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歐洲及中國於古時的一統問題

2007-04-21 9:30 am
你好,

本人對於西史認識不深,如有問錯,請多加指正.
歐洲於古羅馬帝國分裂後就不能一統,而中國於周朝分封諸侯,到春秋戰國,最後到秦之一統,
兩者的成因為何,有何分別?

thx!!

回答 (2)

2007-04-21 5:29 pm
✔ 最佳答案
當中有一個好重要既關鍵:民族成份,歐洲多民族,缺乏統一誘因,中國則大民族主義,視文明的中原國家為同一民族,而且秦始皇矢志統一

第一.
實際統治範圍:古羅馬帝國最頂盛時,並非完全統一歐洲,還有日耳曼、英國、波羅的海未完全征服,所以歐洲不能南北結合(歷史上未曾統一過)。相反,夏商周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令秦朝有了歷史的支持。

第二.
沒有殖民:基於羅馬征服的地方太多,人口增長並不能覆蓋全國,令很多地方仍然不是意大利人,
民族大西遷:匈奴人由東方而來,令大量不同民族黎到歐洲,結果一民族一國家,令歐洲更多民族,
這些都令歐洲多民族化,冇了民族主義的支持,相反,中國以華夏民族為號召,有識之士都鼓吹統一。

第三.
邊界:英國孤立於歐洲外、俄國遠離歐洲中心、意大利受阿爾卑斯山所阻、波羅的海阻隔了北歐、土耳其大肆入侵東南歐,這只剩下法、德、西班牙了,這三國確實曾統一,但自從分裂後,受英國孤立政策、神聖羅馬帝國影響,始終未能統一...中國得海流阻隔而已。

第四.
宗教:自從新教出現,歐洲既宗教戰爭,令歐洲遍佈仇恨,又何以統一?相反,中國對宗教不太執著..

第五.
中國出現曠世之才--秦始皇,而歐洲拿破侖、希特勒都是把握不到歷史機遇,走錯了棋,結果都不能統一歐洲

2007-04-22 06:34:28 補充:
『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純粹因經濟而結合,只有民族,才是統一原因,但不一定因民族而統一』(正如南北韓、南斯拉夫)中國與歐洲的民族分佈:(並非真的睇血統,而係各民族認為自己屬於咩民族,正如希特拉視自己為雅利安人)其實漢族自從在中國定居後,只有正北方的民族移入,如鮮卑、蒙古、滿族,但基於漢族人口繁多,同埋「中國人是同化侵略者,而非被侵略者同化」,可見中國始終以漢族為主。即使在春秋戰國時,中國民族以華夏民族自居,我們不能屬以血統把古人分類,我們必須以當代人的想法作為依歸。正如孟子亦言「統一後,方有和平」,難道我們要否定當代人的認同感?

2007-04-22 06:35:07 補充:
而我不認同宗教比民族主義厲害,而且羅馬教皇從來沒有說要統一歐洲,當時的教廷只是想從贖罪券中獲利!歐洲根本不存在統一概念(中世紀)。我不是說秦始皇會比希特勒拿破崙強,而是把握不到歷史機遇,試問當兩強相立(英vs法 &德vs美),任何統一大業都會被對方視為洪水猛獸,所產生的阻力,恐怕不是那位強者可以抵受。(秦始皇可輕易擊倒衰敗的山東六國,拿破侖卻一直受困於頂盛的英國)我說秦始皇係其中一個主因,並非說中國只因他而統一,總有其他原因輔助促成,但他幫了很多...

2007-04-22 06:35:22 補充:
「中央可以調撥沒有受災的地區的資源去災區賑災,這樣,促使中國人走向統一。」我並不認同,你認為燕國可以幫秦國賑災,恐怕是秦國幫燕國地區建設吧。窮地區會想有人救助,富有地區願意嗎?中國歷次天災,不見中央能調撥資源?相反歷代統一皇朝都因天災而亡,恐怕不見得中國能分擔災情...況且,古中國人並不知道這些什麼氣候,斷不能以現代知識斷定統一原因。興修水利方面,燕處北方,與黃河有何關係??何順驚燕國破壞敵人的水利?黃仁宇先生說「春秋戰國時代敵對國家破壞敵人的水利」,亦不正確,因為這是極浩大、冒險的行為,結果不可預知,亦不是適用【每國】!

2007-04-22 06:35:37 補充:
《霸權興衰史》一書,我亦看過,我都讚同歐洲地理令其不能統一。但歐洲的民族害怕結合,亦是關鍵:《霸權興衰史》曾提到,法國vs哈布斯堡王朝;英國vs拿破侖,都是抗拒大勢力,要歐洲勢力平衡,這當中自然因為大家不同民族,不想被別人統治!而非說因為地散,而不統一。地散→難統一≠不能征服多民族 = 視各自為獨立個體 = 抗拒統一
2007-04-22 1:21 am
上面的朋友提的原因有其道理,但卻不是關鍵,例如說歐洲民族比中國複雜,只是用了今時今日中國與歐洲的民族分佈作比較,其實上古中國民族複雜性不亞於歐洲,基本上春秋戰國時每一個國家以現化眼光來看都是一民族。而且歐洲有蠻族入侵,中國也有五胡亂華,你說中國古代夏商周時代有統一概念,那麼中世紀整個歐洲都是信奉羅馬天主教,羅馬教廷比周天子更有統一的號召力。而我也不覺得秦始皇會比希特勒拿破崙強,而且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國也曾經過多次分裂,但仍歸統一,可見中國統一並非源於一兩個有能力的皇帝,而是有其他原因!
我從中國學者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作者),以及外國學者Paul Kennedy(霸權興衰史作者),都指出中國能維持統一,以及歐洲之不能統一,都基於兩地不同的地理因素。
黃仁宇先生在他有名著作《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談到秦始皇能統一中國,提出中國氣候地理對中國統一的影響。他指出中國是天災最嚴重的國家,黃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河流泛濫的情況嚴重,須集合整個中原的力量才可以治理好,但春秋戰國時代敵對國家經常以破壞敵人的水利作戰爭稀略之一,人民百姓苦不堪然。另外,中國是個受季候風影響的國家,中國主要降雨集中在夏季三個月,而降雨的數量及地區要靠大陸的乾燥冷空氣及海洋吹來的潮濕暖空氣相遇的情況,兩股氣團相遇的地點時間及彼此的質量每年都不一,故中國各地每年的降雨量不一,同時也容易出現特大的水災或旱災,若中國分為多個國家,那些國家可能全國被災害直接打擊,但一個統一的中國,全國分擔了受災地區的災情,中央可以調撥沒有受災的地區的資源去災區賑災,這樣,促使中國人走向統一。
相反,歐洲的地理是不鼓勵統一。Paul Kennedy在他的《霸權興衰史》中有如此描述:『歐洲政治上的多元化主要歸因於它的地理狀況。這裡既沒有騎兵可以馳騁統轄的大平原,也沒有像恆河、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及長江流域那樣廣闊而肥沃的地區,為勤勞而易於駕馭的農民提供糧食。歐洲地形支離破碎,崇山峻嶺和大片森林把各個分散的人口中心隔離在山谷中;歐洲四面八方的氣候差異甚大。這一切都造成了一些很重要的影響,首先,這使統一變為極為困難,連強權軍閥也難以做到。其次,這種多樣化的地形有利於政權分散後的成長與繼續存在,以至羅馬陷落後歐洲政治地圖始終是由地區王國、貴族領地、高地氏族及低地城邦構成。』
不過個人認為,中國能持久保持統一還要加上中國人統一採用源自象形文字的方塊字,而非歐洲人用的拼音字母。以至中國雖各省各城都有同的方言,也不會因為語音不同而文字不通,而歐洲因為用拼音字母,各地各族的歐洲人會因本身的發音不同而改變拼音字母,久而久之不同方言產生不同文字,令統一更困難。
參考: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Paul Keenedy:霸權興衰史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18: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1000051KK003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