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古典樂器
鑼
鑼的使用範圍很廣,公元六世紀傳入我國,發展成具有豐富表現力的樂器。在西方管弦樂團中,鑼也是不可或缺的樂器。
鑼的構造簡單,呈圓形、弧面,敲擊鑼面中央發音。中央部分略高處稱為「臍」,其大小是決定音高的主要因素,也有突起成半圓形的球狀。
大鑼銅製,直徑較大,聲音宏大低沈,餘音較長,適合用來渲染氣氛和加強節奏。鋩鑼是雲南省傣族、景頗族的打擊樂器,流行於四川、廣西、廣東等地區。鋩鑼中央有圓形突起,音色柔和,是節奏性樂器。
小鑼又稱手鑼, 鑼面較小,以薄木片敲擊,音色柔和、清亮,有活潑帶上滑音的效果,增添歡樂氣息,在戲劇伴奏中廣泛使用。雲鑼又稱雲璈,由若干音高不同的小鑼組成,音色明亮、華麗,富有歡愉氣氛。
鼓
鼓是我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打擊樂器,據說伊耆氏時有土製的鼓,夏后氏十有一種架了支撐物的鼓,殷墟甲骨文的鼓字字形,以形象表達了當時鼓的構成。
鼓是屬於膜振動樂器,通常是以動物的皮革作為鼓皮,施加張力蒙於鼓框上。鼓身是鼓的共鳴體,一般以木製成略呈弧形。
大鼓是鼓中體積較大的,也叫大堂鼓,聲音低沈渾厚,力度變化很大,在樂隊中有烘托氣氛的效果。堂鼓外型與大鼓相同,體積較小,聲音高亮而富有彈性,多用於戲曲伴奏及民間器樂合奏,在鑼鼓音樂中居領導地位。缸鼓又稱花盆鼓,音色較大鼓柔和。
小鼓又稱京堂鼓或戰鼓,體積較小,餘音較短,適合演奏密集音型。象腳鼓是雲南省傣族的打擊樂器,常為傣族舞蹈伴奏,具有民族色彩。
木魚
木魚狀似魚頭,無固定音高,以木槌敲擊發音。木魚音色空洞、短促,是節奏性樂器,多配合輕快、活潑的曲調運用。
鈸
鈸在我國出現的年代較鑼稍早,可能在公元四世紀隨天竺樂由印度傳入,宋代以後,鈸在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鈸是體振動樂器,以中央突起半圓形為固定點,四周銅板振動發音,屬無固定音高樂器。
大鈸直徑較大,邊緣微向後翻起,與西方管弦樂團所用稍有不同,大鈸聲音宏亮而悠長。小鈸較小,發音清脆、明亮,宜表現歡快、熱鬧的場面。
梆子
梆子大約在清末明初時,隨梆子戲的興起而流行,可分為河北梆子和南梆子兩種。河北梆子是以兩根大小不等的硬木棒互擊發音;南梆子是長形中空的木製體,以木棒敲擊。梆子音色清脆、短促,常用於戲曲伴奏或器樂合奏。
碰鈴
碰鈴又稱星,狀似小碗,銅製。碰鈴聲音清脆,餘音較長,常配合優美抒情的曲調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