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 有朋友患上乙狀結腸癌, 她証實是第二,三期. 我想知是屬於嚴重嗎?
ANS: better ask the In-charge doctor as he/she knows the condition of your friend's body and the colon cancer your friend got.
Q: 另外想知總共有幾多期, 想知詳細資料.
ANS : 4 stages. hope below helps.
Copy from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00200396
Author: 江郎才盡
大腸癌的診斷除肛診可發現部分直腸癌外,其它主要靠下列幾種方法:
1. 糞便潛血反應:最簡單的方式,敏感度不差,但特異性稍差,因此送檢前應限制食物並多次採樣,以避免有偽陽性及偽陰性的結果產生。
2. 大腸x光攝影(Barium enema):侵襲性,但危險性稍低的全大腸檢查,亦可能有因操作不當或灌腸準備不乾淨引起的偽陽性及偽陰性結果。
3. 大腸鏡(Colonoscopy):可見大部分腸內病變,並具切片及止血功能,但侵襲度及危險性稍高。
4. 腫瘤標記(如CEA):在追蹤手術成效或腫瘤復發上不失為有效而且簡便的方法,但對於初次診斷的敏感度較差。
至於和大腸癌習習相關的大腸息肉(Colonic polyp)有以下四種病理型態:
1. 腺腫(Adenoma)
2. 增生性(Hyperplastic)
3. 過誤腫(Harmatoma)
4. 發炎性(Inflammatory)
它們多屬良性,僅腺腫日後可能會有惡性病變,而腺腫惡變的傾向則以組織型態多絨毛 (Villous)成份,而少管狀 (Tubular)成份或體積愈大者為愈可能。臨床上,息肉大多不會有症狀,較大的息肉可能造成出血現象;偶而息肉會造成腸套疊,而形成腸阻塞;絨毛腺瘤有時會造成嚴重的腹瀉,而有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的現象。息肉僅靠肉眼診斷是那一種息肉,是否有惡性變化是不可靠的,唯有病理切片檢查才可有確切的診斷,故息肉皆應於發現後作切片檢查,Pedunculated型而體積適合者可順便切除 (Polypectomy)。審慎檢查切片組織中是否含腺腫成份,甚至是否已有部分惡變,若有惡變,其處理模式可為:
第一期(Carcinoma-in-Situ):對於癌病患變僅侷限於黏膜層之腺腫,單純 polypectomy即可之後再規律追蹤。
第二期:癌病變突破黏膜層至息肉柄(Stalk),但無侵犯局部淋巴或血管傾向單純 polypectomy即可。
第三期:癌病變侵及息肉中血管或淋巴管,擴散傾向極高,應作局部大腸切除 (Segmental resection)。
第四期:癌病變也在poIypectomized組織邊緣分布,就必須採正式手術治療。
因為大腸腺瘤轉變成癌的可能性高,儘可能對所有息肉作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可有效的預防大腸癌,偶而發生的手術合併症是出血,腹膜炎或腸穿孔。但不管是良性或是惡性的息肉患者將來再得息肉或腫瘤的機會都較高,所以有大腸息肉的病患一輩子都需要密切的追蹤。
至於要如何才能防止大腸癌及息肉的發生呢?除了年齡,人種,遺傳等因素,一般認為低纖高脂食物,也會增加大腸息肉與大腸癌發生的比例,所以唯有清淡均衡的飲食及定期規律的追蹤檢查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契機。
大腸直腸癌位置分佈在乙狀結腸以下者約佔60-70%。直腸癌因接近肛門,較早即可能會出現血便、裏急後重、排便習性改變、與大便變細等症狀。降結腸因腸道腔管較窄,糞便較為成形,且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而較易引起腸阻塞。升結腸則因腔徑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狀,且糞便多為流體,其腫瘤常生長到很大了才因缺鐵性貧血、脹氣、腹痛、與體重減輕等症狀被發現。大腸部分阻塞時病人會有腹脹、多屁,腹痛等症狀,於排氣、排便後即可獲得減輕。有時右側結腸癌造成之腹痛會被誤診為膽石症或消化性潰瘍,更有右結腸阻塞引起右下腹痛,或腫瘤穿孔引起右下腹局部腹膜炎,甚或因癌瘤侵到闌尾開口造成闌尾炎。有時直腸、乙狀結腸癌會侵犯膀胱、陰道造成廔管而產生不同的症狀。
肛門指檢為診斷直腸癌必要的步驟,食指可檢查到約十公分以內的直腸癌,約佔所有大腸直腸癌之10%,二十五公分長的硬式直腸鏡約可檢查到的範圍約佔所有大腸直腸癌的60-70%。軟式結腸纖維鏡檢查在簡易灌腸後即可執行,可檢查到降結腸,如要作全大腸檢查則要靠纖維大腸鏡或鋇劑灌腸X光攝影。大腸鏡除檢查外,還可作病理切片、息肉切除等治療,缺點是於腫瘤太大時無法通過而無法完成全大腸鏡檢。鋇劑灌腸攝影常用者為雙重對比顯影灌腸, 所謂"蘋果核病灶"即為典型的大腸癌影像,但腫瘤造成大腸阻塞時則不宜灌空氣,因此不宜用雙重對比顯影灌腸。通常腹部超音波檢查是用來診斷是否有肝臟或腹部淋巴腺轉移,以腹部超音波診斷大腸癌並不十分可靠。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可作為檢查侵犯程度或有無轉移用,亦可診斷部分大腸直腸癌,但總不如大腸鏡、鋇劑灌腸攝影來得直接、經濟。
大腸直腸癌:
一、發生率及流行病學:
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在已開發、工業化之地區較高。例如北美(墨西哥除外)、西歐、北歐、紐澳等,其年發生率約每十萬人口40-60人。在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則發生率較低,例如非洲、印度、中國大陸、東南亞、南美(阿根庭及烏拉圭除外)。(37) 同樣華人地區,新加坡及香港華人比台灣地區發生率高,(37,39)而兩者又高於大陸地區。有趣的是由移民族群的研究,發現移民者的發生率有向新居地居民發生率接近之趨勢。(40,41,42) 又隨著社會經濟之進化、飲食習慣之西化,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亦隨之增加。例如美國黑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與白人者接近(尤其男性),而日本第二代夏威夷移民其大腸直腸癌與當地人接近,且遠高於日本國內居民。而日本國內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近三十年來持續升高,但胃癌之發生率持續下降。(43,44)
五、症狀及診斷:
大腸直腸癌位置之分佈在直腸及直腸結腸交接處共約佔40-50%,乙狀結腸約16-20%,盲腸、升結腸及 肝彎(即右大腸)約10-18%,故分佈在乙狀結腸以下的約佔60-70%,而降結腸以下者即佔了約70-80%。(77)直腸癌因接近肛門,較早即有出血、粘液便、裏急後重、排便習性改變、細便等症狀。一般直腸癌出血常與粘液,腐敗味的組織崩落物及糞便混合,病人常有直腸充脹感,便而不暢。降結腸因腸道腔管較細,糞便較成形,且癌瘤常為侵潤緊縮形(Infiltrative constrictive type)而易較早引起腸阻塞。
升結腸及盲腸則因腔面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形(polypoid, cauiflower)、且糞便多為流體,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腹痛、失重等症狀被發現。
因一般民眾甚至醫師常忽略初期輕微症狀,在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造成腸阻塞才被發現之比率並不低。
大腸部分阻塞時病人會有腹脹、多氣、多屁,腹痛後排氣、排便症狀即獲得減輕,如此反覆發生。
有時右結腸癌瘤造成之腹痛會被誤診為膽石症或消化性潰瘍。更有右結腸阻塞引起右下腹痛,或癌瘤穿孔引右下腹局部腹膜炎,甚或因癌瘤侵到闌尾開口造成闌尾炎,病人接受闌尾切除而癌瘤沒被發現而延誤病情者。(78) 有些橫結腸癌瘤會侵犯到胃造成胃結腸瘤管。
或直腸乙狀結腸之癌瘤侵犯膀胱陰道造成直腸結腸膀胱,直腸陰道婁管。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相當直接。肛門直腸指檢為必要之步驟,食指可檢查到約十公分以內之直腸癌約佔所有大腸直腸癌之10%,二十五公分長的硬式直腸鏡約可檢查到的範圍約佔所有大腸直腸癌的60-70%,軟式結腸纖維鏡檢查在簡易灌腸後即可作,操作者亦不需太多的訓練即可檢查到降結腸。如要作全大腸檢查則要靠纖維大腸鏡(colonoscopy)或鋇劑灌腸X光攝影(Barium enema)。目前電子式colonoscopy配合電視影像放大,解像清晰,除檢查外,還可作病理切片、瘜肉切除,甚至經大腸鏡作鐳射治療。缺點是癌瘤太大時Scope無法通過而無法完成全大腸鏡檢,且每位病人大腸長度不一(尤其乙狀結腸及橫結腸),偶而導致癌瘤確切位置不易判斷。Barium enema 常用者為Double contrast enema,所謂Apple core lesion 即為典型的大腸癌影像。但癌瘤造成大腸阻塞時不宜用Double contrast 而應用Single column enema,此時不灌空氣,只要低壓灌注鋇劑到阻塞 處看到病變即應停止。
腹部超音波診斷大腸癌並不十分可信賴,pseudokidney sign雖是典型的發現,但並非常見。
通常腹部超音波檢查是用來診斷是否有肝臟或腹部淋巴腺轉移,或作為與膽道、胰臟、肝臟等病變鑑別用。腹部電腦斷層檢查雖亦可診斷大部分大腸直腸癌,但總不如 colonoscopy、Barium enema 直接、經濟,通常是作為stagi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