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學既專題人物功課─屈原

2007-04-20 4:34 am
關於屈原生平的簡述和選其一部作品(包括語譯)並加以分析作品特色、格律結構等資料

=口=其實我都唔知仲可以做d咩?高手快來教路下...
十萬火急.......thz

回答 (2)

2007-04-20 4:37 am
✔ 最佳答案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因當年為屈原逝世2230周年,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編輯] 生平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在屈原的名作中常常將君王比喻成美人,自己則為香草,有人就因此懷疑屈原與當時的楚懷王有不可告人的關係,是現今所說的同性戀,其實此種說法並無實質根據。古人常會以這種相對的手法作比喻君臣。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其他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有人根據《哀郢》中「至今九年而不復(郢)」,認為屈原是在郢被攻下9年後(公元前269年)才逝世的。也有學者認為他根本就沒見到郢被攻下,早在前283年就逝世了。還有學者認為他是高壽而終,並非自投汨羅江。關於屈原的絕筆作,《涉江》、《哀郢》、《懷沙》、《惜往日》的先後順序的分歧也相當大。
屈原作為詩人,是楚辭的代表作家。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著名詩篇。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1%88%E5%8E%9F&variant=zh-hk#.E7.94.9F.E5.B9.B3

離騷是楚國詩人屈原的著名楚辭作品,其寫作年份迄無定論。全詩共372句,2400余字,前半部敍述作者的身世、修養和抱負,追憶輔佐楚王時種種遭遇,籍此表明不同流合污,中段總結歷上各國興衰旳經驗,認為政治應舉賢授能,最後訴說自己壯志未酬,求卜問卦以擇去路,最後以死明志。[1]
「離騷」一字在漢語中並不常用,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為「離憂」;班固指「離」為「罹」,解成「遭懮作辭」;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為「別愁」;亦有人解釋為「楚國曲名『勞商』的異寫」。[2]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6%BB%E9%AA%9A&variant=zh-hk
2007-04-20 4:52 am
這是本人的一份古典文學功課,看你有沒有用!

近人劉永濟分析《九歌‧山鬼》謂︰「故知此篇的山鬼,竟是屈原自身的影子。」又謂︰「通篇讀來,自覺空靈要眇,儼然畫出一幅奇麗的圖畫。」試據劉永濟先生的評價分析《山鬼》的寄意(主題)及寫作特點。

引言
《山鬼》是祭祀山神的詩歌,收錄在《九歌》中。近人劉永濟(下稱劉氏)認為其主旨是反映屈原自身遭遇的,當中山鬼的形象極具其「自身的影子」。而寫作特色則「空靈要眇」,如「奇麗的圖畫」般。就上述的評價,本文會以不同文獻分析,望能從不同觀點歸納《山鬼》的寄意及寫作特點。

《山鬼》寄意
劉氏(1983)認為山鬼的寄意是屈原自身遭遇的反映,其原因是在《山鬼》中所描述的山神,其容貌、服飾、飲食均極其香潔,其感情亦「纏緜往復」。而且,其處境與屈原相似,同樣被所思的人背棄。所以,劉氏認為詩中山鬼即是屈原自身影子。宋朱熹 從山鬼的言行衣飾中,看出山鬼就是屈原自身的形容。明汪瑗在《楚辭集解》直指《山鬼》是「借此題以寫己之意耳,無關於祀事也。」又當代學者周秉高(1992)亦認為如著眼於詩中內容,可看出山鬼這段失敗戀情中,竟與屈原對楚懷王的感情起伏一致,所以可以「從山鬼的身上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周秉高,1992)。譚介甫(1978)亦認為《山鬼》是屈原有感而發,記敘他與懷王間的君臣關係 。
其實,學者認為《山鬼》是屈原自身影子這說法,是因為山鬼與屈原均在感情上受到挫折。首先,全詩中所描寫的是山鬼對所愛之人的情感。文首 描述了山鬼對自己美態及品德的自信,認為她所愛的必定會愛慕她。然後,寫出山鬼特意「折芳馨」,帶出她盼望與愛人相會之情 。但是,她到達目的地後卻未能與愛人相會,感到後悔萬分 。她唯有等待愛人會重來 ,而且更猜測愛人會想念自己,不相見只是身不由己 。在等待愛人的過程中,她由失望變成絕望,為何自己如此高潔,卻得不到愛人的愛惜,最終放棄對愛人的思念 。
當中,山鬼對愛人感情的變化,不但迂迴曲折,由文首的愉快節奏,筆鋒一轉變為挫敗、懷疑、失望,甚至變成絕望,變得凄涼孤獨。當中感情的轉變,與屈原當時的心理狀態不謀而合。青年時,屈原擔任楚國左徒一職,負責起草及宣佈政令,甚受楚懷王的器重。但由於上官大夫出於個利益,向懷王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及後楚被秦大敗,懷王再次起用屈原,以向齊國求援。但不久懷王因受秦人之賂,再次疏遠屈原,將他放逐到漢北。最後,懷王因再被秦所攻破,聽其子所言入秦,雖然屈原力諫卻無效,最後懷王死於秦國。而屈原亦因讒言而再流放到江南,最後投汨羅江自盡。細閱屈原之經歷,不難看到其對楚懷王的感情,與山鬼對所愛的人的感情有共同之處。如山鬼希望獲得所愛的人眷顧,而屈原則希望楚懷王能遠離小人讒言,重新採納其意見。但是,山鬼與屈原都是被所思的人離棄,對所思的人有所期望,最後換來的只有失望,甚至絕望。而且,除了遭遇相似外,朱熹指出屈原以描述山鬼穿帶的衣飾,象徵自身的高潔;描述山鬼之容貌,象徵自己的才能 。梁啟超(2004)更直接說出「《九歌》中《山鬼》一篇,是他用象徵筆法描寫自己人格。」
從史實與情感方面看來,《山鬼》與屈原自身境況確有相同之處,但亦有不少學者認為《山鬼》的主題並非如此,而是單純情感豐富、藝術性強的祭山神之樂曲。清王夫之《楚辭通釋》中指出《山鬼》中的感情是自然而發 ,而郭沫若(2003)認為《九歌》中的詩辭提及男女之情是平常之事,並非如朱熹等注解者般將之扯到君臣關係之上。 褚斌杰(2003)亦認同郭沫若所言,而且提出當中所描寫的情境雖與《涉江》相似,但其感情不同,故不能相提並論。 金開誠更亦從歷史角度分析,認為《九歌》並非屈原於放逐時創作的 ,由此推論《山鬼》亦非屈原失意時創作,與王逸所言截然不同。當中山鬼的感情更是「不甘寂寞而仍然懷有強烈的希望……始終貫串着灼的愛躁動。」(金開誠,2000)。游天恩(1999)更從《九歌》的形式、長短及尾聲三種寫作風格上,與屈原其他作品比較作出大膽推論,認為《九歌》並非屈原所創作,可能只是屈原時期前的民眾文學而己。當然,這種說法則過於激進,並不可取。
總括而言,我較認同《山鬼》是屈原自身影子的說法。雖然不少學者將屈原與《山鬼》的關係分離,甚至提出不少史實作為支持的理據,更認為《九歌》並非是屈原被流放時所創作,但當時屈原被讒臣所排擠卻是不爭的事實,與山鬼的情感與遭遇極為相似。梁啟超(2004)亦認為《山鬼》是屈原的寫照 ,更淋離盡致地將他與懷王的關係寫出。所以,撇除創作年份的疑團,從創作的內容及情感而言,《山鬼》的寄意是屈原借山鬼與公子的故事,象徵他與懷王之間的君臣間係。

《山鬼》寫作特點
劉氏認為屈原在《山鬼》中充分表現出浪漫主義的特色,當中他運用了不少語言技巧及文學手法營造出「空靈要眇」的感覺。語言技巧方面,屈原描寫人與景物的字詞豐富,不但運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寫映襯烘托出山鬼的內心情感,更以不同景物的色彩渲染周遭的氣氛。文學手法方面,他除了加入豐富的幻想外,亦以象徵手法在文中表達他高潔之情操。上述的技巧與手法,都是屈原營造出「空靈要眇」之法,下文會詳細論述。
首先,《山鬼》文首已以「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形容山鬼是位多情活潑的少女,反映出她對愛情的自信。而且,加入描寫山鬼打扮時使用的飾物及用品,如「薜荔」、「女蘿」、「赤豹」、「文狸」、「石蘭」、「杜蘅」等,反映出山鬼是悉心打扮才去赴約,對這次愛情十分重視。而且,這些都是色彩鮮艷的物件,亦可反映山鬼歡欣的心情。及後山鬼未能與所思相見,情感由喜悅跌到痛苦之中,所以後半段則著重惡劣天氣的描述,如「雷填填」、「雨冥冥」、「風颯颯」等,以襯托出山鬼內心的痛苦、憤恨。褚斌杰(2003)認為山鬼全詩都是以情景交換的描寫,襯托出一個情深女子在追求愛情時,所遭遇到的挫敗後的心理轉變及痛苦。這些以景境襯托心情的描寫大大加強畫面效果,加強感染力。而且,文中惡劣的天氣,能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幅鳥天黑地、天地無光之景,色調陰沉,令讀者讀來心情亦隨畫面而沉重起來。再加上「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等淒厲叫聲,由此可知屈原善於利用大量景物的描寫,將情感融入情景之中,令讀者有置身其境之感,更能體會山鬼的感情變化,產生共鳴。
文學手法方面,屈原運用了象徵手法,以詩中的香草作為不同意象的象徵。首先,詩中以芳草為衣的描寫手法,如「被薜荔兮帶女蘿」、「被石蘭兮帶杜蘅」都具有「以外在修飾的講究象徵對自身品德的要求,從美好的外在形式呼應其內在人格的美好芳潔。」(洪瑜君,2003)而且,這種寫法亦能從香草的形象帶出心靈美。而詩中的「杜若」、「松柏」則是象徵君子的高潔 。松柏自古以來已是君子的象徵,而王逸注亦提及「言己雖居在山中無人之處,猶取杜若以為芬芳,飲石泉之水,蔭松柏之木,飲食居處,動以香潔自修飾。」故屈原以香草象徵人物的高潔情操,將山鬼真善美的形象貫連在全詩上,亦給予讀者類比類想的作用,將讀者之情感轉移到物件上。
除了象徵手法外,屈原亦運用大量的比喻手法,含蓄地將自身影子投映在山鬼身上。如王逸認為「折芳馨而遺所思者」比喻屈原「己引進賢材以謀國政」。「芳馨」比喻「賢材」;「遺所思」指的是送給楚懷王。朱熹亦指出「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比喻屈原因受小人的障礙,令其被懷王疏遠。「幽篁」、「不見天」、「路險難」都是指出小人的離間、讒言。「獨後來」則是指懷王疏遠屈原。其實,屈原亦透過象徵手法帶出山鬼的形象美好,然後以此將山鬼比喻為自己,而將公子比喻為楚懷王。所以,山鬼的高潔姣好的形象,都是屈原自身的影子;公子的不顧比喻為懷王對屈原的疏遠;山鬼失戀的痛楚比喻為屈原失去懷王信任的哀痛。因此種種,全詩都是運了比喻的手法,令讀者不禁讚嘆屈原的才華,亦使全詩讀來更具真實感。
而全詩圍繞山鬼為題,而山鬼是山神的一種,屈原能以巫歌作基礎然後加入想像創作出山鬼的形象。加上文中的「赤豹」、「文狸」都是奇珍異獸,相信都是屈原加入幻想而創作的。而且,屈原能將山鬼與公子間之愛戀之事細緻描繪,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充滿浪漫主莪色彩。

總結
總括而言,《山鬼》的寄意及寫作特色,就如劉氏所言「竟是屈原自身的影子。」及「自覺空靈要眇,儼然畫出一幅奇麗的圖畫。」雖然就寄意方面現今學者仍有不少爭論之處,但《山鬼》讀來情感氣氛濃厚,感情真摯動人,而且想像力非凡,畫面奇麗豐富,就文學藝術角度而言,實為獨特風格的佳作。


收錄日期: 2021-05-03 05:52: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9000051KK039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