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

2007-04-23 2:41 am
莫札特係咪作左首'豬腩肉'????
咁係中樂入面,佢又係用咩樂器去演奏????
how about 'lek' 度(例:p,mf......)????
速度(例:快 , 漸快....)?????
節奏(例:平穩 , 跳動....)????
織體(例:厚 , 薄......)???????
咁作家又運用左咩手法去表達樂曲o既氣氛???

回答 (4)

2007-04-24 6:21 am
✔ 最佳答案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一個天才音樂家。他的音樂才華在極為年幼時已表露無遺。他於1756年 1月在奧地利出生,父親也是一個音樂家,故莫札特自幼已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四歲時,莫札特已開始作曲,稍後他的父親便開始安排他四處巡迴演奏,在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等大城市表演,莫札特亦由這時開始聲名大噪,受到各地的貴族、皇室人員及主教的歡迎及讚譽。

當時莫札特每天演奏兩場是平常的事情,他要整天乘坐馬車,奔走於各演出場地之間。各貴族要預先在多天出前作出邀請,才能邀約莫札特在他們的宴會或私人音樂會上演奏。一七六四年時,只有八歲的莫札特已完成他第一首的交響樂曲,年僅十二歲時,莫札特已寫下了一部歌劇 《La Finta Semplice》。莫札特的父親為兒子在歐洲建立了極高的知名度,但由於開始成年的莫札特與薩爾斯堡主教不和,莫札特並未能愉快地任職宮廷樂師的職位。 

一七七七年,莫札特與母親一同離開奧地利,前往其他市找尋工作。由於莫札特年輕而具有超凡的才華,受到年老宮廷樂師的嫉妒及排斥,王室貴族雖然十分欣賞他的才華,但莫札特仍然遭受拒絕。此外,他的母親也在旅途中病逝,莫札特只好返回奧地利暫時任職管風琴師。後來莫札特再度離開故鄉前往維也納。

在維也納,莫札特與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的堂姊康斯坦茨(Constanze)墮入愛河,莫札特不理會父親的反對,與康斯坦茨結婚,並在熱戀時完成歌劇《後宮誘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在當時,這是一部革命性的歌劇,因為莫札特一改以往歌劇的傳統,樂曲不採用意大利文而改用德文唱出,而且亦要求演唱者同時扮演角色,建立了歌唱與戲劇結合的歌劇形式。莫札特在維也納居住的數年間,花了不少時間鑽研巴哈和韓德爾的音樂,同時寫下了不少成功的作品,如著名歌劇《費加洛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B大調鋼琴協奏曲,作品編號450、c小調彌撒曲等。當時最著名的音樂家海頓(Joseph Haydn)與莫札特成為好朋友,並曾經稱許莫札特是他所知的最偉大的音樂家。其後,莫札特另一齣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在布拉格首演,更得到空前成功,可是,莫札特的身體健康情況已漸走下坡,一七九一年七月的某一天,一位陌生訪客帶來了一封匿名信件,寫信的人希望委託莫札特為他的妻子撰寫 安魂曲,正受病患折磨的莫札特感到這是地獄使者來召喚他離去的訊息。儘管莫札特竭力希望完成這首作品,但他始終不敵病魔的糾纏,在一七九一年他的三十六歲生日前辭世了。未完成的安魂曲便由他其中一個學生 Sussmayr 整理他的手稿並補充完成。享年只有三十五歲的莫札特,由於家境貧困,死後只被草草埋葬在貧民墓區中。

莫札特在世雖然只有三十五年,但他留下的作品卻超過六百件,包括約四十多首交響樂(準確數量不能肯定)、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其他樂器的協奏曲(如:長笛、法國號、巴松管等)、十八首彌撒曲、安魂曲(未完成)、著名歌劇、三十多首小夜曲、室樂及鋼琴奏鳴曲等。

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
力度:mf>f
速度:快
節奏:跳動
織體:薄
作家又運用左輕快活潑的手法去表達樂曲o既氣氛!

2007-04-23 22:22:56 補充:
詳盡樂器名稱: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6%A882#.E6.89.93.E5.87.BB.E4.B9.90.E5.99.A8
2007-04-23 2:54 am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封邑薩爾斯堡,1791年12月5日於維也納逝世。)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35歲便英年早逝的莫札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根據當代的考證顯示,在鋼琴和小提琴相關的創作,他無疑是一個天份極高的藝術家,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成為後來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另外他也同時是歌劇方面的專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於時代的遷變。

童年(1756年—1772年)

神童

幼年莫札特,1763年匿名的油畫作品,可能由 Pietro Antonio Lorenzoni所繪出生於薩爾斯堡,在當時這是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封邑的首都,父親雷歐波得·莫札特(1719年—1787年)是一位身負宮廷樂師之名的作曲家,母親為安娜·瑪麗亞·波特爾(Anna Maria Pertl)(1720年—1778年)。身為家中第七個小孩,在他姊姊瑪利亞·安娜(Maria Anna )(暱稱南妮兒(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後至他出生之間的這段時間,分別有三位及兩位不幸夭於年幼。

出生受洗時,他被命名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為「上帝之愛」,這個名字相當於德文的 Gottlieb,意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卻從未有人以此名號稱呼他。現在,我們所認識莫札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為莫札特在正式場合用的名字。

莫札特三歲便展現出他音樂奇特才能,他不僅具備絕對音準更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五歲時更請求父親教授大鍵琴,隨後亦獵及小提琴、管風琴和樂曲創作,至此他的能力宛若平地一聲雷響徹雲霄,在學會閱讀、書寫或計算甚至能懂得樂譜視讀、巧弄拍律。六歲,時值1762年,已譜出三首《小步舞曲》(KV.2、4、5)和一曲快板(KV.3)。

1767年,年方十一,他寫出第一部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並由薩爾斯堡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們演出這齣拉丁喜劇。返回奧地利後,他定期往返維也納,且於1768年夏天寫出另外兩部歌劇,名為《牧羊人與牧羊女》(Bastien et Bastienne, K.50)與《善意的謊言》(La finta semplice),當時莫札特年僅十二歲。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

他父親為了使他能夠與鄰近意大利有所接觸,特地申請留職停薪的假期。從1769年至1773年,莫札特便規律地遠赴他鄉,並在當地研習歌劇,寫出Mitridate re di Ponto,Ascanio in Alba和Lucio Silla三部歌劇。在意大利他結識了馬蒂尼,並且破例成為波隆納愛樂學院(Accademia Filarmonica de Bologne)的會員,該組織大致上只接受二十歲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冊封他為金馬剌騎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1771年12月16日和藹可親的大主教施拉頓巴赫辭世,隨後由親王柯羅雷多Colloredo繼任該職位並成為莫札特的新僱主。

1776年莫札特二十歲,並決定離開薩爾斯堡,然而親王大主教拒絕讓他離開父親並要解除他樂團首席的身分。經過一年的準備,他和母親先到了慕尼黑,但並未找到工作,又經奧格斯堡輾轉到了曼海姆建立為數不少音樂界的友誼。不過他尋求工做的腳步依然無所進展。同樣在曼海姆,他瘋狂地愛上了女歌唱家阿羅伊齊亞·韋伯爾, 這引發了他父親的怒火,他要求他不要忘記了自己的事業。負債纍纍後, 莫札特明白了他必須重新尋找工作,並於1778年8月前往巴黎。

他希冀能夠從梅勒西奧·格林處得到支援(他曾負責他七歲時的巡迴演出), 未果。 他沒有找到工作, 在危機中的法國他甚至難以找到人為他的作品付錢。他母親在這段期間不幸病倒,並於7月3日離開人世。莫札特後來回到薩爾斯堡,他的父親已說服親王大主教重新聘用他。他途中經過韋伯爾一家生活的慕尼黑,但阿羅伊齊亞愛上了別人, 沮喪的莫札特在1779年1月29日回到了薩爾斯堡重拾舊職。

維也納(1782年—1791年)

獨立
少了他父親和雇主的牽制管束,莫札特終於能夠更自由地作曲。1782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要求他完成一部歌劇。這便是後來的《後宮誘逃》(德文: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使維也納作曲家兼公眾音樂會指揮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馮·格魯克非常感動,並對莫札特讚譽有加。

莫札特認識了 Franz Fridolin Weber 及其夫人Cäcilia Cordula的小女兒,康絲坦茲(Constanze),未等到父親書面同意,便決定與她共結連理。婚禮於1782年8月4日 Saint-Étienne 教堂舉行。後來,由於受到von Svieten 男爵的影響,莫札特開始認識巴赫和韓德爾的作品。莫札特受到巴赫對位法的強烈吸引,進而直接影響後來《c小調大彌撒》(KV.427)以及數首相關作品。同一年,他開始譜曲一系列的六首弦樂四重奏獻給海頓,並於1785年結束這一系列的創作。

1784年,莫札特加入共濟會,並迅速地晉升為會長1785年4月。他創作許多作品獻給共濟會弟兄, 其中有Maurerische Trauermusik (共濟會葬禮音樂)(K.477).

1786年,莫札特認識了劇本作者Lorenzo da Ponte, 維也納劇場的官方詩人。後者說服了皇帝批准創作一部基於博馬舍的《費加洛婚禮》(義大利文:Le Nozze Di Figaro)的歌詞。 但後來皇帝認為該劇具顛覆性,禁止其上演。莫扎特將 Lorenzo da Ponte 的歌詞配上音樂,《費加洛婚禮》於1786年5月1日在維也納展開首演,但該劇的成功並不能阻止其海報被迅速撤下。然後莫札特便前往了布拉格,在那裡這個「婚禮」又成功博得滿堂採。為了對這個城市致意,他寫下了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K. 504) 。

他隨後收到布拉格劇院指揮的要求,希望他能夠為接下來的一季再寫一齣歌劇。莫札特再次請 Lorenzo da Ponte 填寫《唐·喬望尼》(Don Giovanni)的歌詞。1787年5月28日他父親雷歐波得過世。這個惡耗嚴重打擊了莫札特,並接著影響他正在進行的歌劇的創作。首演於1787年10月28日布拉格的《唐‧喬望尼》一炮而紅, 但後來在維也納並沒有獲得同樣的成功。


困病交加而英年早逝

1789年的莫札特肖像,由 Doris Stock用銀尖畫法繪製 (76 x 62 mm).這幅肖像畫是世上罕見與莫札特本人高度相似的呈現在生命最後幾年間,莫札特身體欠佳,儘管有不少酬金豐沛的成就,卻越加陷入拮据的窘境。他創作許多的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歌劇(例如《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他最後的與 Lorenzo da Ponte 合作的作品)。1790年時值約瑟夫二世駕崩(他的繼位人利奧波德二世既不喜歡莫札特,也對共濟會不懷好感)當時他的好友交響樂之父海頓也去了倫敦,使得這段時間的莫札特意志格外消沉。

1791年一位共濟會弟兄兼維也納一個知名小劇院導演Emanuel Schikaneder託他寫一齣歌劇。他提供了一本關於這本歌劇的小冊子,而莫札特也為他譜出一折《魔笛》(德文:Die Zauberflöte),這部作品於9月30日一炮而紅,也是莫札特最後一齣歌劇。

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創作一首《安魂曲》,且必須匿名。今日我們知道是瓦爾塞根伯爵,人們猜想或許他想讓他的朋友們猜作者的名字,又或許想將著作權據為己有。因疾病和貧窮而衰弱的莫札特,還必須面對工作的重負, 因為他在八月初收到一份關於為波希米亞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創作歌劇的請求(鐵托的仁慈 K.621),而且必須於三週內寫完。三十五歲的莫札特於十二月辭世,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Requiem K.626)(受其妻子康絲坦茲之託,後來這首曲子由他的學生完成,Franz Xavier Süssmayer而後又由Sigismund von Neukomm接手)。 Neukomm的集成版只於1819年在里約熱內盧演奏,之後就被人們忘記了。第二次演奏於2006年3月10日 在Liévin為紀念Courrières礦難而進行。

有個傳奇故事說莫札特在《安魂曲》裡見到了自己即將死去的先兆, 這個傳說被用在 Forman 的電影《阿瑪迪斯》裡,這其中浪漫的想象多過於事實。

風格

洛可可風格和學者風格
莫札特連同海頓、貝多芬都被視為「維也納派」古典音樂風格的主要代表作曲家。但毫無疑問,這並不足以定義他。在一個由 洛可可 風格統治的時代,莫札特綜合了晚些的巴洛克特有的複雜對位法, 並以新穎的形式實現,該形式顯然深受巴洛克派的巴赫或海頓影響。如果莫札特是古典音樂風格的最佳代表,他的曲風卻遠遠不止於此,他的曲風是最有個性的和最能立即入耳的曲風之一。
2007-04-23 2:47 am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一個天才音樂家。他的音樂才華在極為年幼時已表露無遺。他於1756年 1月在奧地利出生,父親也是一個音樂家,故莫札特自幼已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四歲時,莫札特已開始作曲,稍後他的父親便開始安排他四處巡迴演奏,在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等大城市表演,莫札特亦由這時開始聲名大噪,受到各地的貴族、皇室人員及主教的歡迎及讚譽。

當時莫札特每天演奏兩場是平常的事情,他要整天乘坐馬車,奔走於各演出場地之間。各貴族要預先在多天出前作出邀請,才能邀約莫札特在他們的宴會或私人音樂會上演奏。一七六四年時,只有八歲的莫札特已完成他第一首的交響樂曲,年僅十二歲時,莫札特已寫下了一部歌劇 《La Finta Semplice》。莫札特的父親為兒子在歐洲建立了極高的知名度,但由於開始成年的莫札特與薩爾斯堡主教不和,莫札特並未能愉快地任職宮廷樂師的職位。 

一七七七年,莫札特與母親一同離開奧地利,前往其他市找尋工作。由於莫札特年輕而具有超凡的才華,受到年老宮廷樂師的嫉妒及排斥,王室貴族雖然十分欣賞他的才華,但莫札特仍然遭受拒絕。此外,他的母親也在旅途中病逝,莫札特只好返回奧地利暫時任職管風琴師。後來莫札特再度離開故鄉前往維也納。

在維也納,莫札特與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的堂姊康斯坦茨(Constanze)墮入愛河,莫札特不理會父親的反對,與康斯坦茨結婚,並在熱戀時完成歌劇《後宮誘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在當時,這是一部革命性的歌劇,因為莫札特一改以往歌劇的傳統,樂曲不採用意大利文而改用德文唱出,而且亦要求演唱者同時扮演角色,建立了歌唱與戲劇結合的歌劇形式。莫札特在維也納居住的數年間,花了不少時間鑽研巴哈和韓德爾的音樂,同時寫下了不少成功的作品,如著名歌劇《費加洛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B大調鋼琴協奏曲,作品編號450、c小調彌撒曲等。當時最著名的音樂家海頓(Joseph Haydn)與莫札特成為好朋友,並曾經稱許莫札特是他所知的最偉大的音樂家。其後,莫札特另一齣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在布拉格首演,更得到空前成功,可是,莫札特的身體健康情況已漸走下坡,一七九一年七月的某一天,一位陌生訪客帶來了一封匿名信件,寫信的人希望委託莫札特為他的妻子撰寫 安魂曲,正受病患折磨的莫札特感到這是地獄使者來召喚他離去的訊息。儘管莫札特竭力希望完成這首作品,但他始終不敵病魔的糾纏,在一七九一年他的三十六歲生日前辭世了。未完成的安魂曲便由他其中一個學生 Sussmayr 整理他的手稿並補充完成。享年只有三十五歲的莫札特,由於家境貧困,死後只被草草埋葬在貧民墓區中。

莫札特在世雖然只有三十五年,但他留下的作品卻超過六百件,包括約四十多首交響樂(準確數量不能肯定)、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其他樂器的協奏曲(如:長笛、法國號、巴松管等)、十八首彌撒曲、安魂曲(未完成)、著名歌劇、三十多首小夜曲、室樂及鋼琴奏鳴曲等。


要知道更多莫札特的資料和聽聽他的重要作品,可到以下網站瀏覽:

http://www.essentialsofmusic.com/

相片來源:

http://www.cl.cam.ac.uk/users/mn200/music/composers.html#schubert

小小練習:

http://www.hkedcity.net/iclub_files/a/1/95/webpage/worksheet/mc/mozart.htm





樂聖
貝多芬與海頓 , 莫札特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70 年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波昂市的一個清寒家庭中 . 父親及祖父都曾是宮廷中的樂師 , 父親約翰是一位才華平庸的又愛酗酒的男高音手 , 母親瑪麗亞則是一位賢淑的女性 . 貝多芬從小極受在宮廷中擔任指揮的祖父寵愛 , 可惜好景不長 , 貝多芬三歲時祖父就與世長辭了。

 

貝多芬的天份在三歲時被祖父發現 , 但這位仁慈有才華的祖父卻沒機會指導他 . 父親是酒鬼 , 脾氣暴燥 , 妄想要貝多芬成為 " 莫札特第二 " 以博取名聲及金錢 . 可想而知 , 童年的貝多芬是受盡虐待的 , 也因此貝多芬從小就特別孤僻。

 

貝多芬八歲時於科隆舉行演奏會 , 雖然獲得不少掌聲 , 但卻不如莫札特那樣轟動 . 十歲左右即成為宮廷樂師 , 十六歲那年貝多芬失去了慈母 , 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 . 同年 , 貝多芬擔任白朗寧家的鋼琴老師 , 也與白家的大女兒有了一段沒有結果的初戀 . 十七歲前往維也納會見莫札特 , 被莫札特認為是日後的一顆新星 , 並從莫札特處學到一些作曲技巧 . 二十二歲時定居於維也納 , 在這之前他想拜師莫札特而不果 , 轉向海頓和阿布雷治白克學習作曲 . 海頓非常忙碌 , 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教他 , 因此肯上進努力的貝多芬在有關社會上及音樂上的事都得靠自己摸索。

 

莫札特去世後維也納的音樂領袖就首推海頓了 , 但貝多芬對海頓單調的作曲卻十分不以為然 . 他三十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曲 , 這時的他已經有暫時性的耳聾了 . 三十三歲他完成 " 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 , 更是表現出貝多芬的獨特 . 維也納音樂界推崇他為莫札特的繼承人 , 備受歡迎 . 也有人認定從這首歌以後 , 浪漫派音樂就產生了 , 為音樂史上的新紀元。

 

剛開始時貝多芬立志做名鋼琴手 , 所以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較多 , 如今我們常常聽到的作品鋼琴奏鳴曲 " 悲愴 " 是他年輕時所寫 . 從這首曲子可以看到貝多芬所獨創的熱情火花及青春的甘苦 . 另外 "月光 " 鋼琴奏鳴曲 , 據說是獻給茱麗葉塔 . 桂察第小姐。

 

成名後的貝多芬命運比他的前輩如海頓 , 莫札特要好得多 , 一方面受到貴族的保護 , 另一方面又享有創作上的自由 .

貝多芬做為鋼琴家和作曲家都逐漸嶄露頭角 , 遠大的前途被眾人看好 . 但是 " 惡性耳疾 " 這個音樂家的致命傷卻使他頹喪 . 悲憤之餘曾留下一份著名的 " 海里金史塔持遺書 " , 這是在他死後才被發現的 . 他真的想自殺嗎 ? 實在煞費猜疑 . 總之 , 貝多芬並沒有自殺 , 相反的 , 他回到維也納 , 首次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 . 之後 , 他的作品更臻成熟充實 , 許多不朽的傑作也於此時相繼完成 . 例如小提琴奏鳴曲 " 克羅采 " , 第三號交響曲 " 英雄 " , 鋼琴奏鳴曲 " 華爾斯坦 " , 以及後來改名為 " 費得利 " 的歌劇 " 雷奧諾雷 " .......等。

 

貝多芬作品風格的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 . 第一時期大約是在 1800 年 32 歲左右 , 純古典式的作品 , 跟海頓及晚年的莫札特風格相似 . 由於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名聞歐洲 , 故此多數是鋼琴作品 . 在這階段他了十一首鋼琴奏鳴曲 , 六首四重奏和降E大調七重奏 , 並完成第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

2007-04-22 18:48:18 補充:
莫札特: -~ 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 ~故事含道理, 得意又笑死,冇話沉悶打喊露呀打大髀!麥兜齣戲仲有詩意仲有豬腩肉!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故事唔錯, 包你話笑死,顧住同伴睇到話要搣你大髀!仲會使你發現生命快樂與美麗. ..速度-快節奏-跳動織體-薄作家運用左節奏輕快輕鬆去表達樂曲o既氣氛

2007-04-27 23:07:29 補充:
你抄人地,屎!!!
2007-04-23 2:47 am
莫札特有首歌-~~ 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 ~~

故事含道理, 得意又笑死,
冇話沉悶打喊露呀打大髀!
麥兜齣戲仲有詩意仲有豬腩肉!
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
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
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
仲有最靚o既豬腩肉!
故事唔錯, 包你話笑死,
顧住同伴睇到話要搣你大髀!
仲會使你發現生命快樂與美麗.


..
速度-快
節奏-跳動
織體-薄
作家運用左節奏輕快輕鬆去表達樂曲o既氣氛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23: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2000051KK0445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