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名句

2007-04-26 2:00 am
莊子的一些名句

回答 (2)

2007-04-26 2:20 am
✔ 最佳答案
《莊子》名句譯解

一.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譯解】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立身處世,亦不妨從中借鑒。

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譯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三.
且夫⑴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莊子•逍遙遊》

【譯解】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

從大舟與水的關係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幹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

四.
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莊子。大宗師》

【譯解】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于無為之中。

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

五.
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遊》

【譯解】廚師雖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儀是不會越過擺設祭品的幾案,代替廚師去做的。

此謂儘管庖人不盡職,屍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職權範圍代他行事。表現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成語"越俎代庖"即由此而來。

六.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⑸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 ——《莊子•養生主》

【譯解】以無厚入有隙,所以運作起來還是寬綽而有餘地的。

說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這是莊子養生論的核心。同時說明了要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成語"目無全牛"、"遊刃有餘"這兩條成語,都出自這裏。

七.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譯解】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君的)過錯。

假借孔子教導顏回的話,來闡明一種處世之道。成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八.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

【譯解】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一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一面。從另一面看不明白的,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說,彼出於此,此也離不開彼。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

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形而上學和絕對論的否定。比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早2400年。

九.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莊子•人間世》

【譯解】你不知道那個螳螂嗎?舞起它那兩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圖擋住滾滾前進的車輪。它不瞭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無法勝任的,卻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強大。

成語"螳臂擋車"的典故由此而來,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十.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間世》

【譯解】生長在山上的樹木,因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為能照明而被燃燒,桂樹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

有用有為必有害,無用無為才是福。闡發了常常被人忽視的"無用之用",蘊含樸素的辯證法。

十一.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莊子•大宗師》

【譯解】天久旱無雨,河水乾涸了。許多魚被困在河中灘地上,它們親密地互相依靠著,嘴巴一張一合地吐著唾沫,來潤濕它們的身體(藉以延緩生命,等待大雨降臨),倒不如在江湖裏彼此相忘。

這裏暗喻世人應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鄉。 成語"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於此。

十二.
不以物挫志。——《莊子•天地》

【譯解】因外物而擾亂自己的心志(這樣,德性就沒有了)。

不可玩物喪志。

十三.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譯解】: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

說明純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義則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傷性亂世的。

十四.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天地》

【譯解】:孝順的兒子不去巴結父母,賢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這就是作賢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歎世俗阿諛成風,歎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喚真正的孝子、賢臣。

十五.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莊子•天道》

【譯解】:無為,就能夠利用天下,而感到閒暇有餘;有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以虛無、自然、無為,闡釋無為之治。

十六.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

【譯解】:天鵝並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卻是潔白的;烏鴉並不天天暴曬,而羽毛卻是烏黑的。

萬物出自本性,不能強行改變。

十七.
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譯解】: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如死灰,精神毀滅,而人的身體的死亡還是次要的。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十八.
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遊》

【譯解】:人們都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作神奇,把自己厭惡的東西當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變化為神奇,神奇也可以變化為臭腐。所以說:"整個天下不過是一種氣罷了。"

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成語"化腐朽為神奇"源出於此。

十九.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遊》

【譯解】:天地有偉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語,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規律而不議論,萬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說。

辦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

二十.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莊子•外物》

【譯解】: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有人捕到了魚卻忘了竹籠;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卻忘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有人領會了思想卻忘了語言。

以魚、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強調得魚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說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魚忘筌"這一成語便由此而來。

二十一.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莊子•讓王》

【譯解】:知足的人,不為利祿而去奔波勞累;明白自得其樂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憂懼;講究內心道德修養的人,沒有官位也不感到慚愧。

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會超脫。

二十二.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譯解】:大寒季節到了,霜雪降臨了,這時候更能顯出松樹和柏樹的茂盛。

“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二十三.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

【譯解】:一尺長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遠也截取不完。

物質可以無限分割。

二十四.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

【譯解】:有了機械,就會產生機巧之事;有了機巧之事,就會產生機巧之心;機巧之心放在胸中,就會破壞純白的品質。不具備純白的品質,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會被道所拋棄。

功利機巧的確是壞事害人的東西。

二十五.
狙公賦 ,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莊子。齊物論》

【譯解】:有個養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給猴子,對它們說:“早上給你們三升,晚上給你們四升,好麼?”猴子們聽了都發怒了。老人又說:“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們都高興了。

莊子用“名實未虧”的道理,來比喻未達道者不能忘懷是非。成語“朝三暮四”便出於此,比喻反復無常。
2007-04-26 5:26 am
本體論 :
自根自本
道無終始 物有死生
夫道 覆載天地化生萬物這也


人生觀:
名也者 相輒也 知也者 爭之器也
為善無近名 為惡無近刑

生死觀:
人之生也 與憂俱生
人之生 氣之聚也 聚則為生 散則為死

知識觀
絕聖棄智 大盜乃止
參考: notes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22: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5000051KK026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