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什麼着名的民間婚姻故事呢?(20分)

2007-04-19 4:58 am
中國古代有什麼着名的民間婚姻故事呢?不論是任何朝代也何。

回答 (3)

2007-04-20 4:28 am
✔ 最佳答案
孟姜女哭長城 1

民間流傳的故事。秦始皇時,孟姜女與范喜良是一對相親相愛的戀人。在他們新婚之際,范喜良被強徵去修萬里長城。丈夫被徵走後長期沒有音信,孟姜女思念丈夫心切,便萬里跋涉,到長城工地為丈夫送寒衣。不料丈夫范喜良早已被繁重的勞役折磨致死。孟姜女悲痛欲絕,在長城邊痛哭,一下子把長城哭倒了,就在倒塌的長城廢墟下,孟姜女發現了丈夫的屍骸。萬分悲痛的孟姜女也投海自殺了。至今,山海關下有孟姜女廟,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對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認為該故事出自戰國時期。

 
孟姜女哭長城 2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徵集了數十萬民伕,於西元前214年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墻連通、修繕合一,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傳說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墻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墻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裏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裏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臺望外,奔相走告,村裏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裏,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裏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叫範杞梁,選定良辰吉日,準備成親。天有不測風雲,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範杞梁當民伕抓走了。

原來,當時由於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伕修築長城,日日夜夜拚命幹,民伕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伕補充,範杞梁也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伕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範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她帶上乾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饑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範杞梁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塌到哪,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範札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範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範札梁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所傳頌,人們為紀念她,在山海關附近的一個山頭上,給她修了墳、建了廟,取名為"姜女廟"。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2015-12-07 12:39 am
等等等,等到今年過年就32歲,男朋友連影子都沒,
我個性內向,想透過未婚聯誼認識對象,我是朋友推薦,來到桃園紅娘李姐,
對女生頗為照顧的,很快就讓認識不錯異性.
2007-04-19 5:07 am
壹、前言
自古以來,婦女問題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著長久的生命史和數千年的發端期(註❶),而隨著各種女權運動、女性主義等各式各樣捍衛女性權益的聲浪出現,女性意識的認知亦顯得愈趨重要。在此我們先姑且不論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有何差別,而他們對婦女教育是否真有所助益,讓我們先對女性意識此一名詞有一初步的了解,因其才是促使女性願意主動追求自身權益的基本因素。
所謂的女性意識,此一名詞係女性學者採自西方心理學的觀念而來,它在於喚醒女性去檢視其週遭生存環境的真實與矛盾處,注意到現有社會架構對待女性有不公平與矛盾的地方;進而學習在理想、現實與需求上進行一系列的調整,使人人能得到尊重,接受每個人皆有其價值與平等的互動態度(註➋)。換言之,女性意識指的是女性以其清晰方式表達其內在想法與對外的關懷,強調人類真實生活高於財富、利益與權勢,追求人人在種族、階層、宗教、年齡與性別上的平等,而其最終目標則在於提昇女性,真正的拓展自我。故女性意識此一認知的提昇,將有助於女性勇敢主動的表達自我的想法,追求自身的幸福。
而此一認知,是否只有存在於現今蓬勃發展的婦女運動中,在古代封閉保守的社會裡根本不可能存在?其實女性意識可說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表現出來的強度有所不同罷了。每個人都有權追求自己的幸福與權益,只是受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有人選擇逆來順受,放棄自己的權益,而有人則是不甘於就此犧牲而大放異彩於當代。
故在此,筆者欲對古代女性意識的存在做一比較研究,只是若以古代與現代兩者做一比較的話,則兩者女性所處的時空環境差異未免太大,故在本篇研究中,筆者擬以漢唐兩個朝代做分析比較,因其兩者均在中國長久的歷史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兩代均曾出現盛世,與外族有頻繁的接觸,甚至都有聞名中外歷史的和親事件。
‘和親’與‘和親政策’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不同概念。‘和親’又稱‘和番’,具有‘和好同盟’之意,作為政治術語,早在上古時代即已出現,但多屬短距離的往來關係,類似歐洲各國王室間的聯姻。至秦漢統一,中原農業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文化與軍事對峙形成之後,漢高祖才採納劉敬之議與匈奴和親。從此上古的‘和親’才正式成為後代王朝較富策略性的‘和親政策’。 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總的來看,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政權的關係可以用‘戰’與‘和’兩項內容
概括,‘和’的表現形式雖然很多,但‘和親’是其主要形式。漢代以降,在由漢族
建立且鄰近邊疆民族政權的強大政權之中,只有宋、明兩代沒有推行和親政策,而最為強盛的漢、唐兩朝則積極推行和親政策,意即和親政策始於西漢,盛於唐代。(註➌)

註❶〈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顧燕翎,頁41。
註❷〈女性意識與婦女教育〉,張王玉,頁18。
註❸〈論中國古代和親的功能及影響〉,林恩顯、崔明德,頁2。
對於歷代的和親政策,不論是在中國古代或現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及史學家中,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評論,但此種政策畢竟反映了當時的女性為了國家政策所做出的犧牲與決定,尤其對古代的女子來說,能勇於爭取自己的愛情、婚姻權乃至於所謂的貞節觀念,都需要極大的勇氣,故本論文擬從探討和親政策中一般處於上層階級中的女性,其面對此種政策的心態與自主性如何,之後再藉著兩朝代膾炙人口,描繪出平民生活百態的各種詩歌中,了解一般婦女如何面對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追求自身的幸福,進而綜合比較兩代的女性意識。


貳、漢唐和親政策

一、漢代和親政策與代表例子
自周以來,北方有兩大遊牧民族,一是東胡,一是匈奴,各包含若干部落,直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進擊匈奴,始取得河套一帶。後來,秦併六國,忙於統一中原,匈奴被迫退向外蒙古。但秦漢之際,匈奴又起,漢高祖乃親率大軍抵抗匈奴的進襲太原,攻下平成,卻在白登山被匈奴乘機收回河套。白登敗後,高祖自知無力退敵,於是乃採用劉敬之議,大臣劉敬獻計,把嫡長公主嫁給匈奴的單于,將來生子就是單于的繼承人,如此化敵為親,不費兵卒而得和平。只是漢高祖和呂后捨不得將親生女兒嫁到塞外,於是送了一個同宗的女兒以代替公主。而這就是漢代「和親」政策的開始。
(一)漢代和親政策
上文提到和親政策乃是創於西漢初年,當漢高祖時,匈奴勢強,高祖在白登為匈奴圍困七日,乃知無法以武力對付匈奴,於是劉敬遂獻和親之策。但劉敬建議的和親政策原是要以皇帝的親生女兒嫁給匈奴單于,並有豐厚的嫁妝,使匈奴單于在「名」分上是皇帝的女婿,又有嫁妝之「利」可得,在「名」「利」雙重誘惑下,不致與漢朝敵對。可惜漢高祖未能將真公主嫁單于,只是「取家人子為公主」,從此成為慣例,因此,漢代的和親政策並不與劉敬的原始構想完全相同。
和親政策的基礎是建立在倫理親情上,可是,一方面漢朝並未將真正的公主下嫁匈奴單于,漢朝皇帝與匈奴單于自然沒有實質上的翁婿關係,另一方面匈奴族人尚未具有漢人的倫理觀念,女婿未必依順岳父,外孫亦會對抗外祖,所以和親政策乃是漢人以自己的倫理道德觀念而設計出來的一種一廂情願的措施。
在和親政策下,匈奴為了貪圖「人」「財」兩得,也許會暫時停止對漢朝的攻擊,但當獲「利」的喜悅消失以後,又會繼續寇邊。故《漢書》卷九十四下〈匈奴傳〉中,班固評和親政策曰:「昔和親之論發於劉敬,是時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難,故從其言,約結和親,賂遺單于,冀以救安邊境。孝惠高后時,遵而不違,匈奴寇盜,不為衰止,而單于反以加驕倨。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歲以千金,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赫然發憤遂躬戎服,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才力之士,馳射上林,講習戰陣,聚天下精兵,軍於廣武,顧問馮唐,與論將帥,喟然歎息,思古名臣,此則和親無益,已然之明效也。」所以,和親政策只是一針短暫的止痛劑,並不能發生長期的效用,然而,它仍然是一種對外的策略,故隋唐兩代,均仍曾沿用此種政策,以羈縻外蕃。(註❶)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22: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8000051KK042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