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詩中背景是: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七五八)冬,肅宗長子李俶、名將郭子儀收復兩京。不久,郭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史乘勝率師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相州包圍了安慶緒叛軍,指日可下。然而昏庸的肅宗唯恐一旦郭、李勝後,氣勢凌駕過他自己,便故意不授與二人督率之權,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再加上糧食不足,士氣低落,至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便在鄴城大敗了。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朝廷調兵火急,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蒼生日夜驚怖,寢食難安,此時杜甫人在東京,因為時局動盪,人民如獸奔鳥竄,驚慌四散,他也只得隨著流民離開洛陽返回華州任所。
起首四句可看作第一段,單刀直入,直述其事。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抓人 老翁踰牆走 老婦出門看』
苛政猛於虎,當為政者不仁,作者在暮色蒼茫時才匆忙投宿,投宿的地方不是旅店,而是石壕的一個小村莊。「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故事情節皆由此而生。官吏手段凶狠,利用黑夜,掩其不備,如捕盜賊。此等行徑,人民難得一夕安寢,竟日惶恐,緊接的兩句「老翁踰牆走,老婦出門看。」表現人民的苦痛。官吏長期捉人,石壕村所剩的,就只有老翁老婦了。一聞風吹草動,老翁便「踰牆」而走。翻牆逃跑這宛如盜賊遇官兵,倉皇亡命的敏捷動作,竟由一尋常老翁來演出,實在令人不忍卒睹。然而為何老婦出門看,這樣的情節正可帶出下文,把中國傳統文化下,婦女一旦處困,為了家園,往往堅毅挺拔,犧牲奉獻,剛中有柔,柔中帶剛的偉大形象如實地刻劃出來。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辭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將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緊接的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筆法簡扼,概括地將官吏與老婦的尖銳矛盾呈現出來,形象鮮明。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強烈的對比。「一何」是何其的意思,加重語氣,增添感情色彩,「猛虎攫人」之勢與「蒼生何辜」之悲被有力地渲染開來。所衍生出的壓榨事實,在「苦」為「怒」所逼的因果反應中,一覽無遺。 「聽婦前致詞」一句具有承上啟下之效。作者以第一身的身份作現場目擊,「聽」是詩人的動作,老婦則是卑微地趨前「致詞」,她用「苦啼」之音回答著縣吏「怒呼」之聲,這樣的聲音是由事件之始,一直持續到事件結尾的。且聽婦人致詞的內容,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可以想見,這是針對嚴酷的官吏逼問所生的悲語。凶狠如狼虎的縣吏,一進門便直撲而來,賊眉賊眼地四下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丁。撲空無穫,怒火更燒,於是吼道:「你們家的男人都躲到那兒?快交出來!」老婦泣訴三男戍,二男死的事實,又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在這兩句中,訴說著活著的人姑且苟活,死去的人永遠完了。「矣」字是句末語助詞,表達婦人的哀嘆,引人同情。婦人再說:「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之前,可以想知的是,她想隱瞞,掩護家人,但一屋子不安、嘈雜、叫囂的聲音,讓稚齡的幼兒即使可能已在夜裡入睡了,也不得不驚醒、號哭,讓他的媽媽即便掩口住聲也不管用。無情的官吏必然在幼兒的哭聲裡洋洋得意,表示自己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這時斥責之聲又更加嚴厲了,「快交出人來!」的怒吼又震天價響。老婦不得已地說:「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這兩句中,我們看見老婦企圖以媳婦得乳養幼孫,所以未忍離去,來博得同情。又希望以媳婦身無完裙的窘迫,找到「礙於失禮,難以見人」的理由來保全兒媳。但是無情的官吏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這時老婦生怕兒媳被抓,餓死孤孫,於是決定挺身代之。「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何其委曲求全,犧牲捨命的不朽精神。先前「存者且偷生」一句已道出,即使活著的人命運都是難以逆料的,而老婦人卻寧用自己的生命,來交換家人短暫的平安。這一從去,前途更加難卜,但是緊迫的當口,再多的設想對她而言都顯得奢侈了。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官吏勉強應許,「怒呼」之聲平息了,老婦的身影也消失在漆黑的夜色裡。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末四句是最後一段,簡短的幾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交代事件的結局和詩人的感受。經過一夜的折騰,老婦被執,兒媳低泣。夜是漸漸、漸漸深了,詩人此夜,想必是失眠了。彷彿中,又傳來老婦兒媳那低低的幽咽聲,為這暗夜更添悲涼的氣氛。待到天明,詩人懷著悲抑的心情,只能與老翁作別。此去心是沉的,腳步是重的,但是眼前的路還是得走。
全詩至此結束,這一陣嗚咽悲涼,都只好還諸天地。
作者─杜甫用一夜之間、一村之中、一家之內的悲劇反映人民的苦痛,我們看見了這位老婦人哭泣中的掙扎,也看見詩人人格的投射和忠愛思想的表露。老婦人的故事啟迪人心,她把憂傷減輕,讓德行受到讚揚,使我們深信理性,也在感性裡發現,愛是心中永不變灰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