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疾????????

2007-04-23 9:28 pm
我想知道一些耳疾的資料
和這個耳疾的新科技治療法?????
(儘量詳細一些!!!!!)
有十分呀!!!!!!!

回答 (1)

2007-04-23 10:43 pm
✔ 最佳答案
耳疾知多少?

耳朵最常見的毛病是外耳疾病,所謂外耳是指耳殼及耳膜以外的外耳道,最普遍的問題是耳垢堵塞引致弱聽或耳嗚。耳垢是外耳道的耳垢腺正常分秘物,分為乾性及油性兩種。一般人常認為耳垢是一堆無用的物質,其實它是有保護耳道的功能,正常都會自行脫落出來。市民不應嘗試用棉棒、牙籤或火柴棒把耳垢掏出來,這樣做只會損傷耳道皮膚,從而導致發炎,更嚴重的意外是造成鼓膜的創傷,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定期找家庭醫生或耳鼻喉科醫生用儀器把耳垢清除。

外耳道炎

外耳道發炎亦是一種很常見的耳疾,尤其是在香港這個潮濕及炎熱的環境,成因大多是市民自行用不潔的硬物,掏耳時令外耳道破損,感染了細菌或真菌而形成,亦有部分原因是耳道毛囊受到葡萄球菌的感染,病徵包括耳癢、耳痛、流膿及弱聽,市民不應自行服用抗生素或使用外用滴耳藥水。

體質衰弱或天氣變化容易造成感冒,感冒時會引起鼻咽腔(鼻腔後部)發炎,繼而出現併發症,如急性中耳炎,其主要症狀有發燒、耳痛及弱聽,這是較常發生於幼兒的疾病,因幼兒的耳咽管既寬又短,細菌很容易由鼻咽腔經由耳咽管入侵中耳。若急性中耳炎得到恰當的抗生素治療,是可以完全康復的,否則的話,便會演變為慢性中耳炎,導致中耳積黏液或耳鼓膜穿孔,病人會出現間歇性流耳膿及聽力下降,嚴重者更會產生併發症,如腦膜炎或顏面神經癱瘓等,因此如患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應盡速求醫。

三大內耳疾病

除了外耳及中耳疾病外,常見的內耳疾病分為三大種,分別是美尼爾氏症(Meniere s Disease)、前庭神經炎及陣發性頭位性暈眩。

美尼爾氏症主因被認為是內耳平衡系統及耳蝸發生水腫所造成,典型的病徵包括天旋地轉或不平衡感的暈眩、耳鳴及神經性的聽力障礙。前庭神經炎常在感冒過後發生,患者以年輕人為多,其暈眩情況可從輕微頭暈至嚴重的天旋地轉,通常需要兩至三周才會慢慢穩定,但不會導致聽力障礙,治療主要是休息及服食藥物抑制暈眩。陣發性頭位性暈眩最常發生的情況為躺在床上,突然轉頭或翻身時發作,會持續數秒,待翻身回原位,一下子就會恢復正常。頭位性暈眩指出了暈眩發作和頭部位置有一定關係,其主要原因是內耳平衡器官的耳石掉落在不常位置,當我們轉頭或是頭在特殊位置時,這些小石頭會不正常地剌激到平衡器官而引起暈眩發作。治療方法是由耳鼻喉醫生把病人頭部作出某些轉動的運動,效果一般都很理想。

參考資料 : http://www.metrohk.com.hk/pda/03032006/adf18699ac96fa2646af92dabae71ea3.html

作爲人體的聽覺器官,耳朵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耳朵也容易患上一些疾病。如果不及時正確地治療和用藥,或許美妙的聲音真的會在你耳邊永遠消失。具體地說,耳病治療的目標是消除臨床症狀,使患耳恢復聽力和正常的前庭功能。耳部感染一般以局部用藥爲主,有些藥物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對內耳有毒性作用,應慎用。在急性炎症階段應輔以全身治療。

一.外耳疾病用藥外耳疾病主要是外耳道癤腫和彌漫性外耳道炎。
耳道癤腫早期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青黴素爲首選藥物,如已作細菌培養,則根據藥敏試驗選擇用藥;耳廓和外耳道用75%酒精、4%硼酸酒精或2.5%碘酊清潔消毒;癤腫初期可用10%魚石脂甘油或50%硫酸鎂甘油紗條敷貼,兩者可交替使用,每日更換;膿腫成熟後切開引流,術後繼續用魚石脂甘油紗條填塞。

彌漫性外耳道炎仔細清除耳道內分泌物及脫屑;作耳道分泌物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以選擇有效抗菌藥物,對疑有真菌感染者,應作相應檢查;耳痛劇烈者,可給予鎮靜及鎮痛藥物;耳道腫脹並有大量滲液者,用收斂劑濕敷,常用藥有5%醋酸鋁溶液、3%硝酸銀、0.1%雷佛諾爾或0.2%呋喃西林;滲液減少後局部可用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溶液或乳膠;慢性炎症致外耳道狹窄者,待炎症痊愈後行外耳道成形術。外耳道炎症(或癤腫)反復急性發作或頑固的慢性外耳道炎者,應注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挖耳和保持耳道乾燥;應徹底治癒引起抵抗力下降的全身疾患,如貧血、維生素缺乏、內分泌紊亂、糖尿病等。

二.中耳疾病用藥中耳疾病主要是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膿性中耳炎。
1.分泌性中耳炎該病是引起兒童聽力減退常見原因之一。可選用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急性期通常採用青黴素類或頭孢類抗生素口服;可採用口服地塞米松或強的松作短期治療。
2.化膿性中耳炎本病很常見,以耳痛(急性中耳炎)、耳道流膿、鼓膜穿孔和聽力下降爲臨床特點。處理不當可引起嚴重的顱內、外並發症而危及生命。
(1)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全身治療時應控制感染,可用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或喹諾酮類藥物,其中阿莫西林對常見致病菌敏感,治療費用低廉,爲首選用藥;其他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呋辛等也有很好療效。鼻腔、鼻咽部應用減充血劑如1%麻黃素,有利於咽鼓管功能的恢復。在鼓膜穿孔前用2%酚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後應用抗生素滴耳液如0.3%氧氟沙星、0.25%~1%氯黴素液滴耳治療,炎症消退後穿孔多能自行癒合。
(2)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局部藥物治療。臨床上宜根據不同類型的病變,採用不同治療方法。炎症明顯者,用抗生素藥液滴耳;粘膜炎症已基本消退,中耳潮濕者,可用酒精或甘油製劑滴耳,如3%硼酸酒精、3%硼酸甘油等;粉劑如硼酸粉、水楊酸粉等,僅可用於鼓膜大穿孔且分泌物很少者。

參考資料 : http://www.39.net/drug/2005jtyx/jtyx/145028.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8 21:54: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3000051KK014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