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對中國的貢獻 ?

2007-04-22 8:01 am
國父孫中山對中國的貢獻 ?


請詳述你的答案
多謝大家賜教!

回答 (2)

2007-04-22 8:45 am
✔ 最佳答案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

正面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後,蔣中正(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由於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中正、汪兆銘(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並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司法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負面
清末的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的組織,多數革命起義事實上並非直接由孫中山所領導,而是由黃興籌畫與統帥,時人也多將孫黃兩人並列。至於革命黨內,認同黃為實際領導革命的黨人也不在少數。可惜的是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後,黃的人馬被逐漸排除在中國國民黨之外,黃的貢獻則長期遭到忽視,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兩岸三地重視。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後來反目不相往來。此外,孫對革命的奉獻也許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說般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的貢獻。但不可否認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

一些人認為,孫中山在民國建立以後,有多次作為未能貫徹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時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國出現分裂。當時宋案未有證據證明是袁世凱指使,袁黃也力主有司法途徑解決。惟孫文一口咬定袁為元兇,指非用武力不可,從此開展了民國多次內戰的先河;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合法性;組織中華革命黨採行秘密會黨形式,皆存在曲解、損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現[8]。「凡於革命軍未起義之前進黨者,名為首義黨員;凡於革命軍起義之後、革命政府成立以前進黨者,名為協助黨員;凡於革命政府成立之後進黨者,名為普通黨員。」「革命成功之日,首義黨員悉隸為元勳公民,得一切參政、執政之優先權利;協助黨員得隸為有功公民,能得選舉及被選舉權利;普通黨員得隸為先進公民,享有選舉權利。」「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諸如此類的規定,充斥著整個黨章。而後孫中山因為不滿西方列強不支持其廣州政權,黨內實行集權之外,轉向師法列寧俄國,推動聯俄容共,國民黨組織機構採行列寧式體制,遭到黨內反共右派與黨外西化民主派頗多批評。孫中山逝世時有三份遺囑,其中一份遺囑乃是致函蘇聯。中國國民黨也曾於第一次代表大會後,甚至考慮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只是未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認為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有權宜投機的嫌疑[9]。孫中山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張把中國東北,也就是滿族的發源地-滿洲,讓給日本。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驅除韃虜」後放棄滿蒙西藏的情緒相契。(革命黨在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然而此類主張雖然在辛亥革命前後的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孫中山為討袁,企圖爭取日本反袁。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中提出與二十一條相匹敵之不利條件。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建立共和後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成為日本大東亞戰爭的思想根源之一。惟此一戰略後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的擴張派勢力歡迎,孫中山轉向俄國。

但許多學者同意,當其時之中國落後,幾不具備對外進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談判資本,許多權宜之計實為不得已的作為。歷史上例如李鴻章的中俄密約,重慶與延安對德蘇互不侵犯、雅爾塔協定、蘇日中立友好條約、外蒙古爭議性的公投獨立等等的沈默,國民政府為求美國支援的讓步,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保證蘇聯支援的讓步,皆為類似案例。

中國大陸
在中國大陸,由於孫中山生晚年對中國共產黨採取聯合的政策;過世後遺孀宋慶齡更透過實際行動表達支持共產黨的立場,故為少數1949年後仍享有崇高名望的國民黨籍革命人士。最明顯的例子,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先常見的街道名稱中正路大多被改名,而中山路及中山公園等卻多保留至今。現今中國官方對孫中山的評價是一個「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近年來湖南電視臺拍攝了一齣重要的清末民初共和革命歷史劇--走向共和,當中對孫中山的形象有較生活化的鋪陳,並適度突出了共和革命與民主制度的價值,現已被全面禁播。
2007-04-22 10:01 pm
以服務終其一生的孫中山
孫文 ( 1866年 11月12日 — 1925年 3月12日 ),字 逸仙 ,是近代 中國 的 民主 革命 家, 中華民國 國父, 中國國民黨 總理, 廣東省 香山縣 (今 中山市 )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 中山樵 ,後人慣以 中山先生 相稱。
孫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將西洋歐美各家學說綜合整理而來,但是也有少部分見解是「兄弟(我)所獨創」(孫文語)。
民族 、 民權 、 民生 的「 三民主義 」。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對於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係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複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剷除之作法,與 蔣介石 或 毛澤東 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 資產階級民主 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 監察權 與 考試權 ,形成 五權憲法 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孫中山一生曾訪臺四次,但對今日臺灣而言,與孫中山最密切之處,仍是隨處可見的 新臺
革命經過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 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惠州起義 1907年 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發動起義。
潮州黃岡起義 1907年 五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
七女湖起義 1907年 六月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
安慶起義 1907年 七月六日,光復會的徐錫麟在安徽安慶起義。
防城起義 1907年 九月命王和順起義於欽州王光山。
鎮南關起義 1907年 十二月命黃明堂起義鎮南關,並親臨指揮。
欽州、廉州起義 1908年 三月二十七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河口起義 1908年 四月命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
廣州新軍起義 1910年 二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四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
二次、三次革命
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併,改組為 國民黨 。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 1913年 3月, 宋教仁 被暗殺, 袁世凱 嫌疑為原兇。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 二次革命 。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 日本 尋求援助。 1914年 ,孫中山在日本建立 中華革命黨 ,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 黃興 、 李烈鈞 、 柏文蔚 、 譚人鳳 等俱未有加入。 1915年 10月25日 孫中山與 宋慶齡 在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 1917年 , 段祺瑞 在 張勛復辟 後「再造共和」,廢止了 1913年 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 護法運動 (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 廣州 ,召開 國會 非常會議,組織 護法 政府並就職?大元帥,誓師 北伐 。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 1918年 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 1919年 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 中國國民黨 。 1920年 , 陳炯明 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 廣州 。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 護法運動 。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 聯省自治 的 陳炯明 產生激烈衝突,於 1922年 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 ,孫中山離粵退居 上海 。
同年年初,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孫中山得以在3月回粵。 12月29日 ,孫中山落實接受 列寧 和 共產國際 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 鮑羅廷 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 中國國民黨 。 1924年 1月在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上宣佈實行 聯俄容共 政策。在蘇聯援助下,於3月組建 黃埔軍校 ,並以 蔣介石 為校長。11月, 馮玉祥 在北京發動 政變 推倒 曹錕 ,邀孫中山北上共襄國是,惟健康已急轉直下。
革命尚未成功
孫中山1925年1月抵京後即開始病發,最終於 1925年 3月12日 因 肝癌 病逝於 北京 協和醫院 ,享年58歲,孫中山臨終時同意 汪兆銘 所代筆的《總理遺訓》及《致蘇聯政府書》。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道了 孫中山的死訊:
「孫文吐嘔大作。不能進食。 脈搏 驟增至一百六十度。 呼吸 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鐘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孫科急電粵民黨要人來京。」
1925年 4月2日 ,孫中山安厝於北京 西山 碧雲寺 內石塔中。 北伐 成功後,於 1929年 6月1日 永久遷葬於 南京 紫金山 中山陵 。
彌留之際,孫中山提到國事的遺言是:「 和平 …… 奮鬥 ……救 中國 !」
我贊同孫中山先生棄醫從政, 因為他這樣做不但能夠達成他自己的願望, 而且還能夠幫中國 ,因醫生只能一個一個救人,但好的政治卻能拯救千千萬萬的人, 改變了整個中國。


收錄日期: 2021-04-27 16:35: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2000051KK000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