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為何當年狠心捨棄愛妻及兒子...15分

2007-04-20 6:37 am
以下內容絕非冒犯佛教, 只是個人的疑問, 望佛弟子見諒!
我不明白當年釋迦牟尼過著奢華的宮殿生活, 去尋求佛法, 我明白他很偉大, 然而我卻無法理解為何安排一位有妻兒的人作為成就者, 而不去選擇一位單身漢呢?
我個人想法是, 他捨棄妻兒獨自去成就佛法, 無錯..他成功了.但是釋迦牟尼為何能這麼狠心去拋下妻兒呢? 這算是拋妻棄子嗎?

請有緣人為我解法一直存在心裡的疑問.

回答 (8)

2007-04-20 6:59 pm
✔ 最佳答案
這樣的問題是很正常的,沒有任何冒犯佛教之處。
太子當年過著奢華的宮殿生活,不是去尋求佛法,當時未有佛法,佛法是自太子證悟佛果後,成為佛陀,佛陀的說法才稱佛法。太子是追尋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有什麼方法可以滅苦?
中部羅摩經說:我被生老病死、憂傷、苦惱所束縛,但為什麼還要追求具有同等性質的事物?
佛教沒有神創說,故沒有誰的安排,太子成佛是多生多世的心識行為作用力遇各種條件而發生的事,佛教用語是業力遇緣而現起,沒有誰來安排。不似耶教的聖經,說有個神安排耶穌到人間做一埸戲來證明聖經的話語是真。太子成佛的事不只佛經記錄,印度的各宗教史及書及各國的歷史中都有記錄,是事實的就不須什麼安排。

但是釋迦牟尼為何能這麼狠心去拋下妻兒呢? 這算是拋妻棄子嗎?
你這一句是語意不合的句法,佛教對理性及邏輯有很高的要求。不是釋迦牟尼為何能這麼狠心去拋下妻兒,你應說太子悉達多何能這麼狠心去拋下妻兒呢?
1. 太子當時凡夫一名,如同你我他般無腦的,愛追求自己愛的生活,在決定離開前,他是有掙扎的,但經過深思熟慮後,作最後離開的決定時,這個時候,兒子剛出世。一聽這消息,不似欲愛心強的我們,這位將成佛的太子卻大叫:束縛產生了,枷鎖產生了。因此他的兒子就叫羅候羅,意思就是束縛及枷鎖。
2. 出家求法在印度是受到尊重的,婆羅門教規定一個男子到老了就要去過出家的生活,而年青而想過沙門的生活的,也是受到鼓勵的。這有點像現在的泰國,男性一生要出一次家。
3. 太子離家出家不算拋妻棄子,因為太子成佛後也回皇宮見妻兒,妻子比前是更尊敬佛陀。而因佛陀證果,使皇室很多人,包括妻子耶舒陀羅、淨飯王,兒子羅候羅等人都出家證果,羅候羅以七歲的年紀成為第一位沙彌,這一干人都證果斷輪迴。一個小朋友都有大智慧,敢出家敢學佛敢修行,而我們還在這裡問來答去的。不過在家佛教徒也敢學佛敢修行,也是有點智慧的。

佛教是教眾生,尤其教人類成就大慈愛大悲心的宗教,不是自私自利自求自己上天堂享樂,不理眾生苦的宗教。
佛教也只有慈心悲心智慧的人才會成為佛教徒,因為向佛陀學習向無量大的慈心,無量大的悲心及無量的智慧,以成就無上的佛果,以拔除眾生苦,給與眾生樂,渡眾生斷輪迴。
因此那些欠缺慈心悲心智慧又沒因緣了解佛教的人就好難明佛理了。
2007-04-22 1:49 am
不如,我簡單一點地向你說吧,
佛學認爲愛一個人其實是一種很自私的事,因爲這樣只是想滿足自己的欲望,或渴望得到被愛等。這種自私的愛稱爲小乘,一切只爲了自己着想。
釋迦牟尼覺悟了大乘佛學,他愛的是一切衆生,不只是他的妻兒。當他覺悟了,他認爲一切平等,不會起分別心,執著心,心中無我。妻兒和其他衆生都是一樣的,他要去普度眾生(包括他的妻兒)脫離我們人間的一切痛苦,(愛人之間的離別已經是一種痛苦了)。這就叫大乘的佛法。
如果他的妻兒對他太過留戀,這是因爲他的妻兒還沒有覺悟。
所以他不是拋妻棄子,而是他想救度一切眾生,這是一個大的事業。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和尚,他們也是以普度一切衆生為最終目的。他們念佛是為衆生而念的。
並沒有人安排釋迦牟尼去成爲成就者,佛法在釋迦牟尼出世以前已經存在的了。
釋迦牟尼的成佛,佛的意思是‘覺悟’,完全是他自己的覺悟。他之所以能覺悟,是因爲他的業力,因爲他已經修佛修了很多世才最後得到正果的。

不知道我的解釋清不清楚,但是我建議你可以看一些書研究一下佛學的。你問這個問題,看來你對佛學有一定的興趣。

2007-04-24 15:12:20 補充:
因此那些欠缺慈心悲心智慧又沒因緣了解佛教的人就好難明佛理了。
我不贊同你這樣説話的,我也是佛教徒,人人在學佛的人心中都是佛,哪有分別誰有慈心悲心?
太子當時凡夫一名-----錯!釋迦牟尼出世的時候說過,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將會成佛和創立佛教。
2007-04-21 8:08 pm
以老子解釋有得必有失,
以佛學解釋有因必有果,
要成事一定要付出,
只要作出妥善安排,
又何妨,
我不入虎穴,虎子何得,
釋迦牟尼所作所為正是。
2007-04-20 8:13 pm
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佛佗太子身份時,他父王怕他出家,替他立下三位妻,及五百宮女,但他無同他們行房,每晚坐禪.

而他的兒子,是佛陀出家後先幾年(忘記)先至出世,羅侯羅發願世世做人;佛佗兒子,他不是交合而有.

苦因集有,慕滅修道.你活在苦,得短暫樂,何知大樂,生生死死,樂在邊到? 佛教眾生出生死輪迴.妻兒名利,帶比我地苦.

此是我的愚見,唸佛得大智慧,願你得佛法大智慧,解世間一切煩惱
2007-04-20 4:49 pm
個人認為討論這個問題不能站在中國人角度!
必須以當時印度的社會情況, 價值觀去看!
2007-04-20 9:59 pm
入眾生大夢中, 演戲示現成佛及渡眾生: -

釋迦牟尼佛或 耶輸陀 羅 夫人或 羅睺羅子等皆
已修行佛道多生多世,往昔世已發大菩提心o
往昔世, 釋迦牟尼佛是修行者
往昔世, 耶輸陀羅是修行者
往昔世, 羅睺羅是修行者

今世「一佛出生,千佛扶持」,於娑婆世界大轉法輪。
例如:
釋迦世尊成佛後,維摩居士是「金粟如來」也來娑婆「倒駕慈航」的化身, 助佛弘化。
釋迦世尊示現成佛, 而觀世音菩薩, 又反為其弟子而親近之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
爾時世尊(釋迦佛)。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輸陀羅(悉達多太子[釋佛]妻)
在。汝頗憶念往古世時誓願事不。
釋迦如來。當爾之時。為菩薩道。以五百銀錢。從汝買得五莖蓮
華。上定光佛。時汝求我。世世所生。共為夫妻。我不欲受。即語汝言我
為菩薩。累劫行願。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爾者。聽為我妻。汝立誓
言。世世所生。國城妻子及與我身。隨君施與。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
惜羅睺。不令出家學聖道耶。耶輸陀羅。聞是語已。霍然還識宿業因緣往
事明了如昨所見。愛子之情自然消歇。遣喚目連。懺悔辭謝。捉羅睺手。
付囑目連。與子離別。涕淚交流。爾時羅睺。見母愁苦。長跪合掌。辭謝
母言。願母莫愁。羅睺今往定省世尊。尋爾當還。與母相見。

白話解:
羅睺羅(釋佛之子)十五歲時,佛派目睷連(佛之十大弟子之一)到王宮請耶輸(悉達多太子[釋佛]妻)予羅睺羅出家。耶輸立即牽著兒子跑入內宮,目連以神通力,在內宮從地湧出。耶輸又牽著兒子跑上高樓頂,目連則如大鳥般從空而下,耶輸大哭:「何其苦也!」
這時空中有聲音言:「你曾於燃燈佛世賣花之時,願為他妻,好醜不離,所有盡捨,唯留父母。今何以惜子?」
原來在過往世,釋迦佛名為摩納童子。有一天,燃燈佛入城,摩納欲買花供佛,怎料全城的花都給人買了去,獨有當時是宮女的耶輸有七朵蓮花。摩納請求宮女把蓮花賣予他,宮女言:「我此花每朵值一百金錢,但只賣五朵給你,餘下的兩朵,你代我拿去供佛。」摩納答應了她。
宮女跟著還要求他發願兩人世世為夫妻。摩納說:「要我發願也可以,但你一定要答應,若我世世出家之時,你必定能捨。」宮女答應道:「願生生世世,不論好醜,皆為夫婦。一切盡捨,唯除父母。」今世的耶輸陀羅便是往昔的宮女,摩納童子則是釋迦佛的前身。
耶輸陀羅明白了宿因後,讓羅睺羅出家。不久,她自己亦出家。
2007-04-20 6:49 pm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22000466&others=1

2007-04-21 16:24:07 補充:
為何要執著留在身邊的,才算是自己擁有的呢? ...恩.
參考: 希望能有幫助
2007-04-20 7:13 am
世間事情的真相是「無常」,任何事物放在「無常」的鏡子前,都會失去其價值。釋迦牟尼佛並非不選擇一獨身漢來示現成道,而是要為世人表現「無常」的事實!如果不捨妻兒,證明還未對「無常」有深切的理解。就是先有了,後再因睹「無常」真相而離開,才能顯出「無常」的價值。

如果說佛陀拋棄妻兒不顧,這個並不成立。至少他們是王妃及王子,生活不成問題。如果說拋棄妻兒狠心,這個也不成立。因為佛陀並沒有不見妻兒,只是沒有維持彼此從前的關係。後來,佛陀兒子羅睺羅也隨佛陀出家,也很快證得阿羅漢果;佛陀妻子也成為比丘尼。佛陀並沒有置他們不顧。如果說一定要維持世間關係,那就顯不出「無常」的意義了。

佛陀於《優波塞戒經》中,也有說世間的關係如何才恰當。沒有因出了家,便置世間人情於不顧。又如淨飯王死後,佛陀也有去抬棺木,也現出傷心的樣子。釋迦族遇上滅族之難時,佛陀也曾坐在敵軍前,勸敵方離去。經過三次,佛陀知不能挽回才止。又怎能說佛陀沒有感情呢?


收錄日期: 2021-04-12 16:28: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9000051KK049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