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的歷史和國旗,國徽的資料(10分唷!)

2007-04-22 1:05 am
奧地利的歷史和國旗,國徽的資料
(thx)有10分唷!!!

回答 (3)

2007-04-22 3:04 am
✔ 最佳答案
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4月27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6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誌,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人口156.3萬人(2000年)。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其中外國人75.8萬人,占9.3%。少數民族有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自然地理: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歷史: 西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裏孔王國。西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爾曼化和基督教化。西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佈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併。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佈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佈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2007-04-26 12:20 am
奧地利國旗是一面由三條橫間所組成的國旗,最上處和最底處都是紅色,中間是白色。現時奧地利的國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旗之一。

奧地利國旗的來源有不少,而最多的說法是於1192年,公爵雷歐伯德五世帶領十字軍東征時,雷歐伯德五世在戰爭之中身穿的白色戰袍被血染成紅色,而中間腰帶的一部份依然是白色。東征返國後,雷歐伯德五世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讚頌,並頒贈紅、白、紅的勳章,表揚他的功勞。而這三色旗也於這時開始使用,在1804年因成立奧匈帝國而停用。

一次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採用原來的三色旗,後來加上了雄鷹,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併,國旗變為納粹德國的國旗。二次大戰後,奧地利回復主權,建立奧地利共和國,原來七百多年前的國旗繼續沿用。


歷代國旗

奧匈帝國的其中一面國旗於1192年,公爵雷歐伯德五世帶領十字軍東征時,雷歐伯德五世在戰爭之中身穿的白色戰袍被血染成紅色,而中間腰帶的一部份依然是白色。東征返國後,雷歐伯德五世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讚頌,並頒贈紅、白、紅的勳章,表揚他的功勞。而這三色旗也於這時開始使用,在1804年,奧地利開始轉用圖右的旗為國旗,並於1867年與匈牙利聯盟,組成奧匈帝國。


奧地利國旗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5%E5%9C%B0%E5%88%A9%E5%9B%BD%E6%97%97&variant=zh-hk

奧地利現用的國徽是自1945年奧地利從納粹德國解放後所使用的國徽。原一戰前奧匈帝國的雙頭鷹被代表奧地利的單頭黑鷹而代替。斷裂的鐵鏈代表著1945年奧地利重獲自由。錘頭與鐮刀分別象徵著組成奧地利的兩大階級,工人與農民。

2007-04-25 16:22:08 補充:
國旗使用時間奧地利國旗曾使用三次,第一次約在一二三○年至一七八六年三月三十日,第二次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二日至一九一九年五月十八日,第三次為一九四五年五月一日迄今。第三次使用的日期也是奧地利共和國(Republic of Austria)的建立日。

2007-04-25 16:22:28 補充:
國旗傳說一一九三年,奧地利公爵雷歐伯德五世參加十字軍東征,公爵身穿白色戰袍,奮勇殺敵。一場激戰後,公爵脫下戰袍,才發現純白的戰袍早已被敵人的鮮血染紅,只剩下中間繫腰帶的部份還是白色的。戰爭結束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頒給他一個紅、白、紅的勳章,以表彰他的功勞。後來奧地利就根據這段歷史設計出了這面紅、白、紅的國旗。。

2007-04-25 16:22:56 補充:
奧地利的政府旗是在國旗中央加上了一枚國徽。國徽是一隻姿態高貴的黑色奧地利雄鷹,以雄鷹作為奧地利國徽已有九百年歷史。在十四世紀奧地利採用的是拜占庭式的雙頭鷹圖案,雄鷹舒伸的雙翅象徵著要將國家的安全置於其羽翼之下。

2007-04-25 16:23:10 補充:
一九一八年,奧匈帝國解體後,奧地利宣佈成立共和國,新政府決定採用德國腓特烈二世的獨頭雄鷹圖案作為國徽。 雄鷹頭頂的三垛璧形金冠與雙爪上的鐮刀、鎚子分別代表國民中的中產階級、農民和工人。一九三八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後,象徵主權的雄鷹圖案被取消。一九四五年,隨著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奧地利解放,獨頭鷹再次出現在國徽中,鷹爪上增添的掙斷的鎖鏈,是紀念奧地利擺脫德國統治,重獲自由,同時在鷹的胸部增添了奧地利國旗的盾形圖案。

2007-04-25 18:41:32 補充:
奧地利現用的國徽是自1945年奧地利從納粹德國解放後所使用的國徽。原一戰前奧匈帝國的雙頭鷹被代表奧地利的單頭黑鷹而代替。斷裂的鐵鏈代表著1945年奧地利重獲自由。錘頭與鐮刀分別象徵著組成奧地利的兩大階級,工人與農民。奧地利國徽: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5%E5%9C%B0%E5%88%A9%E5%9B%BD%E5%BE%BD&variant=zh-hk

2007-04-25 18:42:53 補充:
早期歷史在奧意邊境上發現的冰人奧茨有著5300年以上的歷史,但是他的種族尚有爭議。已知最早居住在現今奧地利領土上的是伊利里亞人,他們是哈爾斯塔特文化(Hallstatt)的創造者。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凱爾特人遷入該地區,取代了伊利里亞人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前2世紀,當地出現了諾里孔王國(Noricum)。前16年,羅馬帝國征服諾里孔,在多瑙河以南建立諾里孔行省,並在東西分別建立潘諾尼亞行省(Pannonia)和瑞提亞行省(Raetia)。屬於日耳曼人的誇迪人(Quadi)和馬可曼尼人(Macromanni)佔據了多瑙河以北的土地。

2007-04-25 18:44:28 補充:
奧匈帝國: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7%E5%8C%88%E5%B8%9D%E5%9C%8B&variant=zh-hk

2007-04-25 18:45:17 補充:
奧地利歷史: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5%E5%9C%B0%E5%88%A9%E5%8E%86%E5%8F%B2&variant=zh-hk
參考: Wikipedia
2007-04-22 3:27 pm
奧地利共和國(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多國接壤的國家,在西面的是列支敦斯登和瑞士,南面是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東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北面則是德國和捷克。

國旗: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Austria.svg&variant=zh-hk
國徽: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
Austria_Bundesadler.svg&variant=zh-hk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11: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1000051KK033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