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洋紫荊花的介紹[由來] 10點

2007-04-23 2:08 am
如題,,
我想知關於求洋紫荊花既由來,,
包括佢生長係邊?
佢點解成為市花?
佢有D咩特別?
等等,,
越多資料越好,,
thz

回答 (3)

2007-04-23 2:19 am
✔ 最佳答案
洋紫荊面世一百年
大約於1880年,一位神父在香港島鋼線灣海邊,發現了一棵開著深紫紅色花朵的樹木。由於在世界各地並沒有發現相同的品種,植物學家於1908年,判定這是新的品種,並以熱愛植物的前港督卜力爵士的姓氏,命名為 Bauhinia blakeana (洋紫荊)。現時,每到十一月,在路旁或公園裏,你都可以看到滿樹紅花的洋紫荊。由於洋紫荊沒有果實,不能以種子繁殖,只能以扦插法或嫁接法繁殖,所以現時所見到的洋紫荊,都是由神父當年發現的那棵洋紫荊衍生而來的。洋紫荊面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特區區徽圖案是洋紫荊
由於洋紫荊是香港土生土長的關係,香港政府於是在1997年,以洋紫荊花作為特區政府的區徽圖案。身為香港人,對洋紫荊真是不能毫無認識啊!

羊蹄甲屬植物的特徵
洋紫荊是羊蹄甲屬(Bauhinia)植物。羊蹄甲屬植物品種繁多,所有品種的葉的葉端均分裂為二,葉脈生於葉底,葉呈闊心形或圓形,酷似羊蹄。在香港,最常見的羊蹄甲屬植物,除了數目最多的洋紫荊外,還有紅花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宮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及白花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 var candida) 。如果你要分辨它們,的確要花點功夫。

如何分辨洋紫荊及羊蹄甲
要分辨這四種羊蹄甲屬植物,最好是看它們的花。在這四種植物中,以洋紫荊的花色最艷麗,五枚花瓣呈深紫紅色,雄蕊五枚,花期由十一月至翌年三月;紅花羊蹄甲有五枚淺粉紅色的花瓣,花瓣先端有較多皺摺,雄蕊三至四枚,花期由九月至十一月;宮粉羊蹄甲有五枚粉紅色的花瓣,其中一枚有深紅色條紋,花期由三月至五月;白花羊蹄甲有五枚白色的花瓣,其中一枚有黃綠色條紋,雄蕊五枚,花期由三月至五月。此外,除了洋紫荊,其餘三種植物都會生長莢果,這些莢果成熟時,呈黑褐色。如果這些植物不在開花時期,樹上亦無莢果的話,那我們只能從葉片去分辨它們,不過由於這四種植物的葉片非常近似,要分辨它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身洋紫荊下身羊蹄甲
經常可以看到樹身開滿洋紫荊花,但在樹幹近地面處伸出的橫枝上,卻開著幾朵紅花羊蹄甲的洋紫荊樹。原來,洋紫荊不能以種子繁殖,很多時,繁殖洋紫荊,就是把洋紫荊嫁接到紅花羊蹄甲的樹身上

內地紅花羊蹄甲與台灣艷紫荊
我們在香港所叫的洋紫荊 (當年神父發現的那棵洋紫荊的標本,現存放於香港植物標本室) ,在中國內地叫紅花羊蹄甲,而我們所叫的紅花羊蹄甲,在內地則叫作羊蹄甲 (中國中科院植物所標本館圖片資料)。在台灣,洋紫荊則被叫作艷紫荊,反而在台灣所叫的洋紫荊,就是在香港所叫的紅花羊蹄甲 (台灣中央研究院植物所標本館資料)。真沒想到,洋紫荊的中文名稱,在中港台三地竟是這麼混亂。三地有關部門,是否應就洋紫荊的中文名稱,坐下來商量一下? 以洋紫荊在中港台三地的中文名稱存在不同為例,我們不能單憑植物的中文名稱去確認植物的品種。要確認一個植物的品種,最好是看它的拉丁學名。 Bauhinia blakeana 就是洋紫荊的拉丁學名
2007-04-23 2:14 am
【香港市花 -紫荊花】

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後,洋紫荊獲挑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徽。 洋紫荊能夠代表香港,是因為它的獨特歷史背景。
香港區旗上的區徽由中國國旗上的5粒星及洋紫荊組合而成。每朵洋紫荊有5塊向外伸展的紫紅色花瓣。
紫香港在1965年正式選定洋紫荊為市花。
洋紫荊能夠代表香港,是因為它的獨特歷史背景。

紫荊花來歷:十九世紀初,法國傳道會神父漫步薄扶林海旁時,首次于港島鋼線灣海邊附近發現洋紫荊樹。神父把洋紫荊折枝移至薄扶林道一帶的修道院。

紫荊花命名:Bauhinia blakeana(洋紫荊)

它是香港首個被記錄的植物,由于世界各地并沒有發現与洋紫荊相同的品种,因此,在一九零八年,植物學家判定這种只在香港發現的植物為羊蹄甲屬的新品种,是一種常綠喬木,并以鼎力支持植物研究的前港督卜力爵士(Sir Henry Blake 1898-1903)的姓氏命名為Bauhinia blakeana(洋紫荊)。

紫荊花特徵:貌似蘭花的植物形態優美,而且容易培植。這種西方人最初把洋紫荊喻為「窮人的蘭花」。

洋紫荊樹一般高約七米,一般可生長四十年。這種植物很易紮根生長,並不需要特別環境,只要周圍空間廣闊,陽光充沛,常有和風吹拂,便可茁壯成長。
洋紫荊擁有獨特的心形雙瓣樹葉,葉和花都跟宮粉羊蹄甲極相似,葉端均分裂為二,葉脈生于葉底,但開花時便很易識別。

洋紫荊和宮粉羊蹄甲都是蘇木屬,深紫色的洋紫荊每年十一月至三月開花,粉紅、白或黃色的宮粉羊蹄甲則在二月至五月開花。
羊蹄甲屬品种繁多,喬木、灌木、攀緣植物凡數百种。所有品种的葉端均分裂為二,葉脈生于葉底。

香港紫荊與大陸其他地區生長的紫荊不同,只能在熱帶和亞熱帶生長,目前只有在廣東、福建、台灣、廣西、海南、雲南等地生長。
至於廣布於大陸華中,華北,華東,西南的紫荊,學名為CERCIS CHINENSIS,是一種落葉灌木,一般在春末夏初開花,開花後,葉子才展開,所結的莢果稍彎,圓形,長不足十公分,由於不耐高溫潮溼氣候,因此,在廣東,香港等地雖然也能生長,但情況並不好。

又名紅花紫荊,花瓣長達五至七公分,四季開花,花期長,花朵艷麗,開花後即無法結果,因此必須選用親緣相近的品種先配種,取得種子後,再播種育苗,高位芽接。
紫荊花在香港分佈:洋紫荊和宮粉羊蹄甲在香港比目皆是,公園、路旁和郊野山邊都有它們的蹤跡。根據記錄,香港目前約有10,000棵洋紫荊。
洋紫荊及其同屬品种均具觀賞价值,适宜在公園、花園、路旁、斜坡、建筑物旁的土地、屋園及郊外种植。既可淨化空气,又可減低噪音,防止斜坡發生泥土侵蝕及山泥傾瀉。
此外,它也提供動物栖息和覓食的地方,吸引更多動物以香港為家,大量种植又可以調節都市的地區性气候,使生活環境更舒适。
每年11月初至翌年3月是洋紫荊盛放的季節。觀賞洋紫荊的最佳地點:
*維多利亞公園
*九龍公園
*彭福公園
*東涌嶼東道
計劃在東涌興建一個洋紫荊公園:
為推廣香港旅遊業,民政事務局、房屋署及香港旅遊發展局〔前身為香港旅遊協會〕現正攜手計劃在東涌興建一個洋紫荊公園。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並會在未來兩至三年內舉辦洋紫荊節,屆時各政府部門及非政府機構均會參與,務使盛事有聲有色。
2007-04-23 2:14 am
洋紫荊
Bauhinia blakeana flower
分類
域: 真核域(Eukarya)
界: 植物界(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 豆目(Fabales)
科: 豆科(Fabaceae)
亞科: 蘇木亞科(Caesalpinioidese)
屬: 羊蹄甲屬(Bauhinia)
種: 洋紫荊(B. blakeana)

學名
Bauhinia 'Blakeana'
Dunn,

採用「嫁接」法繁殖的洋紫荊可憑樹皮顏色及質地找到接合處洋紫荊(學名:Bauhinia 'Blakeana'[1]),別稱香港蘭(英語:Hong Kong Orchid Tree),是一種豆科蘇木亞科羊蹄甲屬的有花植物,於香港首次被發現。該樹現廣泛作為行道樹進行栽培。其花大而艷麗,但是無法結果。2005年,研究証實洋紫荊並非一個獨立品種,而只是紅花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和宮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的混種,因花粉敗育導致受精過程無法完成。

洋紫荊在中國大陸別名紅花羊蹄甲,在台灣則別名艷紫荊。



[編輯] 歷史
洋紫荊首先在1880年左右於香港島薄扶林的鋼線灣被一名法國外方傳教會的神父發現,並被他以插技方式移植至薄扶林道一帶的伯大尼修道院。1908年,當時的植物及林務部總監鄧恩(S.T. Dune)判定洋紫荊為新物種,並於《植物學報》(英國及外國)第46卷,324至326頁(Journal of Botany)發表有關資料。洋紫荊的拉丁文學名的種加詞被命名為'Blakeana',以紀念熱愛研究植物的第12任香港總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伉儷。現存於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植物標本室編號Hong Kong Herb. No.1722的模式標本相信是最初發現的原樹標本。

1965年,洋紫荊正式被定為香港市花。此特有種在1967年引入臺灣,並在1984年成為嘉義市的市花及市樹。

2004年,香港大學的Carol P. Y. Lau, Lawrence Ramsden 及 Richard M. K. Saunders於美國植物學會的植物學術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中發表研究文章[2],從洋紫荊的外部、花朵及種子的形態,以及其繁殖能力及基因序列與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作對比及分析,証實洋紫荊並非獨立品種,而只是前述兩個品種雜交而成的混種。提出更正洋紫荊的學名為「Bauhinia purpurea x variegata 'Blakeana', cv. nov.」(cv. (cultivarietas) 指栽種變種 ,nov. (nova)表示這個是新的名稱)。

由於混種植物不能自行繁殖,這亦即是表示,現時香港所有的洋紫荊都是當年該棵首次於野外發現(亦是唯一一次於野外發現)的洋紫荊的複製品。因此,洋紫荊的基因池受到局限,這解釋了洋紫荊對病菌的抗抵力較弱的原因。


[編輯] 形態特徵
洋紫荊是常綠喬木,樹身可達10米高度,單葉互生,由頂端深裂成心形,約8至15厘米長,約等寬,大而薄,葉脈明顯,全綠,相信是由兩片小葉合併而成。由於葉面像心形,因此有些人會稱之為聰明葉,並用以製作書簽。

洋紫荊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萼管狀,單側開裂成佛燄苞狀。花瓣5片,較寬,紫紅色,具有香氣,上花瓣(旗瓣)有深紫色的脈紋,其餘四片脈紋較淺,有雄蕊5枚,通常不結果,花期由每年的11月初至翌年3月。由於花朵貌似蘭花,因此也有香港蘭之稱。


[編輯] 繁殖方法
洋紫荊為雜種植物(hybrid)開出不育的花朵及產生不能發芽的種子,故只有採用無性繁殖方法來繁衍後代,統稱為營養繁殖,常用的有枝插、壓條和嫁接。


[編輯] 象徵圖案

香港區旗繪有洋紫荊早在1965年,香港已經採用洋紫荊作為市花,當時新成立的市政局就用了洋紫荊為標誌。1997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採納洋紫荊花的元素作為區徽、區旗及硬幣[3]的設計圖案。區旗的洋紫荊圖案花蕊以五顆星表示,與中國國旗上的五星相對應,寓意中國與香港緊密的關係,雖然洋紫荊原為紫紅色,區旗只用紅白兩色,象徵香港實踐一國兩制,故洋紫荊圖案被改成白色。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2期向維多利亞港一面對開為金紫荊廣場,放有象徵香港主權移交的金紫荊雕像。


洋紫荊有5枚雄蕊,5片花瓣

[編輯] 注釋
↑ 由於洋紫荊於2005年初確定為雜交種,其拉丁學名Bauhinia 'Blakeana'的第二部份與常規學名有三點不同,首先是以大階為字首,其次是用正體字而非斜體字,最後是置於單引號之內。舊有的學名Bauhinia blakeana將全面被新的「雜交種名」取代。
↑ Hybrid origin of "Bauhinia blakeana" (Leguminosae: Caesalpinioideae), inferred using morphological, reproductive, and molecular data - Carol P. Y. Lau, Lawrence Ramsden 及 Richard M. K. Saunders 發表於美國植物學會植物學術期刊的文章
↑ 洋紫荊硬幣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18: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2000051KK041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