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歷史 , pls , 功課 , 超急用!!!!!!

2007-04-25 1:09 am
pls 秦朝秦始皇嘅資料(超急用 , 功課) , 內容要關於 :

1.统1文字
2.统1貨幣
3.统1度量衡
4.统1地方權力(中央集權)
5.修築長城
6.焚書坑儒

回答 (3)

2007-04-25 1:18 am
✔ 最佳答案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中國從此進入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朝從統一六國到滅亡,只有十五年。
文化與科學
一般認為,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化落後於山東六國,有「秦,虎狼也」的說法。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復周朝的分封制,丞相李斯反對,並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學(法令)[者],以更為師」。秦始皇採納之,下令各郡、縣立即查禁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30天內全部焚燒。此即「焚書」。

次年,方士盧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懼怕處罰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議論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陽城內的方士儒生,後來的審問過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發,共有460余人受到株連,秦始皇下令將此460余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此後又發生了兩次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是秦朝爲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 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 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 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 「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各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儒家稱之為「迫害」), 這項政策對文化上的傷害僅次於漢朝的「獨尊儒術」。

「焚書坑儒」對文化的影響並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謂焚書,目的是為禁〞古非今者〞,對私藏書籍的懲罰相對並不大。2.所焚書籍為民間藏書,博士官的藏書不包括在內,而當時民間的《詩》、《書》其實並不多。3.秦二世而亡,真正執行的時間不過幾十年,影響不會太大。 「焚書坑儒」為何如此出名,關鍵在〞坑儒〞及後世的「獨尊儒術」。

[編輯] 加強統治權
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大臣只有參政議事權,無決策權;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地方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驛道,秦馳道,興建水利,築靈渠;遷萬姓充屯邊地,謫判罪犯戍守邊防;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入。
2007-04-25 1:41 am
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真相

在開始說明焚書坑儒的事情以前,得先交代一下秦代六國諸子百家學說的背景。

首先,秦國是沒有文化的。從秦襄公與東方各國有往來開始,到秦繆公與晉聯姻,才開始與東方文化接觸頻繁。秦國歷史上重用的能臣多半來自東方,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和蹇叔而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而國勢日上。至如范雎、荀卿、呂不韋、韓非、尉繚、李斯等人,更不在話下。但是從這些名單上可以看出,這些大都是功名之士。或者在本國遭遇失意,或者對固土文化心懷不滿,所以才遠道東向另謀發展。

這些人到秦國,希望的是功成名就,而秦國對他們的期望,也只是希望他們的學識能帶來國家富強的捷徑,對東方文化本身則並不傾慕。換言之,秦國對於東方文化並沒有成功融合而為一體,而是單純當做外來的工具而已。到最後,商鞅被車裂、范雎被退絀、張儀被放逐、呂不韋遠放四川死於途中。從秦國對待東方客卿的態度,也可以稍窺當時秦庭對東土文化的態度。

當時諸子百家的思想,可以分成齊魯以及三晉之學。三晉思想較近功利之道,而齊魯之學則偏重文化精神與社會思想。秦國一來地理位置與三晉接壤,二來國情喜好也較為貼近,因此採納的大都是三晉之士與其所學。當時百家爭鳴,各種學說紛起,互相之間難免有衝突之處。但是戰國時代各安其庭,仍可謂相安無事。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所有學子匯聚一堂,彼此間衝突就演變的更加激烈。

有了這個背景知識,就可以來看「焚書坑儒」當時到底發生什麼事了。照著時間來,先說焚書。在始皇三十四年,始皇帝設宴咸陽宮。有個博士周青臣,敬酒的時候說了一堆馬屁話,大讚郡縣制的好處。博士生齊人湻于越這時候跑出來噹人,說: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於是秦始皇命令群臣議論,然後當時的丞相李斯上了奏章。他說: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游學。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 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 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 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的回應,史書上記載的很簡單。制曰:「可。」

這就是焚書的由來。解讀一下李斯華美的文章,大體上有幾個要點:

這些愚儒真是笨蛋。今天不照三代之法,是因為「時相異也」。現在天下大一統了,這些小白還活在以前的世界裡面,真是冥頑不靈無可救藥。
他奶奶的這些念了幾本書的人自以為了不起,「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還是以前的時代好,以前人民只要致力農桑就好,純樸無比。至於學術就讓作官的來搞,政教合一,政令也方便推行。
老闆你如果同意我說的話,那麼我也替你擬定好待辦事項了。
至於焚書的具體事項,可以列舉如下:

詩書百家語,不是秦博士官職掌的全燒。
史書,除了秦紀以外全燒。
偶語詩書者棄市。
以古非今者族。
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從這裡可以看出,其實秦始皇對於焚書,並不是很熱衷的。反而是李斯的反應較為強烈,湻于越是在辯論郡縣制的缺失,但是李斯卻一舉擴大為學術鬥爭,認為諸生不師今而學古,於是希望將所有以古非今的說法徹底撲滅。這也是學術衝突已久之下產生的引爆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裡焚書並不是重點。偶語詩書者,罪只棄市而已。甚至令下三十日還不燒,也只會黥為城旦。這道奏章真正要嚴懲的,是以古非今的人 (也就是湻于越那批人啦),是會被滅族的。而且燒的書籍裡面,最重要的是六國史書。或者有譏諷秦國的內容,而且也貼近政治現實。至於詩書,通常是以古非今者拿來議論時政的憑藉。百家語應該是連帶被波及的。百家語原本不是借古非諷今的重點,百家後起之說本來稱道先王的就少。在這裡被流彈掃到,或許也是學術衝突的結果之一吧。

講完了焚書,接下來輪到坑儒一事了。坑儒比較搞笑一點。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晚期都在追求長生不老,話說在始皇三十五年 (也就是焚書後一年),有兩個人,一個姓侯,一個姓盧。兩個人在替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兩個人求不到就算了,還私底下說壞話罵秦始皇: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 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 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

背後說人壞話就算了,更重要的是說完就落跑,秦始皇抓都抓不到。於是秦始皇大發脾氣,

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姦利相告日 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 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摘要秦始皇抓狂的這段話,有兩個坑殺的要點:

誹謗我
訞言以亂黔首
「誹謗我」的用不著解釋了,訞言以亂黔首指的還是去年老套的師古議今風氣。或許是覺得去年的藥下的不夠猛,所以才有兩個白目出來亂搞惹自己不爽,才要更下一帖猛一點的藥,「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講的是諸生,沒有說是儒生。從事情始末看來,或許方士居多。當然難免有儒生在其中,因為從扶蘇後來的諫言可以看出: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當時除了方士以外,也有其他儒生遭受波及。或許不是被坑殺而是去發謫徙邊的。不過這多半就是因為以古非今或是偶語詩書獲罪了。

大體說來,焚書的重點不在焚書,而在當時學術思想互相激盪衝突,所產生的結果。所要禁絕的,不是書而是以古非今的風氣。坑儒,重點也不在儒生或是坑殺,就算坑殺也只限於咸陽的四百多人而已。重點在使天下人都不敢訞言誹謗。


Reference:
史記‧秦始皇本紀
錢穆‧秦漢史
聞斯行諸 :: 焚書坑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為本人觀點,當你要統一文字,貨幣、單位時,一大班"老屎忽"出來,拿著"祖典"說三道四,毫無建樹,仲阻街..........

說三次大話,不會成真
2007-04-25 1:19 am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中國從此進入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朝從統一六國到滅亡,只有十五年。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因為在趙國出生,又叫做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莊襄王三年(前247),莊襄王去世,他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
呂不韋既把持朝廷,而且又與太后(趙姬)偷情。他見秦王政日漸年長,故以假宦官嫪毐獻給太后。結果太后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長信侯自收黨羽。
公元前238年,由於嫪毐企圖發動政變,篡奪秦國。但被秦王政先發制人,平定了嫪毐的叛亂,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
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發出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並任用尉繚子、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
先後於秦王政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三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 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後和韓非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李斯年輕時曾作鄉中小吏。他見到居室廁所中的老鼠饑饉慌張, 而糧倉中的老鼠飽食無憂, 感嘆地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 所在自處耳!" 李斯後從師荀子。學成後, 他考察時局, 認為楚王無能, 六國衰弱, 因此決定西入秦國。當時他辭別荀子說:"詬莫大於卑賤, 而悲莫甚於窮困. 久處卑賤之位, 困苦之地, 非世而惡利, 自托於無為, 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李斯入秦之後, 拜於呂不韋門下, 受到呂不韋的賞識, 因此得到機會說說秦王嬴政。秦王被李斯的連橫策略打動, 任用李斯為長史。採用李斯的策略, 重金收買天下名士, 並對於不願結交者, 採用刺客謀殺手段。李斯後來被秦王拜為客卿。

趙高是秦始皇和秦二世寵信的宦官。一般認為他直接導致了秦朝的覆滅。他最後被秦三世子嬰殺死。

秦王子嬰(? - 前206年),姓嬴,名子嬰,或單名嬰。秦朝最後一個統治者。
子嬰在位時稱「秦王」,但後世亦有人稱之為「秦三世」,意指其實際上繼秦二世為帝。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時間前209年—前207年),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兒子)、太子嬴扶蘇的弟弟。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途中時,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並逼死哥哥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扶蘇(?-前210年),姓嬴,是秦始皇的長子,母親是鄭妃。
扶蘇的政治見解與秦始皇不同,因此多次直接上柬反對始皇的做法,被始皇外派到上郡(今天陝西北部黃河西岸)督軍。始皇死後,趙高等想立胡亥為皇帝,但怕扶蘇舉兵反抗,因此將始皇之死秘而不宣,假造始皇令賜死扶蘇。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內史騰率兵滅韓國,俘韓王安,所得韓地置潁川郡,韓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殺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賁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一年後,楚軍斗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滅越國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投降,齊亡。
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因可判死罪的失職而領導民工起義。反秦鬥爭隨後由項羽與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中攻秦。這時趙高殺丞相李斯,殺二世,立始皇弟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7年,項羽大破秦軍,鉅鹿一戰,秦軍被殲滅殆盡。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子嬰出城降,秦朝滅亡。

統一度量衡

中國向來把計算長短、大小、輕重的器具,統稱為度、量、衡。度是計算長短的器具,如尺。量是計算容積的器具,如升、斗。衡是計算重量的器具,如秤。衡有時也指秤杆,而權則指秤錘、秤鉈。日常用語有「權衡輕重」,以及「量度」、「衡量」、「度數」、「數量」等,均由上述演化而來。

秦代的酷刑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到秦始皇時,更一味「專任獄吏」,把嚴刑峻法推至顛峰。《漢書‧刑法志》有載:「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顛、抽脅、鑊烹之刑。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而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其酷刑之名目,諸如謫戍、籍沒、黥為城旦、連坐、腰斬、車裂、梟首、戮、阬、磔、抽脅、鑊烹、具五刑(黥劓,斬足,笞殺,梟首,棄市)、族、夷三族(父母,兄弟,妻子)等等,不一而足。

焚書坑儒


秦朝統一以後,博士淳于越又提出恢復分封制的主張。大臣李斯堅決反對,並認為儒生以古非今,私學誹謗朝政,要求對他們加以禁止。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下令﹕除秦朝國史、醫藥、術數、農技、園藝等著作,其它一律限期交到官府,統一焚燬。逾期不交者處以黥刑或罰做苦役,凡談論《詩》、《書》等儒家經典者處死,借古謗今者滅族,廢止私學,欲學者以吏為師。次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秦始皇晚年為求長生不老,遂寄望方士可為他尋覓不死仙藥。但因方士侯生、盧生等人斥罵秦始皇,始皇大怒,於是下令御史拿問諸生。其時受株連的儒生達四百六十餘人,全部被活埋於咸陽。焚書坑儒暴露了秦政的苛暴,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47: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4000051KK024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