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個故事係點嫁?

2007-04-20 7:14 am
我要個故事內容,唔該快D,趕住聽曰交功課.......唔該

回答 (2)

2007-04-20 11:28 pm
✔ 最佳答案
《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少年時就與鮑叔牙交好,鮑叔非常瞭解他的賢能。管仲家境貧困,還常常欺負鮑叔,鮑叔始終善待他,不曾有怨言。

後來,管仲侍奉齊國的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小白。

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孫無知篡位。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當時公子糾在魯國,公子小白在莒國,在臣們決定迎接公子糾回國當國君。

魯國派人送公子糾回國,莒國派人送公子小白回國。管仲怕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後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即齊桓公。

魯莊公聽說公子小白當了國君,十分生氣,就派兵攻打齊國,結果大敗而還。在齊國的壓力之下,魯國殺了公子糾,把管仲送回齊國。

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讓他做宰相。但是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還囚在牢中的管仲。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來做宰相。後來管仲在齊國執政,使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都是因為管仲的謀略。

管仲後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道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為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我曾經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肖,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因小節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說不行,認為鮑叔牙善惡分明,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把政權交給他,既害了你齊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鮑叔牙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因為管仲不推薦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滿,反而高興,只有管仲最瞭解他。

司馬遷有讚: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其中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知道管仲之賢的不多,而都知道鮑叔能識別人才。



【兩袖清風】源於明代都穆的《都公譚纂》。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御史。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為河南、山西巡撫。儘管身居高官,他過的生活非常儉樸,吃住都十分簡單。
明宣宗去世以後,九歲的太子繼位,史稱明英宗。因皇帝年幼,宦官王振專權。他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為「翁父」。于謙看不慣他專擅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于謙非常忌恨。

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于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于謙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
回到家裡,于謙就寫了一首題為《入京》七絕詩。他在詩中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2007-04-20 7:25 am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友。兩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資而多分利,鮑叔牙知道管仲是為了奉養老母,而不是貪心;鮑叔牙聽取管仲謀策,遭到失敗,鮑叔牙認為是時機不對,而不是管仲無能;管仲臨陣逃脫,鮑叔牙認為管仲是掛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罷官,鮑叔牙認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無才。齊桓公即位後,鮑叔牙又向桓公力薦管仲為相,而甘願位在管仲之下。鮑叔牙死後,管仲在鮑叔牙墓前悲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後人即以「管鮑之交」表示不以物移、堅貞真摯的情誼。
參考: 雅虎知識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20: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9000051KK052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