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起台灣有何改變?

2007-04-20 8:09 am
請詳細回答..台灣歷史

回答 (1)

2007-04-20 9:17 am
✔ 最佳答案
臺灣(亦寫作台灣),位於亞洲東部地區,西太平洋上。名稱由來很多,其中有兩種較多人採信的說法,一種是從原本的名稱「台員」轉變過來的;另一種是來自今臺灣島南部平地原住民─平埔族對居住地的稱呼。

1949年後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用於指稱撤退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1990年代後在非官方場合被普遍用於指稱現由中華民國政府行使主權的區域,包括台灣本島和附屬小島,以及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台灣海峽西側緊鄰中國大陸的馬祖、金門(其中包括烏坵)、台灣海峽西南南中國海上的東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的最大島嶼太平島。

上述中華民國目前的統治區域面積約99%的台灣本島面積,位於東經約120度至122度、北緯約22度至25度之間,並有北回歸線橫貫中南部。台灣島的附屬島嶼,有位於東側外海的龜山島、綠島、蘭嶼,北部外海的彭佳嶼、基隆嶼,西南沿海的小琉球,部分人士也把東北外海日本現佔有的釣魚台列嶼(尖閣諸島)也包括在內。台灣的另一個名稱「福爾摩沙島」,是從葡萄牙語「Ilha Formosa」(「美麗之島」)音譯而來,在1950年代前是台灣主要的英語名稱。

目錄
[隱藏]
1 地理
2 歷史
2.1 史前時期
2.2 荷西殖民時期
2.3 鄭氏治理時期
2.4 清治時期
2.5 台灣民主國及日本統治時期
2.6 中華民國
3 人口
4 教育
5 文化
5.1 台灣意象
6 體育
6.1 棒球
7 參見
8 外部連結


//

[編輯]

地理
主條目:台灣地理

台灣本島面積35,915平方公里。西鄰台灣海峽,對岸即中國大陸,與福建省平均距離約200公里。北部是東中國海,東部為太平洋,西南則是南中國海與巴士海峽。在西太平洋由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琉球、菲律賓等眾多島嶼所形成的島弧花綵列島中,台灣位於中樞位置。目前臺灣使用東經120度的UTC+8區時(中原標準時間或稱國家標準時間)。

台灣位於太平洋西岸邊緣,受到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之推擠而隆起,因此台灣山勢高峻,山脈成東北偏北向,多火山,地震頻仍,川短流急,平原較少,多分佈在山脈西側。

台灣的重要山脈有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阿里山山脈、海岸山脈,合稱臺灣山脈。最高峰為玉山山脈主峰玉山,海拔達3,952公尺,不僅是台灣、東亞第一高峰,也使台灣島成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平原與盆地雖狹小分散,卻是人口稠密的地區,重要盆地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泰源盆地等。嘉南平原是台灣最大的平原,其他有彰化平原、屏東平原、蘭陽平原、花東縱谷平原等。台灣重要的河川有淡水河、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曾文溪、高屏溪、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等等。

由於北回歸線橫跨台灣,地形又多變化,形成南北氣候的差異。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冬季盛行來自蒙古高壓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山脈高峻能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台灣夏季高溫多雨,最冷月均溫在14攝氏度以上,雨量2500公厘以上。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則是夏季降雨。熱帶氣旋(颱風)經常在夏秋季節侵襲台灣,造成災害,但也是台灣重要的淡水來源,颱風較少年份的冬季容易有旱象。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臺灣位於第一島鏈(東亞島弧)之中。

[編輯]

歷史
主條目:台灣歷史

亦可參見:中國歷史、日本歷史、荷蘭東印度公司歷史、中華民國歷史

[編輯]

史前時期


16世紀的台灣古地圖
主條目:台灣史前時期

最早定居在台灣的原住民,其文化與海洋息息相關。據中華民國行政院的資料,以及語言學和人類學的一些研究,台灣原住民與太平洋區域住民(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玻里尼西亞等地)的語言同屬於南島語系(也稱「印度尼西亞語系」),而中國華南地區並不屬於南島語系。由人類學及古文化的角度,台灣原住民的缺齒、紋身、口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徵,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的特質。

《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吳國曾指派軍隊登陸夷洲,《隋書》則有隋煬帝派兵攻打流求國的記載。但目前還欠缺考古學的證據可確認夷洲與琉求國的真實位置,學者間也沒有一致的意見,只能當做研究古代台灣的一種參考而已。若想進一步予以論斷,必得重新覓取明確的資料才有可能(參:夷洲、流求國)



《澎湖島及福爾摩沙海島圖》,約翰·芬伯翁繪,約1640年,73 x 103 cm,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藏
[編輯]

荷西殖民時期
主條目: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沿海一帶的居民開始零星遷往台灣謀生。台灣在1624年至1662年間被荷蘭人殖民,北部也曾經為西班牙占領。在這段期間,鄭芝龍也大規模組織福建人渡海拓殖台灣。

[編輯]

鄭氏治理時期
主條目:鄭氏王朝

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苦戰,迫使荷蘭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黃曆十二月十三(西曆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自此台灣歸為鄭氏政權治理。後來於清朝康熙年間,清軍擊敗鄭氏後代,將台灣劃入清朝版圖,歸福建省管轄,結束鄭氏三代前後22年的統治。

[編輯]

清治時期
主條目:台灣清治時期

初期清朝政府對於台灣的統治採消極政策,未經許可禁止移民,但仍有不少中國沿海省份人民冒險偷渡來台,在台灣西半部各地落腳定居,後來慢慢開始有向台灣東部開墾的行列,但為數不多。19世紀中葉以後,隨列強逐步由海路進逼中國,台灣在1860年開放部份港口開放對外通商。1874年日本藉台灣南部原住民殺害琉球漁民事件,出兵恆春半島,即「牡丹社事件」。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國軍隊出兵澎湖群島及台灣北部。這都讓清朝逐漸重視台灣在海防上的重要性。1885年,清朝設立台灣省,由劉銘傳出任首任巡撫,在台灣勵精圖治,使台灣在短時間內成為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

[編輯]

台灣民主國及日本統治時期


1896年第XII期蘇格蘭地理雜誌(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所刊載的台灣地圖
主條目:台灣日治時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後,於第二年派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的著名旅館「春帆樓」與日本派來的伊藤博文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澎湖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接收初期,台灣官紳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讓日本,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抵抗日本軍隊的接收,後唐景崧兵敗逃至廈門,6月26日劉永福繼任台灣民主國總統。將台灣民主國中部以北防務委由台灣知府黎景嵩指揮,派遣統領楊戴雲、提督李惟義、督辦吳澎年扼守苗栗尖筆山與彰化八卦山。之後三個月,民主國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並共造成台灣方面14000名兵勇戰死,史稱乙未戰爭,同時也是台灣史上最大一次戰爭。初期日本治台任用軍人為台灣總督,以敉平當時各地的動亂組織,後到日本大正年間,政局轉穩,日本政府開始大量建造各項基礎建設,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並大量開採台灣自然資源,如金銅礦、森林、樟腦、蔗糖、稻米、食鹽等,用來作為日本重工業的發展。同時,日本重新劃定台灣行政區域,對重要的區域都市開始進行「市區改正」工作,擬定都市計劃,改變過去台灣常見的清末閩南地區的鄉鎮風光,使得街道風貌漸為西洋化,並規劃道路橋梁、公園綠地、自來水與下水道、電力工程、衞生機構、公家廳舍等。

另一方面,受制於殖民政策,日本對台灣人進行殖民教育,對台灣本地人與在台日本人分別設計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並限制台灣人僅能接受醫學、農牧等技術性質的高等教育,影響台灣人的民智發展。而台灣人民對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為激烈的武力衝突(以中、南部地方勢力居多),最後都以被鎮壓瓦解或被誘導歸順收場。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的影響,台灣的知識份子也展開一連串要求自治與制度改革的運動,結合偶發的勞工運動,並向民間廣為宣傳,但到了後期,因為左、右兩派的分裂,及殖民政府加強壓制力道而逐漸消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為加強對台灣人民的控制,加速實行了「文化洗腦」。推行皇民化運動,「鼓勵」台灣人說日語,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宗教信仰,全盤接受日化生活。另外也以各種方式召集台灣人從軍或負擔軍隊勞役,投入中國及東南亞戰場。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18: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20000051KK000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