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的圍村多設在新界。住在村落裏的多是一個家族。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清朝初年,厲行「遷海令」以絕接濟在台灣反清的鄭成功,沿海空虛而淪為寇穴,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居民獲准遷回舊地,於重建家園時,在四周加建高牆,更有挖掘護河,安裝鐵閘門,藉以自保,此等築有高牆圍繞的村莊,是為今日香港新界地區的「圍村」。
乾隆嘉慶期間,客籍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原居民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部分受到原居民的侵迫,遂仿原地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防衛自保。
現今的屯門還保存有古時的特色:
三聖廟及三聖墟
三聖廟位於屯門三聖麒麟崗。三聖廟之得名,乃因該廟尊奉儒釋道三教。廟內供奉著三教先師: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該廟建於一九一四年,為港九船塢業人士集資興建。當年覓地興建該廟時,在今廟址之上發現一石洞,洞內有一尊銅麒麟像,被視為吉祥物,所以決定建廟於,此並奉該洞為麒麟洞。三聖廟旁的休息公園豎有一塊巨石,石前碑文記述「填海之前,岸線所在,以此石為界」,是昔日屯門的海岸線的標誌。離開三聖廟後,橫過青山公路,便可到三聖墟。該處是區內及香港數個著名的海鮮市場之一,遊客可在此悠閒地品嚐一頓美味的海鮮宴。
紅樓
紅樓位於龍門路中山公園內,坐西北向東南,背枕杯渡山。當年由孫中山先生策動的惠州庚子起義和黃花崗之役,起義人員事前的策劃、集合宣誓及軍械和糧食的補給供應等,都曾在紅樓中進行。公園內除了有孫逸仙博士紀念碑外,尚有孫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及遺囑。
青山禪院
青山禪院位於青山山麓上,禪院內古蹟處處,除了珍藏的禪師石像外,還有於一九二二年由何東爵士伉儷興建的挹曉亭及為紀念金文泰總督二遊青山禪院而立的牌坊,牌坊刻有有總督於一九二九年所題之「香海名山」四個大字。另有化骨龍巖,內有大龍骨一塊。由禪院的大雄寶殿拾級而登便到達杯渡岩。相傳此岩乃杯渡禪師修佛靜地,杯渡像便是放置於此;離杯渡岩不遠的「高山第一碑」立於一九一九年,據說是唐代韓愈的筆跡。
口角天后古廟
建於清初十七世紀的口角天后古廟位於屯門天后路。屯門是古時水道要衝,歷來是漁民聚泊之處,水上居民為求神靈庇佑,以冀平安,因此於舊墟的口角建廟以祀天后。明廟時陶氏族人定居屯門,經營鹽業,興漁民聯繫密,緊因此與民聯合擴建該廟。及後,屯門各圍村亦曾先後集資重修該廟。口角天后古廟歷來香火鼎盛,而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寶誕,屯門鄉民均會在廟前空地築棚籌演神功戲,而水陸居民則舞龍舞獅前來賀誕,祈求風調兩順,闔境平安。
青松觀
青松觀座落於青山公路麒麟圍,在青山醫院附近。在傳統中國文化中,青松乃長壽之象,青松觀既以青松為名,自然亦泛溢著幽寧憩靜之氣。自首座純陽殿於一九六一年落成後,青華堂、翊化宮、旭日亭、眾妙之門牌樓等相繼增建,嗣後不斷廣闢庭園,廣植四時花木,增設池榭樓台、九龍彩壁等,以及怡情書畫、醒世聯文。在這綠蔭環抱、鳥語花香的環境下,甚宜遊客一睹道家及中國文化濟人利物,覺世道人的風範。此外,觀內附設齋菜部,為遊客提供美味素食。每年四月期間,觀內有全港最具規模的盆栽展覽。展出珍貴中國傳統盆裁,供遊人免費觀賞。
清涼法苑
清涼法苑位於屯門虎地。清涼法苑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一所具百餘年歷史的佛堂。因該處環境清幽,附近更遍植香樨,故初名樨香苑,後改為清涼法苑。清涼法苑以供應精美上素馳名,近年更增設茶坊,為遊人品嘗齋宴及茗茶的好去處。除了一般靜室寺院所有的亭台池閣外,佛堂中還張掛了「十六羅漢應真像」之石刻印本。該拓片是乾隆皇遊江南時,在杭州聖因寺觀賞之羅漢圖,是一套藝術性及觀賞性甚高的珍藏。
妙法寺
妙法寺位於藍地,始建於一九五零年,其後耗資六千萬元與建萬佛寶殿。工程歷時六載,於一九八零年五月落成開光。該殿樓高三層,頂樓大雄寶殿高六十八呎,中央供奉三尊十六呎高的金身釋迦牟尼像。此外,牆壁鑲滿逾萬尊佛像浮雕,再配上揉合了中泰文化的壁畫,煞是壯觀奪目,令人目不暇給。寶殿上端設有藏經閣及玉佛閣,再加上正門入口有兩條二十米高的巨龍柱分立左右,龍身更嵌上金色麟片,金光閃耀,栩栩如生,更顯寺院的莊嚴氣勢。寺內更設有齋菜部,為遊人提供素食。
青磚圍
青磚圍位於屯門北部近藍地村。青磚圍原稱麥園圍,後因為該村的圍牆乃用青磚建成而被易名為青磚圍。村民主要為陶姓族人。村內之天后廟及堂,甚具歷史價值。村內的正門入口處,現尚存一闕青磚圍牆,遊人可從中一睹昔日圍村風貌,亦與新建成的牌樓互相輝映。
龍鼓灘
龍鼓灘村為一個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村落,位於青山山腳之西南面,分為龍鼓灘及龍鼓上灘。相傳宋帝昺南下走避元兵時,曾匿藏於龍鼓灘一帶,後人稱為未王洞或皇帝岩的地,方相信便是當年宋帝昺藏身之所,其他名勝有天廟及妖精石等。除了古樸的一面外,龍鼓灘近年亦出現了溫馨的一面。私人營辦的水上活動中心及燒烤場啟用以來,甚受市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