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的起因

2007-04-25 5:03 am
我想知道抗日戰爭的起因!!!

回答 (2)

2007-04-25 5:07 am
✔ 最佳答案
戰爭的前奏

[編輯] 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事變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b/Mukden_1931_japan_shenyang.jpg/250px-Mukden_1931_japan_shenyan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日軍佔領瀋陽
在中日甲午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以日本獲勝告終,從此日本開始加強對中國的侵略。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佔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28年,日本以保護僑民爲名,試圖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炮轟濟南城,與中國北伐軍發生交戰,造成濟南慘案。最後,在蔣中正表面懲辦參戰主要軍官之後,日軍退出濟南。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東北軍閥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所為,當夜向瀋陽北大營之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標志著「柳條湖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駐防瀋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奉張學良「不抵抗」之命嚴禁部下對日作戰,但團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因作戰失利,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東北主要軍事負責人張學良引咎降職,後赴歐洲躲避輿論譴責。
事變兩個月內,日軍佔領中國東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並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自發組織了大量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這些抵抗私下得到中華民國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關內民眾同情和聲援。部分中國學者視九一八事變為抗日戰爭的開始。1932年2月,日本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這政權其實是關東軍擁有,他們以日満親善大使作佔領東北的藉口,以繼續進行侵略。

[編輯] 日本加緊侵華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粵軍)在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的帶領下展開回擊,蔣中正也立即派張治中率第五軍(中央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革命軍不得駐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參與抗戰的主力國軍第十九路軍不得不離開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軍則撤退至蘇州、南京一帶,日本歷來以壓迫蔣中正懲辦抗日軍隊的手段來打壓中國軍民抗日士氣。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日本軍閥在中國北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並將軍隊開進長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爾兩省,史稱「長城事變」。1933年1月,日軍進占山海關,開始向中國關內進攻。熱河省會承德遭到襲擊,僅10餘天即告陷落,駐守熱河的國軍主要是東北軍萬福麟等部,抵抗意識極差。蔣中正即令駐守平津的西北軍第二十九軍宋哲元率部抵抗,並派中央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率所部3個師北上參戰。同年5月,日本軍閥向察哈爾進攻,並一度佔領察北重鎮多倫,然而不久馮玉祥和吉鴻昌發起組織的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經過5天的激烈戰鬥,奪回多倫,並成功將日本軍閥驅趕出察哈爾,保證了長城一線戰事的基本穩定。二十九軍、十七軍等部隊雖然奮勇抵抗,終不敵裝備精良的日軍和偽滿部隊,長城抗戰失利。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國民革命軍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
1934年6月9日,南京日本總領事館稱其副領事藏本英明失蹤,隨後揚言「應由中國政府負完全責任,如無生還之希望,則日方將撤回僑民發動自衛。」並將上海的日本憲兵派往南京,日艦雲集下關江面。由於領事館的一名從事抗日組織情報收集工作的中國人員詹長麟提供的可靠消息,首都警察廳調查課長趙世瑞於紫金山一山洞中尋獲藏本而平息了事端,史稱「藏本事件」。1935年5月,日本中國駐屯軍聲稱天津兩名親日報刊主編被殺是中華民國政府所為,不久又誣指受中國政府援助的東北義勇軍進入《塘沽協定》中規定的非武裝區(實際上當時的東北義勇軍為獨立的武裝),再次出兵南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派遣何應欽與日方梅津美治郎簽訂《何梅協定》,在表面上部分滿足日本要求的情況下,表面上保證「取締全國一切反日團體及活動」。同年9月,日本再度製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因應這個事態,日本軍閥政府不久發表《鼓勵華北自主案》,扶植當地的漢奸殷汝耕設立冀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
2007-04-25 5:08 am
抗日戰爭(有時簡稱為「抗戰」),狹義上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國際上爲區別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而將此次戰爭稱爲「第二次中日戰爭」;廣義上指「二戰」期間東亞、東南亞各地抗擊日本入侵的戰爭;由於日本入侵東亞、東南亞各國,戰火蔓延至南亞和太平洋地區,日本稱爲大東亞戰爭。以下爲「二戰」期間各地的抗日戰爭:

中國:中國抗日戰爭
朝鮮半島:朝鮮抗日戰爭
緬甸:緬甸抗日戰爭
馬來亞:馬來亞抗日戰爭
新加坡:新加坡抗日戰爭
菲律賓:菲律賓抗日戰爭
香港:香港保衛戰


收錄日期: 2021-04-16 12:54: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4000051KK045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