”的民族英雄,他還是耶和華鍾愛的先知同朋友、上帝之法的受賜者與頒佈人。站在這一作品建構的“聖史”角度看,猶太傳統把《五經》歸在先知名下,將上帝之法稱為“摩西之律”,就不純是迴圈解讀的微言大義了:通過《五經》,摩西的偉大人格成了耶和華一神教信仰的生動展現,以色列民族精神的理想化身;或如《五經》結尾,“D”作者的不朽名句(《申命記》34:10以下)——

從此,以色列再沒有出過一位先知,能夠如摩西一樣,蒙耶和華選召,面對面承教;奉耶和華派遣,在埃及向法老及全國臣民降下種種神跡與徵兆;並且如同摩西,在全以色列眼前,舉手展示如此大力而可畏之極。

==============================================
以上是一篇新譯本之譯者之言可是本版之基督徒天天讀經, 天天屈人反基, 天天刪經, 同耶穌倒米: 成了xxxx聖兵之門徒仍傻兮兮, 可憐!
2007-08-12 9:10 pm
http://www.evilbible.com

令人戰慄的聖經
http://www.truthbible.net

基版 F.A.Q.
http://cfaq.org

聖經.宗教.謊言.真相
http://blog.voc.com.cn/sp1/along

The Secular Web
http://www.infidels.org

The Naked Emperor
http://www.nakedemperor.netfirms.com

Debunking the Bible
http://www.cygnus-study.com


收錄日期: 2021-04-26 11:39: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6000051KK012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