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英文譯名Chiang Kai-shek,近代中國政治家、軍事家,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卒於台灣; 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務。
生平
留學日本時的蔣中正
早年
蔣中正於1887年10月31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地為中國浙江寧波府奉化縣溪口鎮(寧波西南方約33公里)。蔣中正的父親為蔣肇聰,母王採玉。他九歲時候,父親過世,蔣中正與母親相依為命。除了六歲起開始入私塾就學外,十七歲入奉化鳳麓學堂,開始學習英文、數學。
1906年4月,蔣中正東渡日本,進入東京清華學校就讀,在其間結識陳其美,同年冬天返國。翌年夏天,蔣中正入保定陸軍速成學校接受軍事教育,並考取官費留日陸軍學生。
參與革命
1908年蔣中正就讀東京振武學校,接觸到了旨在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後經陳其美介紹加入由孫中山於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開始進入中國革命運動。蔣中正於1910年在東京首次見到了孫中山。1909年至1911年,蔣中正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實習,為士官候補生。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蔣中正回國,至上海參加辛亥革命,與陳其美於江浙起義,並以先鋒指揮官職位率百餘人進入浙江,並於10月5日攻下浙江撫署官署,俘虜巡撫增韞。之後,陳其美在上海被舉為滬軍都督,任命蔣為滬軍第五團團長。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同盟會」改組爲「國民黨」。蔣中正在辭去滬軍第五團團長後,於3月赴日學習德文,為留學德國作準備,並創刊《軍聲》雜誌,並在該雜誌著有多篇文章。[1]
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之後擔任總統,並控制中華民國共和政府。1913年,即將擔任總理的國民黨主要成員宋教仁遇刺身亡,孫中山號召討伐袁世凱,以陳其美為上海討袁軍總司令,蔣中正回國相助,7月在上海召集舊部急攻江南製造局,因國際干涉而失敗。9月,各地討袁軍相繼失敗,被稱為二次革命的起義遭失敗。之後,孫中山東渡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蔣中正當時在上海秘密部署討袁軍事,首先宣誓入黨。孫中山令蔣中正主持滬寧討袁軍事兼任第一路司令,負滬西進攻任務。不久因為遭袁世凱政府通緝,蔣中正赴日本,後奉命赴哈爾濱,視察東北形勢,並書告孫中山,述說歐戰趨勢及倒袁計劃。
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蔣中正返回日本覆命,蔣在此期間研究革命哲學。[2]
1915年袁世凱推翻共和,在北京稱帝,各地爆發反袁運動,陳其美回任淞滬司令長官,召蔣中正回國襄助。蔣中正除了攻擊「肇和艦」及襲取「應瑞艦」,還參與攻擊上海各官署,但均告失敗。[3]5月,陳其美遭袁世凱遣人刺殺身亡,蔣於險地為之發喪。傳聞蔣在滬期間與青幫有所接觸。同年,袁世凱病逝。
辛亥光復時期的蔣中正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國民革命政府。照片為在列車上的孫中山與蔣中正(左)
[編輯] 崛起政壇
1917年,張勳復辟,北洋軍閥不承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率海軍南下廣州,籌組軍政府,並就任海陸軍大元帥,主持「護法」及「北伐」事宜。蔣中正撰寫《對北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備受孫中山讚許,之後並奉孫中山之命留上海主持黨務軍事。
1918年,蔣又奉命就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職,擬定第一期、第二期作戰計劃書,並於漳州戰鬥中親加督戰。同年夏天,他辭職返回上海,不久又奉命赴閩就粵軍第二支隊司令職。冬天,蔣參與攻取永泰,旋奉命停戰。停戰後,蔣在辭職後回滬,並遊日本,不久後返國。
1919年發生五四運動,蔣回上海向孫中山陳述留學歐美計劃,但孫中山不同意。同年,孫中山以「中華革命黨」為基礎,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蔣亦加入。1920年,蔣再前往福建,參加作戰任務,陳炯明本任其為粵軍第二軍前總指揮官,蔣婉拒之,後回鄉侍母。
1921年6月14日,蔣母王太夫人逝,年五十八。蔣中正回鄉葬母。孫中山書「蔣母之墓」刻石建碑,豎於墓前。1922年,蔣中正到廣西參見孫中山,商決「東征北伐」事宜,建議移大本營於韶州。後因為陳炯明與孫中山交惡,阻礙北伐,蔣兩難之下辭去職務。同年夏,孫中山自桂回粵,免除陳炯明職,6月,陳炯明與孫中山決裂,發生炮擊廣州總統府事件,孫中山倉促避難於永豐艦,蔣中正奉中山「事緊急,盼速來」的電召,星夜自滬馳赴廣東,在永豐艦上協同指揮作戰五十六日。8月9日脫險,隨孫中山返滬,並將經過寫成《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並請孫中山作序。之後,蔣奉命為東路討賊軍參謀長,赴福建整頓各軍,並伺機攻擊陳烱明所屬軍隊。
1923年,孫中山將大本營遷回廣州,建立國民革命政府,對抗北洋軍閥控制下的北京政府。由於列強多不支持孫中山與國民革命,在這裡面,孫僅獲得表面上對華友好的蘇俄政權的支持[4]因應此情勢,孫山山在改組國民黨的同時實行「聯俄容共」:聘請蘇俄軍事及政治顧問,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5]。
同年9月至11月間,孫派蔣為代表率團赴蘇俄考察學習蘇維埃體制的政治及軍事系統。蔣在蘇期間,發現蘇俄不慾兌現援助革命政府的承諾並堅持認為外蒙屬於蘇俄勢力範圍,他還發現蘇俄當局對中國國民革命沒有真切的認識,而其對中國社會,強分階級,講求鬥爭,他對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對付革命敵人的策略為更多並認為蘇維埃政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與我們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相容的。[6]。蔣中正自此認定蘇俄乃「赤色帝國主義」,共產主義亦不適於中國。[7]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開辦軍官學校,創立國民黨黨軍。孫中山任命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及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蔣在回到廣州後對孫中山面陳其對於「國共合作」的意見,孫中山卻認為他對於中俄將來的關係顧慮過甚,更不適於當時革命現實的環境。蔣因此而力辭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並將籌備處交給廖仲愷而離粵歸鄉;[8]
同年四月,孫中山再三催促蔣中正復出。[9]蔣乃重返廣州,接受黃埔軍校校長的任命。冬,革命委員會成立,蔣奉派為「革命委員會」全權委員,負責弭平商團叛亂。在粵之警備軍、工團軍、農民自衛軍、飛機隊、甲車隊、兵工廠衛隊、陸軍講武學校、滇軍幹部學校均奉命歸蔣指揮。1924年末,孫中山離粵北上與段祺瑞籌開國民會議。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結束後,同蔣中正(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當時蔣正率黃埔學生與教導團官兵三千人東征,攻攻下東莞、石龍、平湖、深圳、淡水、平山、海豐,直搗潮、汕、梅縣。蔣在獲悉孫中山逝世的消息後在軍中發哀告全軍將士書,並回廣州祭奠孫中山。[10]同月,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後,蔣中正被任命為黨軍司令官。5月,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畢業。6月,楊希閔、劉震寰叛亂,蔣奉命兼廣州衛戍司令,回師討叛平之。沙基慘案發生,蔣憂憤成疾。7月,軍事委員會成立,蔣任委員,建議六大革命計劃。8月,廖仲愷遇害,人心激憤,國民黨中央組織特別委員會,任蔣為委員,負責政治軍事及警察全權處理廖案,平定時局;胡漢民出國。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畢業後,黨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10月,蔣指揮東征軍第二次東征,首戰惠州城,連戰皆捷。12月,凱旋廣州。其時,共產黨在國民黨內部及軍隊政治部發展組織,國民黨內矛盾逐漸增加。
1926年3月,「黃埔軍校」改稱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蔣中正仍任校長職,隨後發生中山艦事件,蔣相信此為共產黨有意策劃謀害自己的陰謀[11],事變平息後,汪兆銘避嫌離粵。4月,西山會議派在上海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蔣通電反對,並建議中央請整軍肅黨,準期北伐。蔣被推舉為軍事委員會主席。6月,國民黨中央常會決議,委任蔣中正為中央組織部部長。國民黨中央全體執委及各省市海外黨部聯席會議開會決議,迅即出師北伐,並任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聯席會議還決議,中國共產黨應造送其加入國民黨之黨員名冊於中央組織部,俾消減猜疑,共同努力,完成革命,此決議為共產黨所拒。
2007-04-25 19:35:38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3%E4%B8%AD%E6%AD%A3#.E7.94.9F.E5.B9.B3
參考: Wikipedia
蔣介石(又名蔣中正)
(1887-1975) , 中國近代史中一號曾叱 風云的人物, 生于淅江奉化溪口. 祖父蔣玉表鹽販出身, 日子有天, 生意愈做愈大, 到了晚年就在鎮上開設玉泰鹽鋪, 售賣油, 鹽等各樣集貨. 其子蔣明火 (即蔣介石生父) 將鹽鋪業務推至頂峰, 在當地算是薄有勢力了。
蔣明火原配徐氏, 1877年生蔣介卿, 于父親在1895年死后掌理玉泰鹽鋪的業務, 這是后話, 容后再談。
徐氏不久便仙游, 蔣明火遂取其副手王賢東之堂妹王采玉為填房 , 她, 就是蔣介石的生母。
蔣介石尚有一弟二妹, 大妹瑞蓮, 二妹瑞菊, 但不數日便夭折, 三弟瑞青, 養到三歲又死了。方才談到蔣介卿于其父死后掌理玉泰鹽鋪, 話說蔣介卿為人, 生性暴躁, 仗勢凌人, 他平生有三好, 一好嫖妓, 二好罵人, 三好賭博, 于當地風評不佳, 又曾多次與王氏吵架, 母子關系日漸疏遠, 但饒是如此, 蔣介石于日后對其兄長仍是照顧有加, 他先后保荐其兄長出任廣東省英德縣縣長, 淅海監督等等, 但每次他甫上任, 總是招來一連串惡名, 貪贓枉法, 治事無能。
有感: 蔣介石最后于決定不再讓兄長為官, 就讓他在故鄉當土皇帝, 有所感: 明知官員無能, 依然委任其行事? 大惑, 蔣介石是一個十分傳統的人, 倫理觀念對他來說是十分主要的, 但他身為一黨的高層, 是否該以身作則呢? 以往中國有 "蔭任" 制度, 一人當朝, 全家皆有機會當官. 政治? 對我們來說真的遙不可及!
說畢他的家人, 再談談他的學業, 一如很多當時的小孩, 蔣介石都是石蒙館里念書, 到年長一點, 到寧波法政學堂讀書, 畢業后期當執業律師, 蔣介石于一九零六年考取淅江武備學(長)堂, 在那里念了一年, 再投考在日本設立的振武軍校, 讀了兩年后畢業, 當了半年多工兵. 一九一一年, 武昌起義爆發, 他離日回國, 參加起義軍, 成為涉足政治舞台的第一步。
敘蔣介石生平, 當然不能不提他的女人, 蔣介石前前后后合共有四個太太: 第一位毛福美, 第二次姚怡誠, 第三位陳潔如, 第四位就是廣為人所熟悉的宋美玲。
蔣介石于一九零一年娶奉化岩頭村人毛福美為妻, 一九一零年生蔣經國, 他們這時感情尚算穩定, 但當蔣介石出外念軍學以后, 長年都不在家, 與妻子聚少離多, 感情漸漸便轉淡, 加上自己在外花天酒地, 對妻子日益疏遠, 當他在一九一三年娶娘姨出身的姚怡誠為側室后, 便對妻子更加冷淡了。
姚怡誠并無所出, 但她代養蔣介石密友戴季陶之子, (戴季陶為日裔人士, 抗戰后被逐出中國) 是為蔣緯國, 姚抬本沒有文化可言, 蔣介石看她不起, 不久又搭上蘇州女子陳潔如, 對姚怡誠也就疏遠了。
陳潔如文化層次比毛, 姚二人都高, 加上會說俄語, 自然深得蔣介石喜愛, 帶她穿插于社交圈中, 其實陳蔣二人根本不可算是夫妻, 充其量只可說是戀人, 當他開始和宋美齡親近后, 曾給陳十萬大洋, 促她到美國 "深造" , 這段感情也就不了了之。
最后要說的是宋美齡, 宋美齡是一個既好面子, 而又富于權力欲的人, 從以下事件可以略知一二: 當初宋美齡下嫁蔣介石, 提出一個條件, 就是要他與元配毛福美, 側室姚怡誠, 陳潔如脫離夫妻關系, 而她也與原男友劉紀文割絕友誼之愛, 几經一番 "波折" , 二人終于正式結婚. 又, 宋美齡強烈要求蔣介石給她一個正式名份好使她成為真正的 "蔣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