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about 新石器時代!!(10點呀!!)

2007-04-24 3:31 am
我想問下新石器時代既人仍地既生活環境同生產方法..
急要呀!!!!!!

回答 (5)

2007-04-24 3:52 am
✔ 最佳答案
這個時候很可能是有不同於長濱文化人的另一群移民來到台灣西海岸部分地區(很
可能就是古南島語族)。因為從出土物看來,新石器時代文化並非從長濱文化演化,而
且二者還並存了一段時間。從遺址的大小及文化層堆積得知,已經是定居的小型聚落,
他們大多居住在河邊、海邊、湖岸。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已進入農耕階段。從遺址中出土了石鋤、石斧等農具,有學
者進一步推測可能是種植根莖類作物,不過狩獵和採集仍是食物重要來源。

  起初因為糧食生產的技術尚不發達,生產力不足以支撐較多的人口,聚落數量也少
。人口及聚落長期維持穩定均衡的狀態,到了晚期才起變化,人群顯然的,生活比較穩
定、漸有餘裕。反映在器物上,可以看到相當流暢與具美感的陶器及紋飾,表示當時的
人已經重視審美了。

新石器時代中期
淵源上可能是由大坌坑文化晚期逐漸演變而來,移民極可能來自台灣西南沿海及恆
春半島,並始終與西海岸的南北兩地密切往來。遺址的規模較前期都大,文化層堆積也
較厚,可知他們已選擇適當的地點長期的居住下來,成為部落社會。

  生業型態成為以農業為主,除仍種植根莖作物外,可能已開始種植稻米。
2007-04-24 5:23 am
在炎黃子孫的時代,他們利用指南車,如何大霧也分清南北。利用(弓箭)用力一拉,箭就會射出來。還有,炎帝發明了「藥」現在叫「中藥」。還有,發現蠶絲的嫘祖。蠶從口中吐出的細絲,並且可以將之交織成製作衣服的布料。就可以織成絲綢。言後,炎黃大戰蚩尤,蚩尤戰敗。到最後炎黃大戰,炎帝軍戰敗。
參考: 通識五千年
2007-04-24 5:19 am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特點
就在這個時代,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結實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籨因此其食物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人類亦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註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2007-04-24 5:12 am
參考資料: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 /國科會 台灣研究網路化-台灣考古/中研院
國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個歷史階段。它以農耕和畜牧的出現為劃時代的標誌﹐表明已由依賴自然的採集漁獵經濟躍進到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磨制石器﹑制陶和紡織的出現﹐也是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征(見史前考古學)。因而﹐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古代經濟﹑文化向前發展的新起點。就目前所知﹐中國的新石器文化大約起始於公元前6000多年﹐實際開始年代還當更早﹔一般延續到前2000年左右﹐中原以外有些地區結束的時間要更晚些。中國各地遍佈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其分布範圍﹑文化內涵和起迄年代各不相同﹐有些在生產經濟上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在一定地域內先後產生的幾支新石器文化往往形成自身的發展序列。中國的諸新石器文化不斷發生交流﹑融合和分化﹔在此同時﹐隨著生產的發展﹐原始社會內部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中國歷史最終進入了階級社會。中國新石器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源泉。特別是以中原為核心的一脈相承的新石器文化﹐與後來青銅時代的商周文化緊密相連﹐並同周圍地區有著密切的交互影響﹐便是中國歷史連續發展的具體例證。

發現和研究簡史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軒轅﹑神農﹑赫胥氏用石頭製造工具的傳說﹐也有肅慎氏使用石弩以及歷代發現“雷斧”的記載。但這些片斷記述﹐都不屬科學的考古學範疇。從20世紀20年代起,隨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興起,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才開始發展起來。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在全國範圍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不過二﹑三百處﹐其中經過正式發掘的更是寥寥無幾。

  1921年﹐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掘﹐發現了以彩陶為顯著特征並與磨制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一度還稱為“彩陶文化”。後來﹐在黃河中﹑上游發現了類似的遺存﹐由此開始了對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安特生1925年在《甘肅考古記》中﹐就當時已發現的黃河中﹑上游地區的新石器及其他原始文化﹐提出了“六期”的分期體系﹐從早到晚依次為齊家期﹑仰韶期﹑馬廠期﹑辛店期﹑寺窪期和沙井期。1926年李濟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是中國學者首次正式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據此寫出的《西陰村史前遺存》(1927)和《山西西陰村史前遺址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1932)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黃河流域的另一重要考古成果﹐是1928年在山東章丘城子崖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它以薄黑有光澤的黑陶為特征,與磨制石器共存,一度曾稱為“黑陶文化”。該處的發掘報告《城子崖》(1934)﹐是國內首次出版的大型考古報告。1936年,又發掘了山東日照兩城鎮遺址,從而加深了對龍山文化的認識。除山東外﹐在河南﹑安徽﹑浙江﹑遼寧等省也都發現了性質上部分類似的遺存。當時曾一度認為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是東西相對﹑同時並存的兩支文化。1931年﹐樑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發現了商代﹑龍山和仰韶遺存依次上下堆積的“三疊層”﹐第一次明確了中原地區兩支新石器文化及其與歷史時期遺存的相對年代﹐並據此進一步提出後岡一類的龍山文化與商代文化之間存在傳承關係。

  此外﹐由東北﹑內蒙古到新疆一帶的廣闊地區﹐陸續發現一些以細石器為特征﹑伴存有篦紋或其他類型陶片的地點﹐當時曾稱之為“細石器文化”。長城附近的一些遺址中﹐還發現細石器與較多的磨制石器和彩陶共存,表明它們與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有所交流融合,曾被人稱為“細石器與彩陶的混合文化”。從1932年以來﹐在東南沿海的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福建﹑臺灣等省﹐發現了許多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遺址﹐並常伴存著華南地區特有的有肩石斧或有段石錛等磨制石器﹐當時習慣上稱為“幾何印紋陶文化”﹐並一概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

  在上述考古發現的基礎上﹐不少中國學者進行了綜合研究﹐有的還以具體事實開始糾正安特生的“六期”說。但是﹐由於考古資料的限制﹐當時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基本輪廓還不甚清楚﹐若干文化的性質仍若明若暗﹐地區上的空白和時代上的缺環又比比皆是﹐無論是發現還是研究都是相當薄弱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了大規模考古調查發掘。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7000多處,其中經過發掘的約400多處。有的地點經多年持續工作﹐揭露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有的墓地發掘墓葬多達千餘座。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等,局部或整體地揭露了仰韶文化的聚落佈局,對了解當時人類生活和社會形態﹐提供了生動﹑具體的物證。在半坡還建成了中國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遺址博物館。

半坡遺址發掘現場

  考古資料和論文得到廣泛刊印。以專刊形式出版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報告愈來愈多﹐主要有《廟底溝與三裏橋》﹑《西安半坡》﹑《京山屈家嶺》﹑《大汶口》﹑《元君廟仰韶墓地》﹑《寶雞北首嶺》﹑《青海柳灣》﹑《昌都卡若》等。更多的報告﹑簡報或研究論文﹐刊登在多種學術期刊上。此外﹐也匯集出版了若干專題論文集。

  在大量工作和資料積累的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在黃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過去一直是個缺環﹐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灣文化的發現是一項新的突破﹐並且為仰韶文化找到了起源。“彩陶文化”一詞已被廢棄不用,有關類型概念的提出,推進了仰韶文化的分區﹑分期研究。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已予獨立命名。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確立﹐解決了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直接繼承仰韶文化發展的問題﹐龍山文化已被細加區分﹐這有利於進一步探討中原地區龍山文化與商周文化的銜接關係。“黑陶文化”一詞同樣已被廢棄。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的一支新石器文化﹐它承襲青蓮崗文化﹐後發展成為山東龍山文化。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以及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文化﹑良渚文化等﹐均為建國後新發現或重新命名。以大量幾何形印紋陶為代表的遺存﹐盛行於新石器時代之後﹐延續時間很長﹐從而“幾何印紋陶文化”一詞已棄置不用。廣大的東南和西南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也有不少的發現﹐但文化序列和相互關係遠不如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那樣清晰。至於廣泛分布的細石器遺存﹐既不限於北方地區﹐又分屬於不同的時代和文化系統﹐因而“細石器文化”一詞已被否定。總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基本輪廓日趨明確,地域或時代上的若干重要空白得到填補,對文化類型﹑主要文化成就和社會性質等問題的研究日益深入﹐同時注意考察與歷史時期的銜接關係。大量發現表明﹐中國諸新石器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科學方法的應用﹐在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日漸佔有重要的位置。如年代測定方面﹐迄今發表的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數據已達數百個﹐與考古學固有的斷代方法相配合﹐為中國史前年代學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熱釋光斷代的應用﹐也取得初步的成果。通過體質人類學的骨骼測量﹐陶器化學組成﹑燒成溫度和物理性能的分析﹐農作物和家畜的鑒定等﹐揭示了當時的人種狀況﹑工藝水平以及生產活動。孢粉分析又為了解當時的自然環境提供了重要依據。這些都有助於深入開展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

2007-04-23 21:15:55 補充: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包括,在淡水河流域則在八里鄉大坌坑遺址、台北芝山岩遺址和圓山遺址、關渡遺址下文化層、五股鄉慈法宮遺址上文化層,大屯山麓到海岸之間等發現的史前生活遺跡。當時的聚落通常位於河口或近於海岸的階地,以狩獵和漁撈營生,也採集野生植物種子和植物纖維,以簡單 研磨石器如石斧、石鋤種植根莖類作物,並製作繩紋畫紋的陶器。

2007-04-23 21:16:52 補充:
大坌坑文化的遺址目前在台灣很多地方都有發現,包括北部海岸、台北盆地、西南部海岸、東部海岸、和澎湖群島等地。北部地區大坌坑文化人的活動遺跡主要在五股-關渡-圓山之間的盆周緣山麓地帶。他們在距今約6000年左右,台北盆地內湖水逐漸乾涸之時,開始沿著淡水河從盆地邊緣進入台北盆地內,居住在地形較高的小丘或緩坡,形成小型的聚落。目前已知北部地區相關遺址包括富基、下埤島、林子、鴨母堀、下罟大埔、大坌坑、以及芝山岩等等。

2007-04-23 21:17:38 補充:
(a) 最早使用研磨加工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除了以敲打的方式製作石器之外﹔也開始用研磨加工技術,生產較細緻的石器,依照功能可分為五類。(1)石製石器 槌:多是直徑約十公分左右的河邊天然鵝卵石,可能是用來敲打製作其它石器、或敲食貝殼的石槌,因此常常在表面中央有凹陷的打擊痕跡。(2)石鋤禾下土:有些也稱做石鋤,用來當成鋤地的工具,所以可 以推測當時至少可能有一些農業活動或植物採集行為

2007-04-23 21:18:08 補充:
。(3)石鏃射魚苗:經過琢磨的細小扁平石鏃,應該是漁獵使用的箭頭。顯示漁獵仍是當時重要的食物取得方式。(4)石棒打布衣:可能是用來拍打樹皮,暗示當時居民可能以樹皮布製衣服。(5)石錛敲木房:是一種木工用具,有大小各種型態,用來砍、鑿、刨各種木頭。由此可以推知當時對木質材料的廣泛利用。
2007-04-24 3:50 am
就在這個時代,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結實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籨因此其食物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人類亦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註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8: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3000051KK036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