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

2007-04-19 4:24 am
<<水滸傳>>的主要人物,內容大要和你既讀後感!!!!
Thanks...

回答 (2)

2007-04-23 5:14 am
✔ 最佳答案
《水滸傳》

一、成書過程及作者 元末明初,和《三國演義》同時出現的《
水滸傳》,是一部著名的描寫農民革命的長篇小說。北宋時,淮南盜
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水泊的農民起義,是《水滸傳》創作的歷史根
據。關於宋江起義,在《宋史》、《十朝綱要》、《三朝北盟會編》
等書,有過簡要的記載。宋末元初,畫家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
,初次記了三十六人的姓名、綽號。宋末元初,《水滸》故事已成為
藝人們講唱的重要內容,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話本和劇本也相繼問世
。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遺事》涉及《水滸》故事的部分,展示了《
水滸傳》的原始面貌,成為《水滸》故事的最早話本。元代出現了一
批《水滸》戲。戲中,《水滸》英雄已由三十六人發展到七十二人,
又發展到一○八人。施耐庵就是在宋元以來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話
本、戲曲的基礎上,進行了綜合性在創作,才寫成此書的。

施耐庵,生平缺乏較詳的歷史記載。但生長淮北,元末的農民起
義,他應該是參加過的。

《水滸傳》版本很複雜,最早的版本已遺失,天啟、崇禎間,楊
定見的百二十回本較詳盡。明末清初,金人瑞(聖歎)腰斬此書,改
為七十回本,保存了原作的主要部份,文字較洗煉統一,因此成為清
代最流行的本子,至今流行了三百年,成為好本子。


二、思想內容 《水滸傳》通過生動的藝術描寫,反映了北宋末
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到失敗的全過程。它深刻
地反映了此次起義的社會原因,成功地塑造了起義英雄的群象;又從
他們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現了此次起義如何由分散的復仇火星,發展
到集中的熊熊大火的鬥爭過程。在此同時,也具體而深入地展示了起
義失敗的內在原因。


三、藝術成就 《水滸傳》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
不僅在於它思想的豐富深刻,而且也在於它藝術技術的成熟。其藝術
成就主要有幾方面:

1、人物塑造方面:書中至少塑造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
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
真實的歷史環境中,扣緊人物身分、經歷和遭遇來刻劃他們
。如寫林沖,本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待遇優厚,家庭美滿,
安於現實,怯於反抗,但遭封建統治者代表人物高俅不斷逼
害,最後只好走上梁山。魯達毫無牽掛,好打不平,主動走
上反抗道路。三代將門之後的楊志,在充軍得到梁中書青睞
後,替他護送「生辰綱」被劫,功名路絕,且有入獄的危險
,不得已上了梁山。寫到對待招安態度上,也各不相同。如
來自社會底層的李逵等人,堅決反對;封建文人出身的吳用
,主張要有條件的接受招安;來自官軍的絕大部分將領,則
盼望招安很殷切。因各自的身分、經歷、遭遇不同,決定了
他們的個性也就不同。

2、情節安排方面:作者善於精心提煉典型情節,並緊繞著「官
逼民反」這條總的線索來展開它。林沖等英雄被逼上梁山,
到「智取生辰綱」、「花榮大鬧清風寨」、「宋公明三打祝
家莊」、「宋公明夜打曾頭市」等回目,不但反映農民起義
的由小到大的全過程,同時也表現了起義中種種如火如荼、
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人物的出場和行動,常出現一組組情
節,每一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如提到林沖
時,就會記起他「誤入白虎堂」、「刺配滄州道」、「風雪
山神廟」等不幸的遭遇;提到武松時,就會想起他「景陽崗
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
、「血濺鴛鴦樓」等震撼人心的場面。

3、組織結構方面:全書的組織結構是既完整,又有變化的。安
排人物的情節,以單線發展為主,每組情節既是獨立,又是
一環緊扣一環,互相勾連。如此安排,主要是想通過不同英
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以展示起義鬥爭的廣闊畫面。完
整的組織結構,還表現在精心設計全書的開端、高潮、結局
上。把高俅安排在開端,是為了突出「官逼民反」之意,以
後的鬥爭,又走上了妥協投降道路,而以「魂聚蓼兒洼」的
悲劇告終。組織結構如此安排,正是農民起義一般過程的真
實反映。

4、語言運用方面:這方面的成就極為突出。小說原具有話本的
口語化特點,加上施耐庵進行過巨大加工,便更顯出語言明
快洗鍊的特色。敘述事件,刻劃人物,常常是寥寥幾筆,便
顯得繪聲繪色、形神畢肖。在「汴京城楊志賣刀」一回,描
寫潑皮的牛二就是如此:「只見遠遠地黑凜凜一條大漢,吃
得半醉,一步一蹎撞將來」,只消三句,便很形象地勾勒出
他的凶形醉態。書中語言也具有生動、準確、富有表現力的
特點。如第三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有一段是:魯提轄「
只一拳正打在(鄭屠)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
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舖:鹹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
屠掙不起來,把那尖刀也丟在一邊,口�堨u叫:「打得好!
」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框際眉
梢只一拳,打得眼稜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舖的
:紅的,黑的,絳的,都綻將出來。」這是以幽默俏皮的語
言,貼切的比喻,通過鄭屠自身的感受,把他被打的醜態,
表現得很精彩、逼真,使讀者感到痛快。
參考: vcvCvzczvc
2007-04-19 4:27 am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一種忠義水滸全書版本的封面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覇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初名《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1],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羅貫中做了一定的整理工作。書中強盜多是被官府逼至落草為寇,當中有不少本來是官員,但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目錄 [隐藏] 1 作者 1.1 羅貫中說1.2 施惠說1.3 郭勛托名說1.4 宋人說 2 人物3 成書過程4 版本 4.1 簡本4.2 繁本4.3 譯本 5 影響和藝術價值6 評價7 參看8 參考文獻9 外部連結
[編輯] 作者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除目前廣泛認可的作者為施耐庵外,歷史上還有其它幾種觀點,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勛托名說,宋人說等[1]。
還有一種主要的觀點認為《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另一種稍微不同的觀點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此說最早見於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2]《水滸傳》屬於累積型群眾創作,無疑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曾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創造性的勞動是不容抹殺的。

[編輯] 羅貫中說 這種觀點認為[1]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間的汪道昆托名「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中,首次指出《水滸傳》「越人羅氏……為此書,共一百回」。其後,許多明清人士都相繼指出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直到民國年間,魯迅、俞平伯仍然認為水滸傳簡本是羅作,繁本是施編。
但是,這種觀點現在普遍沒有得到認同。反對者認為[1],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明顯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識餘》中說:「二書深淺工拙,如天壤之懸,詎有出一手之理?」而且關於羅貫中作《水滸》的證據也大多經不起考證。

[編輯] 施惠說 此說最早見於明人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即君美之傳水滸,意欲供人說唱,聳人觀聽也,原非欲傳信作也。」
至清朝時,很多談及施惠的人開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為一談。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說。如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認為[3]「耐庵即施惠號」。此後又有人考證[4]《水滸傳》中有江浙方言,並發現施惠的《幽閣記》中有一些描寫和《水滸傳》相似,以次推斷二書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認為該證據難以令人信服[1],而且有關施耐庵和施惠的關係多數臆斷。

[編輯] 郭勛托名說 明朝時,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說:「武定侯郭勛……所刻《水滸傳》善本……」。後沈國元在《皇明從信錄》則說:郭勛「仿《三國志演義》及《水滸傳》為《國朝英烈記》。」而錢希言在《戲嘏》中又說他曾刪過水滸。
胡適在《水滸傳新考》中則認為郭勛刻水滸乃是假托。戴不凡則認為[5]「疑施耐庵即郭勛」。他認為郭勛刻水滸後才開始署名施耐庵。但是,這個論據並不能夠立足,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滸》出現[6]。

[編輯] 宋人說 這種說法最初是認為《水滸傳》是羅貫中編寫,而考證出羅貫中是宋朝人[1]。此說多被視為無稽之談。
後程穆衡在《水滸傳注略》中推測施耐庵為宋末元初人。其後黃霖根據《靖康稗史》七種的編者署名「耐庵」,而推斷這位南宋末年的「耐庵」就是施耐庵,並且認為施耐庵所作水滸乃是簡本,而不是當前的版本。

[編輯] 人物 主條目:一百單八將


水滸一百單八將 三十六天罡星 1宋江 | 2盧俊義 | 3吳用 | 4公孫勝 | 5關勝 | 6林沖 | 7秦明 | 8呼延灼 | 9花榮 | 10柴進 | 11李應 | 12朱仝
13魯智深 | 14武松 | 15董平 | 16張清 | 17楊志 | 18徐寧 | 19索超 | 20戴宗 | 21劉唐 | 22李逵 | 23史進 | 24穆弘
25雷橫 | 26李俊 | 27阮小二 | 28張橫 | 29阮小五 | 30張順 | 31阮小七 | 32楊雄 | 33石秀 | 34解珍 | 35解寶 | 36燕青
七十二地煞星 37朱武 | 38黃信 | 39孫立 | 40宣贊 | 41郝思文 | 42韓滔 | 43彭玘 | 44單廷珪 | 45魏定國 | 46蕭讓 | 47裴宣 | 48歐鵬
49鄧飛 | 50燕順 | 51楊林 | 52凌振 | 53蔣敬 | 54呂方 | 55郭盛 | 56安道全 | 57皇甫端 | 58王英 | 59扈三娘 | 60鮑旭
61樊瑞 | 62孔明 | 63孔亮 | 64項充 | 65李袞 | 66金大堅 | 67馬麟 | 68童威 | 69童猛 | 70孟康 | 71侯健 | 72陳達
73楊春 | 74鄭天壽 | 75陶宗旺 | 76宋清 | 77樂和 | 78龔旺 | 79丁得孫 | 80穆春 | 81曹正 | 82宋萬 | 83杜遷 | 84薛永
85李忠 | 86周通 | 87湯隆 | 88杜興 | 89鄒淵 | 90鄒潤 | 91朱貴 | 92朱富 | 93施恩 | 94蔡福 | 95蔡慶 | 96李立
97李雲 | 98焦挺 | 99石勇 | 100孫新 | 101顧大嫂 | 102張青 | 103孫二娘 | 104王定六 | 105郁保四 | 106白勝 | 107時遷 | 108段景住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12: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8000051KK039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