搵一D明朝既歷史故事(20分)

2007-04-21 6:28 am
我想要明朝既歷史故事
型式類似 宋朝既(貍貓換太子) 都得
最緊要快
------------------------------------------------------------------------------------------
要個20分要快,,,,,,,,多,,,,,,齊,,,,,,,,,,不要垃圾唷-3-

回答 (5)

2007-04-30 8:54 pm
✔ 最佳答案
如果你要以明朝宦官作為中心的故事..其實也有不少(好宦官)。
明朝宦官為禍,有名者如王振、曹吉祥、汪直、劉謹、趙進朝、高寀、魏忠賢等宦官,都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不過明朝仍然有一些忠心不二的好宦官,如剛鐵、懷恩、鄭和等等。
剛鐵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起自民間的皇帝,對宦官深惡痛絕,唯有一人得其信任。
剛鐵當初曾隨太祖平定天下,被收做心腹,當時尚為健全的正常人。有一次,太祖出征伐敵,沒讓他隨之,而是把監護宮廷的重任交給了他。想到妃嬪、宮女為群的後宮,再想到明太祖是個疑心極重、動則殺戮的人。剛鐵恐怕太祖一旦聽信讒言,自己將死無莽身之地。思來想去,他一狠心,便自行閹割,並將閹割下去陽物包好,裝在一個新馬鞍,在太祖出征時將之奉獻給太祖。太祖接過新馬鞍備於馬上便出征去了。不久,太祖回來,果然有人誣告剛鐵穢亂後宮,太祖信讒,欲殺剛鐵。剛鐵不慌不忙地道:「陛下,請先取下你的馬鞍,打開一看,再殺我不遲。」太祖不知其故,命人取來馬鞍打開,露出閹割下來的陽物,事情不辯自白。自此,太祖對剛鐵更加信任。
剛鐵後話
後來,太祖將剛鐵派給明太祖第四子朱棣做侍衛,史稱有監視燕王之意。剛鐵隨朱棣南征北伐,立下赫赫戰績。論功行賞時,剛鐵因不願後世人論議他而不願領賞受封,最後戰死於塞北沙場。朱棣篡位為明為祖後,賜葬於京城西山紅爐山。後人想,鐵於爐之忌,不欲剛鐵於爐內永遠燒煉,就改紅爐山為黑山,此乃後話。
鄭和小故事及後記
傳說明成祖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間(西元1405至1433年),三寶太監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其中多達五次在馬六甲上岸。傳說1409年,當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即將抵達馬六甲前,龐大的海上艦隊不慎觸礁,船身破洞進水,幸好有一條魚塞住了破洞,讓這艘船免於沒頂,也讓鄭和得以保命,成為佳話。

鄭和在歷險後抵達馬六甲,便與當時的蘇丹拜米里蘇拉商量並獲得允許,在馬六甲設立中國官倉,作為日後中國船隊糧食物資運輸的補給站。這也是鄭和每一次過站必停的重要原因。

如果這些故事仍然不足或令你不滿意,請通知我,我將會自行刪除回答或提供更多明史故事。


2007-04-30 16:51:22 補充:
土木堡之變更顯示出明朝宦官的荒謬,如有需要請來信。

2007-05-06 00:47:41 補充:
極為感謝大話兄和其他聰明仔的鼎力支持!
參考: 剛鐵故事:人手打,鄞和故事:網上尋
2007-04-21 11:18 am
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於明朝。

《西遊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6%B8%B8%E8%AE%B0
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遊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曲,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出現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眾多,數量驚人。關於《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


《水滸傳》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B4%E6%BB%B8%E5%82%B3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覇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初名《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1],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羅貫中做了一定的整理工作。書中強盜多是被官府逼至落草為寇,當中有不少本來是官員,但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三國演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9B%BD%E6%BC%94%E4%B9%89
是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亦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作者一般被認為是明朝的羅貫中,但目前尚無定論,爭論很多。小說以劉關張三兄弟、諸葛亮、東漢、曹魏、蜀漢及孫吳六大路線為中心,講述由黃巾起義至魏、蜀、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為終結。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被譽為「中國謀略全書」。
2007-04-21 6:43 am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明朝在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以「大明」為國號[2],共經歷十七世,十六位皇帝。明朝的領土曾囊括今日內地十八省之範圍,並曾在今東北地區、新疆東部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初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明成祖朱棣在位時以順天府(北平,今北京)為京師,應天府改為留都。

明朝初年國力較盛,曾北進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至正統七年,宦官王振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國力發展開始停滯。正德、嘉靖朝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閹黨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多處爆發民變,後金軍隊也突破長城,五入關內。公元1644年,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但由明朝宗室在華南建立的若干個南明政權又延續了數十年,直到清朝康熙年間(1680年代)方被清軍徹底滅絕。

明朝的經濟和文化在中國歷史上都屬於較發達的階段。但是明朝的政治體制是中國古代史上最極端的集權專制體制,導致皇帝大權獨攬,特務政治橫行,後期更出現了嚴重的宦官亂政現象。從明朝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漸超過中國。同時,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闢了窗口與機會。

初年的強盛(1368-1436)
洪武時期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不合理的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朱元璋殺其的原因名為超越禮制,實為其當年是朱元璋謀殺小明王韓林兒的執行者(有一說法小明王死於意外,事實如何已不可考)。在此之後,朱亮祖、李文忠、徐達(《明史》記載徐達是病死,民間傳說為朱元璋賜死)先後死於非命。胡惟庸是當時中書省的左丞相,深得朱元璋寵信,故日益跋扈,不知自忌。朝中奏章大事須先經其手,若不利於其的奏章就予以隱匿。同時,胡惟庸大肆收取賄賂。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塗節等人。洪武廿三年,有人告發李善長交通胡惟庸情狀,韓國公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被殺。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加上空印、郭桓兩案,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特務監視和文字獄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鉗制言論自由,為之後明朝的黑暗政治埋下禍根。

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內政上,朱棣下令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全書分裝為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這是之後的四庫全書無法相提並論的。從永樂三年開始,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永樂三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佈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

但是永樂帝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

中期(1436-1573)
土木之變與英宗復辟
1435年,9歲的明英宗繼位,寵信宦官王振。自此開始明朝的宦官嚴重專權行為。王振原為教官,後淨身入宮,服侍英宗左右。英宗即位後,對其寵信有加。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王振更加專橫跋扈,更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打死,此即為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的消息來到京師後,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謙駁斥。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即位,是為代宗(景泰帝)。同時于謙積極備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瓦剌軍隊的進攻未果,大敗逃走。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於1450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之後,皇室內斗。景帝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今南池子)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後,朱見濟病死,景帝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帝無他子)。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又殺害于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


憲宗時期
英宗死後,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初年為于謙冤昭雪,恢復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是憲宗在位末年,好方術,終日沉溺於後宮與比他大19歲的宮女萬貴妃享樂,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張狂跋扈,透過西廠大肆冤殺普通民眾與官員。不久後由於民憤四起,西廠被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權。成化十八年,汪直才因言官彈劾而被貶。

滅亡
天啟六年,熹宗在西苑遊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後死去。接替熹宗的是信王朱由檢,是為思宗,年號崇禎。他即位後,銳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宮外。時機成熟後,思宗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前去過程中得知被思宗已派錦衣衛來逮捕他,便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同時將客氏押到浣衣局處死。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閹黨專權雖然結束,但其後朝中又黨爭不斷,崇禎帝對朝政又開始失望。並加強集權,控制百官,信用宦官。

思宗在位期間,首先要面臨女真的外患。本來在袁崇煥的經略之下,遼東的形勢已經有所改觀。但是,後金在遼東戰場失利的情況下,改採越過長城,直接偷襲北京的方法攻明。幸在袁崇煥的保衛下北京得以平安。但是到崇禎三年,思宗誤中後金反間計,誅殺袁崇煥,自壞長城,從此在與後金的作戰中只能被動挨打。1640年清軍攻打錦州,結果明軍大敗,洪承疇投降。遼東地區至此基本全數淪陷。

另一方面,由於旱蝗連年加上官府剝削,大量川陝地區流民、饑民爆發民變。這些農民採取游擊及分頭進攻之戰術,嚴重拖累明朝兵力。1636年,原先的農民軍領袖高迎祥戰死,李自成便接替高迎祥成為新闖王。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農民軍也得到了大批糧餉。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關,十一月佔領西安。此外,另一支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主要在南方發展,先是控制了湖廣地區,之後又改進攻四川,是為大西政權。但是,兩支農民軍沒有合作,而是競爭的關係。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佈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崇禎十七年三月,農民軍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七日已兵臨北京城下。十八日,農民軍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禎帝在北京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李自成攻克北京後,沒有及時對在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採取措施,結果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四月廿一日,李自成親率部隊攻吳三桂,失敗。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燒宮殿與九門城樓,向西撤退。農民軍僅在北京駐扎四十一日。之後,農民軍接連內訌,戰鬥力大損,與清軍交戰時也連連失敗。五月初二,清攝政王多爾袞進京。為安撫漢人籠絡民心,多爾袞下令禮葬崇禎,臣民服喪三日。八日,順治帝進北京。北京開始成為清朝的都城。


首都 初為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
君主
- 開國君主
- 滅亡君主 共 16 位
朱元璋
朱由檢[1]
成立 1368年
朱元璋即位
滅亡 1644年
大順軍隊攻佔北京
(由於字數關係,我刪去一些不重要的內容,如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到以下參考網址看)
2007-04-21 6:40 am
1.明太祖 朱元璋 (1328-1398)
明太祖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

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投郭子興部下,子興見元璋狀貌奇偉,異於常人,遂留置為親信兵,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興大喜,署為鎮撫,復將養女馬氏給與元璋為妻,後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代領其眾,時韓林兒出詔封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兒勢盛力強,可利用以成帝業,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九月,郭天敘、張天祐二人皆戰死,於是郭子興部將盡歸太祖。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張士誠遣將呂珍圍安豐,殺劉福通。韓林兒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劉基(伯溫)諫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圍甚急,我向奉他龍鳳年號,不忍袖手旁觀,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達、常遇春往援,擊走呂珍,迎林兒歸滁州。此時小明王已成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龍鳳年號,以借題發揮。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稱為吳王,建百司官屬,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稱云皇帝(小明王)聖旨,吳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劉基密稟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兒南來為名,行至瓜步覆林兒舟,沉於水,遂遭溺斃。

  韓林兒既死,朱元璋乃成為最高領袖。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朱元璋建國號曰:「大明」。

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勤奮治國三十一年,整肅吏治,嚴懲貪官,創立衛所,鞏固邊防,重視農業,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

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廢除丞相制,抑制賢能的輔佐,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權,導致明末宦官專權,民亂紛起。

 




2.永樂大鐘是作為明成祖的贖罪祭品而鑄造的。他自知罪孽深重,想憑仗佛力消業,所以在鐘壁內外鑄有佛經23萬字和所有的佛尊、菩薩和神僧的名號。


永樂大鐘,鑄於1420年,為明成祖朱棣親自設計。明成祖是通過「靖難之變」篡奪了明惠帝的皇位的。遊過北京十三陵的人,往往以為明朝只有13個皇帝。其實明代共有15個皇帝。明太祖的明孝陵在南京(明舊都)。明惠帝則下落不明。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專制暴君,往往首推秦始皇。其實明成祖更為殘忍。秦始皇「焚書坑儒」只坑了460位儒生,而且還有一條莫須有的罪名「尊孔、反中央集權(專制)」。明成祖則濫殺無辜達數萬,而且在「滅九族」之上更滅「十族」。

滅十族,來源於方孝孺冤案。方為明惠帝(又稱建文帝,年號建文)的文學博士。明成祖奪得皇位,即召方起草詔書,企圖使其篡位合法化。方忠於惠帝,拒不草詔,且哭且罵。明成祖見他不肯屈服,就恫嚇方孝儒「獨不畏九族乎?」方義無反顧,厲聲回答「便十族,奈我何?」明成祖仍不死心,還要他草詔。方則取筆大書「燕賊篡位」(朱棣曾被明太祖封為燕王)四個大字。明成祖惱羞成怒,將其九族親屬(即父族4、母族3、妻族2)全部抓來,拉到方面前一一斬殺。方始終不屈。明成祖又命武士挾其嘴唇兩頰到兩耳,剔其舌頭,方則含血噴明成祖。明成祖怒不可遏,下令將方磔殺,碎屍於市。九族誅完,又把方的朋友、門生併為一族來斬殺。僅此一獄,被害者達873人。

永樂大鐘是作為明成祖的贖罪祭品而鑄造的。他自知罪孽深重,想憑仗佛力消業,所以在鐘壁內外鑄有佛經23萬字和所有的佛尊、菩薩和神僧的名號。據云每誦念一個佛僧名號,就能超脫一劫;每擊撞一下鐘聲,就等於念了一遍所鑄的經文,如此以贖罪。




3.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濠州人,今皖北淮河之南,蚌埠市東南二十多公里的鳳陽府。先世句容人,以布衣起兵,拜劉伯溫為軍師,南征北討,十八年之久。終於滅群寇,成一統,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都金陵(南京)。這是三字經上面四句話的簡短解釋。下面還有八句,把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1368- 1644),跳過惠宗 ,由第三位明朝皇帝,明成祖(永樂大帝1368-1424)說起,一直說到崇禎帝明思宗(1628-1643)明朝的滅亡。

迄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權閹肆 寇如林 李闖出 神器焚

太祖在位31年,繼任明惠帝,年號建文共五年,便到了第三任的明成祖。他把國都由南京遷到北京(燕京)。明朝的十六世年號是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成化、弘法、正德、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到了崇禎的時候,宦官放蕩專權,盜寇紛紛四起。其中尤以陜西延安府人李自成,後來自稱『李闖』的,毀了明朝的江山,焚了社稷的器皿煙火。

李氏父母早亡,外母撫養,十二、三歲時外母亦亡,無以為生,因想學藝,終成鐵匠,打造刀槍。適逢地方擾亂,乃廣制武器,結交朋友,結黨成群,興兵造反,遍地擄掠。不數月,兵近百萬,於崇禎十六年(1643)圍困京師,翌年三月初旬,太監賣國,大開城門,迎李賊入城。李逼總兵(軍官)吳襄致書山海關,令子吳三桂來降。三桂回書曰:父既不得為忠臣,子亦焉得為孝子,雖死不降。李大怒,斬吳襄於山海關前。三桂為報父仇,赴滿州求援清兵,清兵四月末旬入山海關,與李戰,李望風而逃,兵馬四散。三桂統兵追趕,屯扎陜西漢中府。朝內新皇登位,號大清,改元順治,崇禎十七年即順治元年。

關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民間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其一說他當過和尚和乞丐,但從小就表現勇於擔當的氣概,贏得當年玩伴的佩服。話說他們一同給人放牛時,看著牛吃草,自己卻餓著肚子。朱元璋心生一計,宰了一隻小牛,大家拾乾柴烹後吃了。下一問題是如何向主人交代。孩子們互相推諉,獨有朱元璋拍著胸膛說,『別怕,一切由我承擔』。當天晚上,朱元璋向主人坦白承認,被打得遍體鱗傷,卻也獲得全體孩子的擁護,從此凡事都聽他的主張。玩伴中有幾個後來成為他的手下大將,明朝的開國功臣。這種義氣待他當上皇帝後就不見了,而是為保皇位,任意殺人,連昔日夥伴也不放過。

民間傳著的另兩則詩歌也反映了朱元璋的正反兩面。他當和尚時,有一天下著大雪。他躺在破廟裡詠了一首詩:「身臥清灰頭枕瓢,老天撒下殺人刀;我今倒有安身處,那些窮人怎得了。』另一首民謠是(鳳陽花鼓)的歌詞:『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但二十五史的《明史》(清張廷玉等撰)卻在〈太祖本紀〉(卷一至卷三)中稱道明太祖「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審時度勢,有理有節;揭榜安民,嚴肅軍紀;為民除亂,民喜過望;初即王位,先正紀綱」等。《明史、太祖本紀》最後一段有一綜述,更表達了清代作者對明太祖推崇倍至,其文曰:「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

嘗與諸臣論天下之略,曰:『朕遭時喪亂,起初鄉土,本圖自全。及渡江以來,觀群雄所為,徒為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為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之。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者,蓋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皆百戰之餘,未肯遽下,急之則併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奇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舉,然後西征。張、李望絕勢窮,不戰而克,然擴廓猶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假使那時未攻下燕都而驟然與他們鬥力,誰勝誰負就未可知了)。

帝之雄才大略,料敵致勝,率類此。故能戡定禍亂,以有天下 。語云〝天道緩起者勝。〞豈偶然哉?

以上一大段《明史》的引文並不難懂,由之可見明太祖朱元璋的確善於審時度勢,無論是作戰或是治民,都知所先後,本末有序。至於民間和史書對古人,特別是過去各朝君主,評價不同,也是無足多怪的。至今的歷史也是如此。朝代不同,時局變化,都會帶來判斷上的差異。有的細節不見了,有的重點減輕或加重了。最有趣的例子是聖經中達味一生的功過。在撒慕爾紀裡把他殺人奪妻的事毫無隱瞞地揭露出來(撒下十一~十二)。

但由巴比倫充軍歸國的作者,公元前四世紀前後的編年紀和厄斯德拉~乃赫米雅(厄上下)的撰寫人,特別編著了達味的歷史,記述了很多對他有榮譽的事蹟,而對他的缺點和罪過,甚至連他所受的災難卻隻字未提。尤其是對達味如何制定了恭敬天主的禮儀,整頓了肋未人的職務,和對籌建聖殿的功勳,卻大書特書(編二十 ~二十九)這又如何解釋了?今年(2004)才出版的一本大書(兩千兩百多頁)《The Jewish Study Bible》(oxford univernty press)《猶太聖經研讀》有一值得參考的答案。首先像一般希伯來文聖經一樣,厄上下~編年紀不排在前先知(歷史)書中,而排在舊約的第三類書,即(著作)中,意謂是人寫的關於前兩類(妥拉和先知書)的智慧和神學反省。這類神學反省常與寫作人的時代有關聯。放逐回國後的猶民已沒有達味時代的國家主權,只有信仰和禮儀上的自主。

此外,編年紀作者的重要原則之一是天主的眷顧和報應:行善有賞,行惡受罰。他不承認有人代受罰或領賞的可能。他寧願肯定天主的憐憫慈惠能使人有所期盼。因此他更是一個往前看,給人希望的樂觀作者,而不愛回顧過去,關閉在沒有出路的想法裡。總之,舊約晚期的這些作品,不能與前期豐富而又多啟發性的天主聖言相比。因此歷代猶太學者對這些晚期著作也沒有多少詮釋。聖經(特別是舊約)中的書也是有等級的,雖然都是天主的話。
2007-04-21 6:34 am
明朝 (1368-1644)
公元1368年,強大的蒙古帝國元終在一片的農民起義中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我可憐的中華民族從一個厄運又走進另一個黑暗的長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雖是一個由純中國人建立的王朝經二十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但朱元璋把明王朝建成一個極度中央集權的政權,對他的朋友,舊手下和大臣等進行大屠殺,這種自私和愚昧的性格傳給了他的子孫,他的子孫們以此心態治理中國,雖有效的保持王了王朝的穩定,但榷把中國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中。這種心態還表現在對智識方面,明王朝對科舉的範圍只局限在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寫文章只用八股文,此時的歐洲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而中國人的榷只生活在一片的壓迫中。

中國人的苦難,很少來自外敵,但來自本國的暴君暴官,中國人如果不建立一個有效的民主政權,暴君暴官就永遠沒完沒了,而中國人的日子就永遠要等待英明的君主的到來。

明政府對海上的擴張由鄭和所帶領,航行距離之長,在當時的世界無人能出其右,鄭和所帶領的船隊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好像泛舟于中國的內湖。帶給諸國很大的衝擊。但由於中國是一農業帝國,對從事海外事業可能獲利這一點,并不感興趣,逐將海洋留給了阿拉伯人和歐洲人。

明末,宦官專政,明政府為填補應付對付女真族後金的外侵,和鎮壓闖王李自成的流寇,不斷加稅,"遼餉"(東北女真),"剿餉","練餉"給百姓加深負擔,政治腐朽,為官貪污成風,是明末的一大痼疾。終于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明帝系

(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1368-1398)

(2) 明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3) 明成祖 朱棣 (永樂 1403-1424)

(4) 明仁宗 朱高熾 (洪熙 1425)

(5) 明宣宗 朱瞻基 (宣德 1426-1435)

(6) 明英宗 朱祁鎮 (正統 1436-1449; 天順 1457-1464)

(7) 明景帝 朱祁鈺 (景泰 1450-1456)

(8) 明憲宗 朱見深 (成化 1465-1487)

(9) 明孝宗 朱祐樘 (弘治 1488-1505)

(10)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 1506-1521)

(11) 明世宗 朱厚熜 (嘉靖 1522-1566)

(12) 明穆宗 朱栽垢 (隆慶 1567-1572)

(13) 明神宗 朱翊鈞 (萬歷 1573-1620)

(14) 明光宗 朱常洛 (泰昌 1620)

(15) 明熹宗 朱由校 (天啟 1621-1627)

(16) 明思宗 朱由檢 (崇禎 1628-1644)


  功臣,名將,名人
羅貫中,鄭和,袁崇煥,張居正,海瑞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20: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0000051KK045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