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建國初期(毛澤東時代)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社會矛盾尖銳,經濟水準落後,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後,一個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社會主義社會迅速建立起來。
在1950年代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土地集體化以及社會改革。新的政府成功地抑止了通貨膨脹、重振經濟,並且建立起了因戰火而受到嚴重損害的工業體系,也因此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廣泛支持。中國共產黨對當時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響:共產黨獲得了廣泛民意支持,政府根據黨的政策靈活應變,黨的基層組織深入到中下層勞工、婦女以及其它群眾中。
全國領土的基本控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仍留在大陸的中國國民黨殘餘力量到處進行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活動,共產黨軍隊繼續追擊和消滅國民黨殘餘部隊,到1950年6月,基本消滅了中國大陸上的國民政府勢力。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西藏當地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正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灣、香港、澳門、少數沿海島嶼及其他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領土以外,中國領土全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
大躍進和中蘇關係的破裂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要使中國在15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在十年內超過英國、十五年內趕美國(所謂「超英趕美」)。毛澤東號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說敢幹的精神。社會上出現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會後,全國各條戰線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確定了一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提出1958年鋼產量翻番,作為實現「大躍進」的重要步驟,達到1070萬噸。<<人民日報>>經常報導某某公社農業大放衛星。在早稻畝產36000斤的基礎上,中稻畝產達到46000斤。田裡的稻穀緊密得排在一起,人都可以坐在上面。同年,還出版發行了祖國主要建設成就地圖。
十年內亂
1960年代初,劉、鄧兩人掌握著一部分黨、政大權,採取較為務實的經濟政策,國民經濟在最初幾年曾有所好轉。但是毛澤東對這種務實的政策不滿,共產主義遠景及自己的政治野心令他最終與劉少奇等人決裂。1965年開始,毛澤東及其親信開始了針對劉少奇、鄧小平等人的政治攻擊。1966年春天,開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層的毛澤東派第一次試圖利用民意來打擊領導層的劉鄧派,稱後者是「資產階級司令部」。8月5日,毛澤東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直指劉少奇。從此整個中國都陷入了十年的瘋狂動亂。
鄧小平掌權(鄧小平時代)
「四人幫」的垮臺意味著「文革」的正式終結。鄧小平在1977年重新出山,並在黨內安排了許多自己的支持者。在1978年鄧小平成功地取代了由毛澤東欽點的繼承人華國鋒。不過這次鬥爭並沒有像共產黨以前的政治鬥爭中那樣你死我活,而是讓華國鋒漸漸地隱退。1980年,華國鋒國務院總理的職務由趙紫陽取代,而黨總書記的職務則由胡耀邦取得。直到80年代中期,鄧小平一直都是中國的實際最高領導人,雖然他握有的頭銜只是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主席。
1979年以後,中國走上了更加務實的發展道路。原先被打擊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學者恢復了工作。而藝術家、作家、記者們也給予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地從批評的角度來創作、報道。到1980年末,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被官方正式認定為一個錯誤。中國也公開審判了包括江青在內的「四人幫」等「文革」中的主要領導者。
改革開放
中國與世界的聯繫也更加緊密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新的、較務實的領導層更加重視經濟建設,而不是頻繁的政治運動。在1978年12月轉折性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領導層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經濟建設口號,擴大農村人口收入,鼓勵國有企業自主經營,降低中央計劃,並在中國建立外國直接投資。全會也決定加快司法體系改革,還向1979年6月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了多份新法律的草案。
八十年代民主運動與六四天安門事件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現實政治控制以及諸如物價上漲、幹部腐敗,雙軌制引發的官倒等社會問題的不滿也開始顯現。學生和一些知識份子要求更大的政治改革與自由,中共內部的一些元老不斷懷疑改革的進度以及改革的最終目標與社會主義背離。1986年12月,一批示威的學生開始公開反對改革的緩慢進度,也使這些中共內保守派更確信了對改革的懷疑,擔心這種改革可能危及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地位。胡耀邦,鄧小平的親信以及改革的積極推動者,被指責應該為1986年的示威事件負責,而於1987年1月被迫辭去中共總書記職務。總理趙紫陽接任總書記,而副總理李鵬被任命為總理。
九十年代初的中國
應該注意到,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主要導火線通貨膨脹在事件之後很快就被消除。政治局勢再度穩定。中國之後再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第三代領導人
江澤民是鄧小平以及其它中共元老的折中選擇,來取代當時指定的繼任人趙紫陽。趙紫陽被認為對學生抗議過於容忍。雖然江澤民並沒有直接捲入對示威的鎮壓,他因迅速穩定上海的局勢而受到賞識。
港澳回歸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行使主權。
經濟發展
在1990年代,中國經濟保持然使正常發展,這使得中國在過去二十年內一直保持著9.7%的平均增長率。中國政府在亞洲金融危機上面發揮的有效作用也讓人注目。雖然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洪災的影響,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在最初的九個月內仍然保持7.9%的增長。雖然全球經濟衰退,經濟增長仍然達到了政府7%的目標。這主要通過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干預,加大政府在基礎設施領域的直接投資來實現的。另外政府也試圖用各種辦法來刺激需求,但是效果不明顯。政府直接投資的增加,也導致了財政赤字的增加。
外交兩岸
後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在外交上的處境要比八十年代嚴峻。冷戰的結束與蘇聯的瓦解意味著中國與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之間原本存在著的最重要的合作基礎的喪失;六四之後的中美關係也很難在回到八十年代的蜜月期。雖然江澤民與柯林頓將兩國關係定位為「戰略夥伴關係」,中美在整個九十年代實際上處於一種非敵非友的狀態之中,兩國之間存在一些根本性歧見,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卻又能夠溝通合作。
內政
在內政方面最重要的事件是1997年的香港主權移交與1999年的澳門主權移交,然而這兩個事件的結局卻並不相同:香港回歸之後民怨四起,經濟衰退,直到2003年依舊不見改善;澳門則在回歸之後經濟騰飛,治安明顯改善。對於中國來說,這兩個事件的象徵意義可能遠遠超過實際意義:中國官方媒體一直宣稱港澳回歸標誌著中國的雪恥與強大。
第四代領導人與十六大
雖然江澤民在十六大上退出中央委員會,讓位給由胡錦濤率領年輕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很多人認為江澤民依然會在幕後發揮巨大影響力,甚至有人懷疑胡錦濤是否真的會全權掌控。
SARS
新領導層上任後所面對的第一個重大挑戰就是SARS。
香港基本法23條和政制改革
香港在1997年回歸中國後,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和一系列的經濟、政治難題的影響,當2003年初港府宣佈將就基本法第23條有關顛覆罪立法時,引起了許多人的反對。
經濟發展
新政府依然將經濟發展放在首位。2003年中國經濟發展良好,雖然SARS給中國經濟帶來衝擊,全年的經濟成長還是達到了近幾年來最高的9.1%。但是經濟發展依然面對深層的問題,包括了東西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新政府提出了幾項措施,包括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區,以及關注弱勢群體。
2007-04-25 05:24:30 補充:
總結:現代化的中國成就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次由上到下、有其自己特色的巨大變革,從貧窮、落後轉變為一個日益現代化的國家,而且正在發生有可能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生活水準的全面提升。現在的中國只有12%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大多數人民享有食品、住房、醫療等生活必需品。中國,再加上越南,這兩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已經成為發展最快的第三世界國家。問題德國、日本和其他歐洲國家戰後的復興,除了原有的基礎優勢已經存在外,還得益於美國的巨額援助計劃;新中國所面對的卻是長期戰亂遺留下來的廢墟。政治改革和貪污台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