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二十四節氣的解釋, thank you!!!!! (10黠架!)

2007-04-21 10:22 pm
Lot of thanks........

回答 (3)

2007-04-21 10:24 pm
✔ 最佳答案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直到西漢時才成為了現在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西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應氣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編輯] 二十四節氣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編輯] 春季

立春 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雨水 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驚蟄 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春分 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清明 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穀雨 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編輯] 夏季

立夏 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小滿 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 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 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小暑 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 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編輯] 秋季

立秋 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
處暑 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白露 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秋分 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寒露 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8-9日交節
霜降 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編輯] 冬季

立冬 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
小雪 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 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冬至 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 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大寒 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

[編輯] 節氣與中氣
二十四節氣又分為十二節氣(節)與十二中氣(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




月份
節氣(節)
中氣(氣)

正月(寅)
立春
雨水

二月(卯)
驚蟄
春分

三月(辰)
清明
穀雨

四月(巳)
立夏
小滿

五月(午)
芒種
夏至

六月(未)
小暑
大暑

七月(申)
立秋
處暑

八月(酉)
白露
秋分

九月(戌)
寒露
霜降

十月(亥)
立冬
小雪

十一月(子)
大雪
冬至

十二月(丑)
小寒
大寒
2007-04-21 10:43 pm
                 [起源.意義]
明的我國先民,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曆法,曆法中把一年分成廿四個節氣,古代農村村民即將所有的農事活動,按照節氣來安排,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時,則五穀不絕。
         一、廿四節氣的起源
我國祖先所發明的曆法,即農家所沿用至今的「陰曆」因為古代沒有時鐘,祖先們用一根竹竿插在地上,依竿影看時辰,他們發現中午所見竿影,長短不同,且變化有規律,由長認短,再由短變長,則分別叫做「夏至」和「冬至」。祖先們又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則分別是「春分」和「秋分」。
以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為架構,還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等共有廿四節氣!每個節氣可以說是農民生活的體驗,並將之運用於農業生產之上,所以說節氣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註一)
         二、廿四節氣的意義
我國祖先農事活動的安排,有了各種節氣定律做為依循的指標,必然五穀豐收,物阜民豐,民族續存,命脈自得綿延、擴張。茲將廿四節氣的意義與傅說分述於後:
 一立春—是農曆廿四節氣的首位,表示春天降臨大地,一切有創造性活動即將展開,每人都為這一天的來臨而充滿喜悅和希望。
 二雨水—是在立春後的第十四或十五天,排名第二,也是農作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節氣,這時大地解凍,雨水充沛,是農作全面展開的季節。
 三驚蟄—是仲春二月的節氣。游蟄在雨水之後,隨「春雷」鳴動起來。在古人的觀念中,是春雷驚醒了冬眠墊伏的蟲類,「驚蟄」意指要提醒農民適時種植,注意蟲害。
 四春分—是二月的中氣。春分這一天,在天文學上是一個關鍵的日子,太陽正好在黃道與赤道的相交點,晝夜一樣長。春分也是人間的一個大日子,正是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季節,草長鶯飛,無限春光多明媚。
 五清明—節氣與民俗兼顧的「清明」,在意義上不同,節氣的「清明」,是在春分之後半個月,這時春季已過去一大半,在華南是個多雨的季節,故詩人便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嘆詩。民俗中的清明,是一個祭祖掃墓的日子,代表我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慎終追遠的精神。
 六穀雨—清明後的十五天是穀雨,乃「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氣候非常清爽,田裡的農作物欣欣向榮,有充沛的雨水量,正好切合穀物成長的需要。
 七立夏—表示夏季已經開始,是虛夏四月的節氣,「夏」是「大」的意思,到了農歷四月,春天播種的植物都已長大,所以叫「立夏」。(註二)
 八小滿—是指田裡的稻子和小麥雖後未全熟*卻已經盈滿了的意思。農作物距收成尚有一段時日,未來還有可能遭受乾旱、蟲害、雷雨的災害,仍然不敢滿心歡喜。
 九芒種—是農歷五月的節氣,乃是殼物生芒結種的季節而稱之。
 十夏至—表示夏天到了。此日白天最長,是因地球不是正圓形,且以廿三度傾斜角繞日轉;而繞日的軌道又是橢弧形的,因而每天日夜的長度不一致。夏至時。地球繞到夏至點,我們在北半球,球,晝最長,南半球則正好相反。
 十一小暑—是農歷六月的節氣,暑是熱的意思,小暑氣溫雖高,但未達炎熱的極點,所以叫「小暑」。
 十二大暑—小暑和大老是夏季的最後兩個節氣。小者半個月後,氣溫慢慢爬升,一天比一天熱,酷熱至極,即是大暑。
 十三立秋—是下半年的第一個節氣,此時正是金風送爽的秋季來臨之際。在「立秋」節氣中,古代皇帝有所謂「迎秋」的儀式;而民間,立秋之日也有「嚐新」和「祭祖」的習俗。
 十四處暑—立秋半個月後,會出現一陣秋後的暑熱,令人有替「秋老虎」逼人的悶熱感,即為「處暑」。此時的炎熱,有人戲說是夏天的「迴光反照」,是夏之神不願遽然離去,所封起餘熱,加深人們對它的懷念。
 十五白露—是農曆八月的節氣,白露以後,陰氣漸漸地重了,清晨的露水一天比一天的厚,凝結成一團團的白白的水滴,所以叫「白露」。
 十六秋分—是農曆八月的中氣。「秋分」之日,是秋季的中心點,過了這一天,即為秋的下半季,晝漸漸短夜漸漸長。
 十七寒露—通常出現在農曆的九月上旬,這時天氣由涼轉寒,人在早晚接觸晨露和夜霧,常覺 寒意沁心,故名「寒露」。
 十八霜降—是農曆九月的中氣,形容深秋時天寒地凍、露結為霜的情景。此時處處是一片蕭條之氣,不過一般收成已接近尾聲,農民臉上總是綻著笑容,辛勞了三季,看著穀物入倉,是他們最大的滿足。
 十九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冬是終了的意思,一年時序到了立冬時,一切生物的活動即將告個終了,準備藏伏避寒,所以叫立冬。
 二十小雪—是農曆十月的中氣。在小雪天裡,灰暗的天空陰霾地籠罩著大地,天氣開始寒冷,但還不太冷,雪也不大,所以叫「小雪」。
 二一大雪—小雪之後十五日,是「大雪」,兩者雖相距不過短短半個月,氣溫的差落卻很大,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均已進入嚴冬,由蒙古南下的強大寒流,籠罩整個黃河流域,由大雪紛飛,天地皆白,謂之「大雪」。在台灣,降雪的地方如玉山、合歡山等地,大雪的節氣,通常要在「冬至」以後,至翌年一、二月之間,受大陸高氣壓的寒流來襲,才會降雪。
 二二冬至—通常在農曆十一月間,陽曆則固定在十二月廿二日。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畫最短,夜最長,陰森寒冷的天氣到了最盛的極點,在傳統習俗中,冬至之曰,家家戶戶準備一鍋「甜湯圓」,一家大小分著吃,吃了湯圓又增加一歲;民間又有「補冬」的風氣。
 二三小寒—小寒是農曆十二月初旬的節氣,由於天氣寒冷而得名。此時我國大陸一大半都是冰天雪地,而台灣只有大陸冷氣團來襲時,天氣才漸覺寒冷,高山上如合歡山、阿里山、玉山等才飄著雪花、積下很薄的雪而已。
 二四大寒—是一年廿四節氣的殿後,雖距「立春」不遠,氣溫之低卻一年之最。這時華北及華中地區,河面結冰,山頭積雪,極目是一片蕭殺景象。從小寒到大寒之日子裡,若是歉收之年,農民的日子很難捱,嚴重時,一定會有不少人凍死餓死,但是,這慘況,在台灣是很難見到的,只是寒流來襲時,凍死少數流浪漢而已。
 中國的廿四節氣,是一年四季之中,循環不已,亦是我國農曆的一大特色,我國自古即以農立國,所以對季節的更替與氣候變化,都必須加以了解與掌握,否則,絕難期望有好收成,在毫無天體觀測儀器的古代,我們的祖先僅憑智慧與耐心,創下了這舉世獨有的「廿四節氣」曆法,提供後代準確的農作氣候信息,使我們受用無窮,即使連鄰國如日本、韓國等,亦使用我們一大創舉的曆法。
 註一:洪進鋒著,台灣民俗之旅 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七十九年一月初版。

 註二:殷登國著 中國的花神與節氣 民生報社 七十二年六月初版。

 註三:同右。

 註四:同右。


                 
參考: 唔同你說(BOOK)
2007-04-21 10:25 pm
有時,人們談到我國的農曆,往往說是陰曆,實際並不然。其實我國曆法是陰陽曆才對,基本上,所謂春分秋分,或者夏至冬至之類者為陽曆部分,現在我們且簡單地分述之。

  話說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殷商,已有「分至」的記載,清楚地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把一年劃分為四季。在我國古代的農立社會裡,季節對於農業生產至為重要,為了清楚農業各種程序的時間,必需要更加細緻地劃分。

  公元前二三九年「呂氏春秋.十二紀」中已有八個節氣之分了,除了上述四個分至外,還有立春、立夏、立秋和立 冬。這八個節氣分別順序把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置於孟春(春季第一個月)、仲春(春季第二個月)、孟夏、仲夏、孟秋、仲秋、孟 冬及仲冬裡。

  公元前一三九年,「淮南子.天文訓」已確立了「二十四節氣」,雖然名稱上與今略異,但無可置疑地奠定了季節與農耕的關係,並可根據節氣名稱斷言作甚麼農事或氣候特徵。

  古人又把「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氣」與「十二中氣」,從冬至算起,次序為奇數者稱為「中」氣,並以該中氣 代表該月的特徵;偶數者則稱之為「節」氣。各個代表月份的中氣必須出現於夏曆該月,例如代表雨水的正月必須出現於正月;而節氣則可出現於夏曆該月或之前一 個月,例如立春可出現於正月或十二月。當然在幅員廣闊的我國,由北方大漠至南方列島逾五千五百公里,由西北邊陲至東面海岸也逾五千一百公里,因此節氣在地 理上不能完全吻合。然而,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為黃河流域以至長江一帶,不同的地區便需要把當地的地理因素加上,作一定程度的制宜才行。

  以下我們不妨細看,明瞭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立,開始也;春,動物蠢動,回復生機。立春正好表示動物開始回復生機的日子到來了。春天到了。

雨水:雨,下雨;水,降水。寒天已過,氣候回暖,已是進入以下雨為降水形式的時節了。

驚蟄:驚,驚雷;蟄,冬眠之蟲。出現打雷,冬眠之蟲已再出現了。

春分:春,春天;分,平分也。春天時,這一天晝夜平分。在春分時,太陽過春分點,從南半球越過天赤道,進入北半球。

清明:清,清潔,清澈;明,明朗,明媚。草木萌茂,天朗氣清,風光明媚。

穀雨:穀,莊稼,糧食之總稱;雨,天雨。這時,雨量增加,有利農作物生長,正所謂雨生百穀。

 



立夏:夏天開始了。

小滿: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漸飽滿。

芒種:芒(粵音忙),某些禾草本科植物,如稻、麥之類的子實外殼頂端的針狀物;種,種植也。有芒作物已成熟,正忙於夏獲夏種,種植秋季作物。

夏至:至,最也,即到達極點。這時太陽到達北半球最北的一點,也是北半球白晝最長的一天。

小暑:暑,炎熱。開始炎熱,還未到達高峰(最熱)期,所以謂小。

大暑:到達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故稱大。

 



立秋:秋,莊稼成熟時之謂,引申為收成。開始收成。

處暑:處,止也。炎熱天氣已成過去,氣溫也開始下降。

白露:日暖夜涼,黎明前涼意尤甚,水氣凝結為呈現白色的小水點,稱為露,故曰白露。

秋分:秋天時,這一天晝夜平分。在秋分時,太陽過秋分點,從北半球越過天赤道,進入南半球。

寒露:寒冷漸甚露更凝。

霜降:氣溫下降,開始降霜。

 



立冬:冬季伊始。

小雪:冬季下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這正表示已進入寒冷時候。

大雪:雪量更大,表示更為寒冷,故曰大。

冬至:這時太陽到達南半球最南的一點,也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

小寒:冷空氣更冷更寒,但祇算是小。

大寒:冷空氣寒冷至極點。




希望幫到你啦


收錄日期: 2021-04-12 23:12: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1000051KK024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