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當兩塊板塊相撞時, 會因應其中之一塊板塊的密度而出現俯衝
就像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 密度高的海洋板塊會向下俯衝, 並出現俯衝帶
同樣道理, 當兩塊大陸板塊相撞時, 不同的大陸板塊也會有不同的密度
就像歐亞與印澳板塊相撞時, 產生強烈的地震,
兩者之中密度較高的印澳板塊會向歐亞板塊下俯衝, 並逐漸融熔成為岩漿一部份
而歐亞板塊則因印澳板塊不斷推擠和擠壓, 而逐漸形成褶曲山脈, 即現在的喜瑪拉雅山
到現在為止兩塊板塊仍然在互相推擠, 進行破壞性板塊活動
而喜瑪拉雅山脈的高度仍然在不斷上升
故此, 無論是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 還是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相撞
都還是會有一方向下俯衝, 而向下俯衝的一方的板塊則會不斷向軟流圈進發,
並熔蝕成為熔岩一部份, 當地幔中的熔岩不斷增多, 地底的壓力同時會增加
令地殼產生因壓力而造成的裂縫, 而又當板塊繼續不斷互相進行聚合與進擠,
於地殼的熔岩便會在裂縫間進行壓力釋放, 即出現岩漿噴出活動
我們不能在平常生活中得知何者板塊密度較大(如兩塊大陸板塊何者密度較大)
, 這都需要靠科學人員的經驗累積與地質考察得知, 但目前我所得知的只能夠是了解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構成,
海洋板塊是由硅鎂層組成, 層玄武岩類, 故密度較高(2.9克/cm3)
而大陸板塊的組成是由花崗岩組成, 有豐富的硅鋁層, 故密度較低(2.7克/cm3)
2007-04-24 10:39:32 補充:
既然我們不知道何者板塊密度較大的話, 我們在會考時便不需著重這方面去描述我當年會考時, 作答這題是著重於板塊的侵入與破壞的過程。而且, 畫圖是根據現實情況及題目要求作答, 假若題目要求你為破壞性板塊邊界作答, 那麼, 最常用的例子當然是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一起相撞吧假若題目要求你以喜瑪拉雅山脈的形成作答, 當然要把兩塊大陸板塊相撞的實例作描述作答題目當然不能靠估, 但是在有限的資料下我們便要避重就輕把答案從一些我們缺乏的資料的方向轉向一些我們資料較豐富的方向作答
2007-04-24 10:39:54 補充:
那種板塊相撞、那種板塊聚合、那種板塊出現剪切力, 便要靠我們在一些全球板塊移動分佈圖, 那種圖中會有板塊移動的方向, 我們也可以靠那種圖去辯稱板塊密度的關係, 例如圖中兩塊板塊是相撞的, 那麼必定有其中一塊密度是較低, 假若題目有提供板塊的資料當然是較好, 但題目沒有提供也不要緊, 因為我們都知道每逢向下俯衝的必定是密度較低的一塊
2007-04-24 10:40:13 補充:
此外, 一些著明的例子: 納斯卡板塊、可可斯板塊、胡安板塊、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印澳板塊、歐亞板塊等等, 都是我們的基本要知道的板塊名稱與板塊移動性質畫圖的用意是附加描述, 而且是用於描述一些過程, 如板塊移動過程、成土過程等等, 答題最重要的始終是文字描述方面
2007-04-24 10:42:09 補充:
上面打錯了, 應是每逢俯衝的必定是密度較高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