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笪地是香港以前的一種夜市,被稱為「平民夜總會」。大笪地在粵語中有「一大塊空地」的意思。
大笪地之內,既有跳蚤市場,又有大牌檔,更有不少表演節目,為昔日香港貧苦大眾於夜間的最佳娛樂場地,亦見證著香港文化的發展。1980年代起,隨著香港人的生活水準提高,這種夜市也逐漸式微。
大笪地一詞原指位於香港島上環的上環大笪地。但隨著當時香港其他地區也發展出類似的夜市,大笪地廣義上就泛指這一類型的夜市。
上環大笪地是香港大笪地的起源,由1840年代香港開埠初期開始出現,差不多有近150年的歷史,到1990年代才正式被社會淘汰。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HK_SW_ShunTak_Ctr_day_60423_bus_station.jpg/250px-HK_SW_ShunTak_Ctr_day_60423_bus_station.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港澳碼頭旁的巴士總站,之前為「大笪地」
歷史
1841年,根據《南京條約》,香港島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同年1月,英軍於上環水坑口街一帶登陸,舉行升旗儀式,以表示正式佔領香港島,並且於該處建立了一個軍營。其後,該處的軍營遷往了中環一帶。由於此地是一塊有樹木的曠地,於是吸引附近居民在此歇息,便逐漸形成了一個夜市,被稱為「大笪地」或「平民夜總會」。
初時的上環大笪地以江湖賣藝者的表演為主,包括馬騮戲、畫炭相、木偶戲、耍功夫等,亦有講古佬及醫卜星相的人聚集進行講故事及占卜,為附近居民提供娛樂。其後該處發展成一個墟市,有著跳蚤市場的特色,售賣廉價的日常用品。往後更發展出大牌檔一類的食肆,當中以避風塘炒蟹、豉椒炒蜆、魚蛋、魷魚、海鮮粥、糖蔥餅、噹噹糖、麥芽糖及炸蘿蔔餅等食品最為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部份人士轉到上環港澳碼頭對開的「新填地」成立另一個大笪地。1970年代,隨著當時香港市政局將舊大笪地土地收回發展荷李活道公園,整個上環大笪地也搬到港澳碼頭一帶。到了1992年,隨著中區填海計劃需要將該地發展成上環巴士總站,加上大笪地已逐漸息微,上環大笪地也正式結束其歷史使命。
變種
2003年SARS事件打擊香港經濟,香港政府曾允許於上環信德中心附近的填海區海旁的一塊空地重辦上環大笪地。但由於與一般跳蚤市場無異,加上政府又禁止經營熟食,失去了傳統大笪地的風味,欠缺吸引力,交通更不便,故不夠一年的時間便慘淡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