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者40分:兩塊大陸板塊相撞時,會出現什麼情況?

2007-04-21 7:44 pm
當兩塊大陸板塊聚合時會形成褶曲山脈,如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聚合形成喜馬拉雅山。
但兩者聚合時,究竟移動形態是怎樣的?
是否因兩者都是大陸板塊,故兩者都不會出現俯衝?但兩者聚合後多餘的板塊去哪了?
還是始終會有一塊俯衝至另一塊之下?但我們怎知兩者何者密度較大?
還是兩者同時俯衝?
希望得到詳細解釋:)

回答 (4)

2007-04-23 8:55 pm
✔ 最佳答案
當兩塊板塊相撞時, 會因應其中之一塊板塊的密度而出現俯衝
就像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 密度高的海洋板塊會向下俯衝, 並出現俯衝帶

同樣道理, 當兩塊大陸板塊相撞時, 不同的大陸板塊也會有不同的密度
就像歐亞與印澳板塊相撞時, 產生強烈的地震,
兩者之中密度較高的印澳板塊會向歐亞板塊下俯衝, 並逐漸融熔成為岩漿一部份
而歐亞板塊則因印澳板塊不斷推擠和擠壓, 而逐漸形成褶曲山脈, 即現在的喜瑪拉雅山
到現在為止兩塊板塊仍然在互相推擠, 進行破壞性板塊活動
而喜瑪拉雅山脈的高度仍然在不斷上升

故此, 無論是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 還是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相撞
都還是會有一方向下俯衝, 而向下俯衝的一方的板塊則會不斷向軟流圈進發,
並熔蝕成為熔岩一部份, 當地幔中的熔岩不斷增多, 地底的壓力同時會增加
令地殼產生因壓力而造成的裂縫, 而又當板塊繼續不斷互相進行聚合與進擠,
於地殼的熔岩便會在裂縫間進行壓力釋放, 即出現岩漿噴出活動

我們不能在平常生活中得知何者板塊密度較大(如兩塊大陸板塊何者密度較大)
, 這都需要靠科學人員的經驗累積與地質考察得知, 但目前我所得知的只能夠是了解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構成,
海洋板塊是由硅鎂層組成, 層玄武岩類, 故密度較高(2.9克/cm3)
而大陸板塊的組成是由花崗岩組成, 有豐富的硅鋁層, 故密度較低(2.7克/cm3)

2007-04-24 10:39:32 補充:
既然我們不知道何者板塊密度較大的話, 我們在會考時便不需著重這方面去描述我當年會考時, 作答這題是著重於板塊的侵入與破壞的過程。而且, 畫圖是根據現實情況及題目要求作答, 假若題目要求你為破壞性板塊邊界作答, 那麼, 最常用的例子當然是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一起相撞吧假若題目要求你以喜瑪拉雅山脈的形成作答, 當然要把兩塊大陸板塊相撞的實例作描述作答題目當然不能靠估, 但是在有限的資料下我們便要避重就輕把答案從一些我們缺乏的資料的方向轉向一些我們資料較豐富的方向作答

2007-04-24 10:39:54 補充:
那種板塊相撞、那種板塊聚合、那種板塊出現剪切力, 便要靠我們在一些全球板塊移動分佈圖, 那種圖中會有板塊移動的方向, 我們也可以靠那種圖去辯稱板塊密度的關係, 例如圖中兩塊板塊是相撞的, 那麼必定有其中一塊密度是較低, 假若題目有提供板塊的資料當然是較好, 但題目沒有提供也不要緊, 因為我們都知道每逢向下俯衝的必定是密度較低的一塊

2007-04-24 10:40:13 補充:
此外, 一些著明的例子: 納斯卡板塊、可可斯板塊、胡安板塊、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印澳板塊、歐亞板塊等等, 都是我們的基本要知道的板塊名稱與板塊移動性質畫圖的用意是附加描述, 而且是用於描述一些過程, 如板塊移動過程、成土過程等等, 答題最重要的始終是文字描述方面

2007-04-24 10:42:09 補充:
上面打錯了, 應是每逢俯衝的必定是密度較高的一塊。
參考: 自己的地理知識~
2007-04-21 8:02 pm
【學說概略】

板塊構造學說始於六十年代,其概念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圈分裂成一系列可以移動的板塊,而每個板塊都在軟流圈上運動。由於地幔裡散播出不同的放射元素而熱力分布又不平均,容易產生不同對流。此等對流相信是驅使地球上板塊運動的機制。


【板塊的分布】

地球表面覆蓋著十多片大小不同的板塊,面積較大的有歐亞大陸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實,板塊是根據板塊邊界來劃分的,不受陸地和海洋的限制。除了上述六大板塊外,還有面積細小而活躍的板塊,如菲律賓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科克斯板塊、加勒比板塊納斯卡板塊等 。


【板塊邊界類型】

從地球地震分布資料得知,地球表面有些狹窄的帶狀區域是地震發生頻率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火山活動和地層變形的主要地點。科學家相信,這些帶狀區域就是板塊邊界的位置,故此這些帶狀區域亦是地球不穩定地區。按板塊交界運動情況板塊邊界可分為三大類型:

(1) 分向型/分離型板塊邊界 (又稱建設性板塊邊界 )


由於在上地幔,岩漿對流上升而引起張力的影響,板塊與板塊互相分離,在間隙處冒出/湧上熾熱的岩漿,填補留下來的空隙,凝固後形成新的地殼。此外,因板塊被分向拖動,造成海底不斷擴張,大洋中脊就是這樣形成的。

(2) 聚合型/聚型板塊邊界 (又稱破壞性板塊邊界 )


在上地幔,岩漿對流相聚而下降,拖動板塊互相碰撞。若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大洋板塊因密度較重而向下沉,俯衝沉入大陸板塊之下,形成海溝,稱為俯衝區。因俯衝作用使下沉的大洋板塊融熔於上地幔內,成為岩漿。因地殼變動,岩漿上升而到達地表,形成火山。結果,沿板塊邊緣,每每形成一連串的火山島,稱為火山島弧。若兩個相當的大陸板塊互相碰撞,引發強烈的擠壓力,沉積岩層因受擠壓而產生褶曲現象,繼而被抬升至露出海平面之上,形成褶曲山脈,如阿爾卑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系就是大陸板塊相撞形成的。

(3) 穩定性板塊邊界 (又稱保存性板塊邊界 )


因岩漿對流的水平移動速度並不一致,兩塊板塊只能隨著水平移動而互相擦過,週遭的地殼受到剪切力而相互撕裂,留下巨大裂隙,稱作轉換斷層或捩斷層。在此板塊邊界常常出現不同強度的地震活動,美國加里福尼亞洲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2007-04-21 8:02 pm
兩塊大陸板塊相撞時,會出現大陸飄移的情況,將大陸板塊的各個大洲遂漸分裂。
參考: 我
2007-04-21 7:48 pm
yahoo
add
大陸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10: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1000051KK014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