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的創造,就是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實物的輪廓、特徵出來。
漢字是由象形和指事從兩處獨立發展的。
迄今為止,出土年份最早的漢字不是甲骨文,商代的甲骨文經歷了至少二千年的演變,是一套十分成熟的文字系統。
我國文字之源早在於五千年前刻在陶器上,因此學界稱之為「陶文」,文字的出現可順列為: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籀文 → 小篆 → 隸體 → 楷體
那麼,刻在陶文上的是象形文字嗎?
關於漢字起源有一種學說《一元說二元說》。
我們知道甲骨文上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而出土最悠久的陶文分別有兩地,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
半坡仰韶文化的陶文屬指事,大汶口文化的陶文屬象形,有趣的是經碳十四檢驗,前者比後者的年份還要遠。
但還未可肯定指事是文字之源,因為還有很多值得學者研究的地方以及富爭議性的論點,有持考核。
但已確知的是漢字是由象形和指事兩方面演變而來的。
圖畫 → 圖畫文字 → 象形文字(以動物象形文字為鼻祖)
符號 → 符號文字 → 指事文字(以「一」字為始)
後來的指事,因其表逹力有限,以象形係統為發展的主流,陸續出現會意、形聲、假借、轉注。
(一)遠古在黃河流域有兩種文字系統獨立發展,開始是互不相關的。其一
是指事文字系統,以半坡仰韶文化的陶文為代表;另一種是圖畫文字系統,
以大汶口文化陶文為代表。
(二)因為碳一四測定年代半坡早於大汶口,所以認定指事字早於圖畫文字
。
(三)其他文化遺址出土陶文有指事文字與圖畫文字並見的情形,其原因是
由於文化交流互相影響的結果。
(四)龍山文化時期由於文化的相互影響,指事文字傳播到山東一帶,而圖
畫文字則輸入中原地區,原來盛行於中原地區的指事文字逐漸消失。
李先生在本文中首先審視傳統的文字起源說,再探討幾種地下古文字資料及
其使用文字的侷限,又對先前研究的陶文作一分析,最後再比較論述楊建芳
先生的論點,篇中對陶文問題以及漢字演變有簡明扼要的論述。
此外,本書於再版時又增收〈小屯陶文考釋〉、〈符號與文字〉、〈同
形異字說平議〉三篇論文;從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探究漢字的起源是作者首先
提出的概念,〈小屯陶文考釋〉是作者對此項資料研究的第一篇文章,文中
作者就陶文材料逐一論述,其考釋的個別陶文對於個別文字的演變有極高的
參考價值。
稍作充: 出現次序如下:
圖畫 → 圖畫文字 → 象形字 → 會意字 → 形聲字 → 假借、轉注
記號 → 符號文字 → 指事字 ↗
《相關的網址》
象形文字對對碰 (一)
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tmp/tmp-web/public_html/chin/game_03_text.htm
象形文字對對碰 (二)
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tmp/tmp-web/public_html/chin/game_04_text.htm
某學校的象形文字工作紙 (有大量圖片)
http://resources.emb.gov.hk/cd539/p2/chapter1/chap_1(teacher).doc
* 若仍不足夠,
請用補充功能說明,
我會回來check!
希望幫到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