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人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系點架~

2007-04-20 4:56 am
如題~thx~

回答 (2)

2007-04-23 11:15 pm
✔ 最佳答案
大戰結束

德國變天

1918年8月 - 9月,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元帥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隻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譁變,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佈退位,幷逃至荷蘭。11月11日,德軍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巴黎和會

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ew Wilson)、英國首相勞萊·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崇,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 - 《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幷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其他和約

戰勝國與其他戰敗國亦分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和約,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份簽署《聖日爾曼條約》,奧匈被劃分為多個民族國家;與保加利亞簽署《訥依條約》,保加利亞失去愛琴海出海口,幷須賠款4億4500萬美元;與匈牙利簽署《特裏亞農條約》,匈牙利領土大幅減少;與鄂圖曼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 ,徹底瓜分鄂圖曼土耳其的領土。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堡、其附近小部份領土及安那托利亞的部份。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他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係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係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影響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幹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歐洲削弱美日興起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而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這場大戰也削弱了法、意、德;美國成爲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幷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範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

共產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此共產主義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散佈,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政黨或政權,直至冷戰結束,這情況才有所改變。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爲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准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幷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幷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衆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日爾曼民族爲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爲激烈,這爲德國成爲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爲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綫。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衆、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幷成爲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他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即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國際聯盟
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準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2007-04-21 4:46 am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奧匈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羅斯、塞爾維亞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戰爭期間,很多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加入了協約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幷且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估計損失了1700億美元。

戰爭的導火綫是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戰綫主要分爲東綫(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綫(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綫1(又稱巴爾幹戰綫)(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其中又以西綫最慘烈。
================================================================如果想知多D一戰既資料,可以到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90%E6%88%B0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30: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9000051KK041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