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熙寧變法之背景:
北宋神宗年間,冗兵、冗官及冗費問題困擾朝廷,王安石針對時弊,提出變法,其背景如下:
政治積弱:宋代推行中央集權中央集權政策出現流弊,令政府機關重床疊架,事權分散,行政效率低降,政治積弱。
經濟積貧:宋代集權政策令宋代冗官冗吏極多,虛耗國帑,而恩蔭、賞賜、祭祀等花又大,加上輸遼、夏之歲幣甚鉅,遂令國庫空虛,國家積貧。
軍事積弱:宋代由於推行重文輕武政策,以文人知軍事,士兵質素低下,戰鬥力弱;又無退役制度,令冗兵充斥,對外戰爭屢遭敗績。
熙寧變法之內容:
北宋內憂外患嚴重,有識之士為擺脫積弱積貧的困局,遂倡議變法。神宗時,王安石厲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現從經濟、軍事及教育三方面分述其改革措施:
經濟方面:
制置三司條例司:由宰相兼領,考核三司簿籍,統一財政,並訂出每年全國預算,節省開支。
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全國土地,按土質肥瘠訂立稅額,革除豪強瞞稅之弊及平均百姓負擔。
農田水利法:遣使巡視全國各地農田水利,墾闢荒地,增加生產;又招募業水利技術人才,於各路設立農田水利官。
青苗法:在禾苗青黃不接時,政府低息貸款給農民,以免農民受豪富剝削。
市易法:於京師設「市易務」,平價收購民間滯銷貨物;若民間有所需求,隨時平價出售,以穩定物價,防止商人從中居奇。
免役法:改差役為雇役,凡不願服役者,政府按其貧富征收免役錢,另聘無業者充役。
均輸法:地方上貢之物品,凡屬京師所需者,於價廉時可預購,而非京師所需者,可運銷各地,以抑制商賈,減輕百姓納貢之苦。
教育方面:
廢明經等科,獨存進士科, 進士科免試詩賦,改試經義、策論;增設武、律、醫等科。
分太學為外、內、上三舍,增加名額,依次考升。上舍成績優異者,免試授官。
令諸州郡廣設學校,員生由政府贍養。
軍事方面:
裁汰冗兵,廢更戍法,置將直接指揮軍隊。
保甲法:組織民兵,教以戰陣,加強防衛力量。
保馬法:分配馬匹予戶豢養,留待國家戰時征用。
置軍器監:使良工為匠,以求兵器製作精良,充實國家武備。
王安石變法原針對時艱,以達富國強兵為目的,但在朝臣反對、民怨四起的情況下終告失敗。
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原因:
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各項:
保守大臣以王安石新法違反祖宗法度而加以反對;而部分經濟措施又觸動富豪利益,故遭富豪反對。
王安石一切務以開源為功,跡近聚斂;又因急於求成,朝令夕改;復忽略現實環境,保甲法、免役法等利民措施反成害民之政,招致反對。
王安石剛愎自用,不納諫言,又忽視人事合作,令新政未能順利推行。
王安石任人唯私,黨同伐異,所起用者多借新政營私謀奸,使百姓怨聲載道,新政遂不能行。
總言之,基於上述總總原因,再加上王安石對外用兵失敗,天旱關係,民不聊生,朝中大臣紛紛攻擊新法,王安石終於引退,新政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