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德語: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是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座教堂,由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紀念德意志帝國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損嚴重,戰後保留了教堂鐘樓的殘骸,並在周圍建造了新教堂和鐘樓、禮拜堂和前廳,舊建築和新建築的合二為一給人壓迫感,作為警世戰爭的紀念。
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在柏林建造一座教堂,以紀念他的祖父、德意志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威廉一世,並命名為「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教堂於1891年3月22日奠基,1895年9月1日落成,它是一座帶有哥德式元素的新羅馬式建築,建築裝飾使用了馬賽克、浮雕和雕塑,它成為當時剛剛建立的柏林城西的一個亮點和出色的建築作品。威廉二世相當重視這座教堂的建造,他親自挑選了設計方案,併為設計出謀劃策,還多次親臨建築工地,但是在經濟上皇室卻未撥出分文,總共680萬金馬克的建設費用完全攤派到德國的各省。
教堂的設計者是當時聲名顯赫的皇家建築師弗蘭茨·施韋希特(Franz Schwechte,1841年8月12日—1924年8月11日),他出生在科隆,曾為科隆所在的萊茵蘭地區設計了多座羅馬式教堂,他給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定下了新羅馬式風格的設計方案,教堂的許多細節都直接繼承了萊茵蘭地區教堂的特點,比如不對稱的走道和凝灰岩的外牆,凝灰岩在萊茵蘭地區的教堂被普遍使用,但是在布蘭登堡卻不曾使用過,它結構疏鬆並不適合於布蘭登堡地區的氣候特點。
教堂有5座相當有特色的鐘樓,其中的主鐘樓高113米,當時是柏林的最高建築。由於這座教堂的成功,新羅馬式建築一度風靡整個德國。教堂內部的裝修也非常精緻,前廳由馬賽克藝術作品裝飾,下方是供霍亨索倫王朝的皇室成員禮拜之用的十字架,它象徵著當時普遍接受的君權神授說,這件作品和它所表達的意義對於威廉二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紀念大廳內的畫作由德國雕塑家阿道夫·布呂特(Adolf Brütt,1855年5月10日—1939年11月6日)在1906年完成,畫作展現的是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的建造,也受到了極端保守主義和反猶太主義的牧師阿道夫·施托克(Adolf Stoecker,1835年12月11日—1909年2月2日)的影響,在他的推動下興起了福音派教堂的建造風潮,早在威廉二世即位前的1887年,施托克就試圖贏得威廉二世對於他理想的支持。威廉二世同他之間的關係,引起了政界的爭論,成為威廉二世同帝國首相俾斯麥之間的第一次嚴重分歧,俾斯麥最終在1890年被逼辭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在1943年11月的盟軍轟炸中被嚴重損毀。戰後,人們起先想在教堂殘骸中新建一座亮麗的教堂,此後在1957年3月的一場為新建威廉皇帝紀念教堂而舉辦的建築設計比賽中,來自卡爾斯魯厄大學建築學教授埃貢·艾爾曼(Egon Eiermann,1904年9月29日—1970年7月19日)的設計脫穎而出,他計劃將殘骸完全拆除並建造一座現代風格的新教堂。然而這一設計的獲獎引起了柏林市民的極大爭議和反對,柏林市民希望保留舊教堂的殘骸以示紀念。最終雙方達成了妥協,68米高的舊教堂鐘樓殘骸得以保留和保護,以警世戰爭,殘骸周圍則依照艾爾曼的方案建造四棟新建築:八邊形的教堂中殿、六邊形的鐘樓、四邊形的禮拜堂以及前廳。艾爾曼也為教堂內室設計了聖壇、洗禮池和蠟燭臺等。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成為艾爾曼一生眾多輝煌作品中的經典之作。
1961年12月17日聖誕節前夕,奧托迪·貝利烏斯(Otto Dibelius,1880年5月15日—1967年1月31日)主教為新建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揭幕。
新教堂的一個特色是分成格狀的牆壁,由超過3萬塊玻璃窗組成,由法國玻璃藝術家加布里爾·洛伊爾(Gabriel Loire)在法國沙特爾的工作室完成,他曾為法國的約400座教堂和世界上不計其數的教堂設計過玻璃幕牆和玻璃窗。洛伊爾將彩色的玻璃切割成不規則的小塊,重新組合成正方形,嵌入混凝土鑄成的牆壁格子中。玻璃碎片將照射上來的光線折射出去,產生寶石切割般的效果。夜晚教堂被彩色光照亮,而白天折射後的陽光呈現藍色透入教堂內室。雙層的外牆結構起到隔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