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鸚鵡花:
為鳳仙花類(Impatiens)是一群植物體肉質的奇特小草本植物,種子靠果實裂開的彈力彈出、傳播,當成熟的果莢被碰觸時,會突然地裂開將種子射出。鳳仙花類的花也很特殊,其中有一個花萼形成囊狀,並在尾端拉長成細管狀,這細管子稱為「距」,因為囊常常橫向膨大,使得花的開口歪向一邊,花瓣與花萼(主要是花瓣)長在開口周圍形成花邊,配上囊的形狀與「距」,側看時形狀很像一隻昆蟲,花的開口處像昆蟲的頭部,囊就是腹部,整朵花的構造正適合某種型態的昆蟲鑽進去吸花蜜,順便達到傳粉的功能;花蜜位於「距」的位置,「距」與囊的形態限制了昆蟲的種類,口器要能與之配合的昆蟲才能吸到花蜜,不同種類的鳳仙花形態亦不相同,因此也就需要不同種類的昆蟲加以搭配傳粉。平地常見且就叫做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ma L.)的栽植草花,果莢胖而有毛。
臺灣原生的鳳仙花有三種,紫花鳳仙花(或稱單花吊船花)(Impatiens. uniflora Hayata)、黃花鳳仙花(Impatiens tayemonii Hayata)以及棣慕華鳳仙花(Impatiens devolii Huang),它們全部都是臺灣的特有種,也都生長在海拔1,500到2,500公尺左右中海拔山區,這一帶的山區是經常為雲霧繚繞的潮濕霧林區,但是不同型態的種類,分布情況也不相同:
1. 紫花鳳仙花:花淡紫色,普遍生長於中海拔檜木森林邊緣的山溝或稍有光線的林下,偏好土壤發育良好的濕潤地。
2. 黃花鳳仙花:花黃色,生長的條件與紫花鳳仙花差距不大,但比較偏好有較多陽光的破空地。
3. 棣慕華鳳仙花:淡紫色花的囊短而突然縮小,不像前兩者為彎曲狀,植株非常密集地生長。
圖案:
http://www.failforum.net/forum/redirect.php?tid=287165&goto=lastpost
新幾內亞鳳仙是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為鳳仙花家族中的一個品種。原產於非洲熱帶山地。株高25-30cm,莖肉質,光滑,青綠色或紅褐色,莖節突出,易折斷。多葉輪生,葉披針形,葉緣具銳鋸齒,葉色黃綠至深綠色,葉脈及莖的顏色常與花的顏色有相關性。花單生葉腋(偶有兩朵花並生於葉腋的現像),基部花瓣衍生成矩,花色極為豐富,有洋紅色、雪青色、白色、紫色、橙色等,四季開花,花期長, 作為時尚盆花,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青睞。
新幾內亞鳳仙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寒,怕霜凍,冬季室温要求不低於12度;夏季要求涼爽,需要光照充足;忌烈日曝曬,並需稍加遮蔭,但冬天直至早春可直曬柔和陽光,若過於陰暗則易徒長,生育不良。不耐旱,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對肥料中的鹽份非常敏感,宜薄肥勤施,pH值5.8-6.5。栽培土質以肥沃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為佳,排水力求良好;排水不良,肥厚多水的莖枝易腐爛。春、夏季梅雨季或高溫多濕,是成長的致命傷,長期淋雨也會導致莖枝腐爛。
新幾內亞鳳仙的栽培適宜溫度為16-24度,溫度低於15度或高於32度將影響正常生長。若溫度適合,可全年開花。新幾內亞鳳仙管理需要精細,澆水以“見乾見濕”為原則。每隔7-10天噴一次葉肥或每隔半月施一次稀薄肥水。若養分過多,葉片有褐色斑點,肥料含氮量控制在50-100mg/L。光照強時開花早、小,幼苗要經常摘心積累營養以促使側枝生長,並矮化植株,使型態更加豐滿。夏季高溫時將枝條剪短,力求蔭涼通風越夏,入秋氣溫轉涼,進入生育盛期再追肥。2年以上老株最好更新,以插枝法繁殖新苗。
新幾內亞鳳仙植株生長健壯,抗病蟲能力較強,至今尚未發現有大的流行性病蟲害,只是扦插時偶有莖腐病發生,定期噴布殺菌劑可起到預防作用。加強通風管理,可減少蚜蟲和紅蜘蛛的為害,一旦發現,立即用殺蟲劑殺滅。
花朵受精後像一顆綠色炸彈,果莢成熟後會自動爆裂而使種子迸出,有時甚至還未完全成熟,用手輕碰,果莢也會爆開!因此有一個有趣的英文名字叫做「勿碰我」(African Touch-me-not)。如果把花搗碎,擦在指甲上,指甲就染成紅色,所以又稱「指甲花」。
請瀏覽
http://www.tnfd.gov. tw/upload/farmlook/2 _847.pdf 有更詳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