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藿香正氣散
組 成
藿香、紫蘇、桔梗、白芷、厚朴、大腹皮、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甘草、生薑、大棗。
說 明
本方和劑局方。能解表和中,理氣化濕,治療夏秋季感冒和急慢性胃腸炎為主。對於宿食與停水,頭痛、微熱、心下鬱積、嘔吐、下利、心腹疼痛、無汗、脈象和腹部都有力者,均可適用。如果無此症狀,夏天常用亦可調整腸胃。
適 應 症
夏日感冒、急性胃炎、夏季下利、中暑、嘔吐、婦人產前產後神經性腹痛、小兒食滯之咳嗽、眼疾、齒痛、咽痛。
運用參考
水土不服嘔吐感冒加葛根湯。口渴下利、小便不利加五苓散。食物中毒加黃連解毒湯。中暑加清暑益氣湯。裡急後重加枳殼。頭眩加小柴胡湯。
辨別比較
本方用治夏天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引起之嘔吐、下利、頭痛、發熱等症為主。清暑益氣湯用治易疲勞、無力,有熱感,小便黃赤,口渴等症為主。
使用注意
口渴、舌苔黃燥者,不宜使用。
備 註
2.平胃散
組成:陳皮、厚朴、炙甘草、蒼朮
主治:1.治脾有停濕,痰飲痞膈,宿食不消,滿悶嘔瀉。
2.及山嵐瘴霧,不服水土。
加減:(1)傷食加神麴、麥芽,或枳實。
(2)溼勝加五苓。
(3)脾倦不思食加參、耆。
(4)傷寒頭痛加蔥豉,取微汁。
(5)痞悶加枳殼、木香。
(6)大便祕加大黃、芒硝。
(7)痰多加半夏。
(8)小便赤澀加苓、瀉。
歸經:足太陰、陽明藥。
方義:(1)陳皮─辛溫,利氣而行痰。
(2)厚朴─苦溫,除溼而散滿。
(3)甘草─中州主藥,能補能和,蜜炙為使。
(4)蒼朮─辛烈,燥濕而強脾。
(5)泄中有補,務令溼土底于和平也。
變化方:(1)本方加藿香、半夏,名「藿香平胃散」,又名「不換金正氣散」,治胃寒
腹痛嘔吐,及瘴疫溼瘧。 再加人參、茯苓、草果、生薑、烏梅,名「人參養
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夾食停痰,嵐瘴瘟疫,或飲食傷脾,發為痎
瘧。
(2)本方合二陳,加藿香,名「除溼湯」,治傷溼腹痛,身重,足,大便溏
瀉。
(3)本方加本、枳殼、桔梗,名「和解散」,治四時傷寒頭痛,煩燥自汗,
咳嗽吐利。
(4)本方一兩,加桑白皮一兩,名「對金飲子」,治脾胃受溼,腹脹身重,飲
食不進,肢痠膚腫。
(5)本方除蒼朮,加木香、草蔻、乾薑、茯苓,名「厚朴溫中湯」,治脾胃虛
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
(6)本方加麥芽、炒麴,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消,吞酸噯臭。
煎服法:加薑、棗煎。
3.香砂六君子湯
【出典】 萬病回春
【組成】 人參、茯苓、半夏、白朮 、甘草、陳皮、木香、砂仁、生薑、大棗
【功能】 健脾和胃,理氣開鬱。
【主治】
治腸胃虛弱、溼阻氣滯、胸悶脘痞、食難運化、嘔吐腹疼、腸鳴泄瀉,或泄痢之後脾胃不調。
【臨床應用】
1 .適用於胃寒症、胃腸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噁 心嘔吐、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腸機能紊亂、腹脹、慢性泄瀉、妊振惡阻,本方能補氣健脾、袪溼化痰,止腹痛、止瀉、消脹化食。
2 .對於脾虛久瀉、完穀不化,或痰溼壅滯、腸胃疾病等均宜。
【現代藥理】
1 .抗潰瘍作用:增高幽門、賁門黏膜內 C-AMP 的含量而抑制胃酸分泌。
2 .鎮咳、去痰作用:促進咽喉及支氣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並有中樞神經鎮咳作用。
3 .強壯作用:提高機體適應性,促進病理過程恢復正常的作用。
4 .解痙作用:解除平滑肌的痙攣。
【加減】
五官科
慢性口腔潰瘍:加〈防風、當歸、梔子、大棗〉。
(1) 口苦咽乾:加〈玄參、丹皮〉。
(2) 便溏喜熱飲者:改〈炒白朮 〉。
(3) 心經熱盛、舌尖紅赤:加〈黃連、淡竹葉、生地〉。
【用法】
飯後溫服或飯前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