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水滸傳》
一、成書過程及作者 元末明初,和《三國演義》同時出現的《
水滸傳》,是一部著名的描寫農民革命的長篇小說。北宋時,淮南盜
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水泊的農民起義,是《水滸傳》創作的歷史根
據。關於宋江起義,在《宋史》、《十朝綱要》、《三朝北盟會編》
等書,有過簡要的記載。宋末元初,畫家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
,初次記了三十六人的姓名、綽號。宋末元初,《水滸》故事已成為
藝人們講唱的重要內容,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的話本和劇本也相繼問世
。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遺事》涉及《水滸》故事的部分,展示了《
水滸傳》的原始面貌,成為《水滸》故事的最早話本。元代出現了一
批《水滸》戲。戲中,《水滸》英雄已由三十六人發展到七十二人,
又發展到一○八人。施耐庵就是在宋元以來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話
本、戲曲的基礎上,進行了綜合性在創作,才寫成此書的。
施耐庵,生平缺乏較詳的歷史記載。但生長淮北,元末的農民起
義,他應該是參加過的。
《水滸傳》版本很複雜,最早的版本已遺失,天啟、崇禎間,楊
定見的百二十回本較詳盡。明末清初,金人瑞(聖歎)腰斬此書,改
為七十回本,保存了原作的主要部份,文字較洗煉統一,因此成為清
代最流行的本子,至今流行了三百年,成為好本子。
二、思想內容 《水滸傳》通過生動的藝術描寫,反映了北宋末
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到失敗的全過程。它深刻
地反映了此次起義的社會原因,成功地塑造了起義英雄的群象;又從
他們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現了此次起義如何由分散的復仇火星,發展
到集中的熊熊大火的鬥爭過程。在此同時,也具體而深入地展示了起
義失敗的內在原因。
三、藝術成就 《水滸傳》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
不僅在於它思想的豐富深刻,而且也在於它藝術技術的成熟。其藝術
成就主要有幾方面:
1、人物塑造方面:書中至少塑造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
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
真實的歷史環境中,扣緊人物身分、經歷和遭遇來刻劃他們
。如寫林沖,本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待遇優厚,家庭美滿,
安於現實,怯於反抗,但遭封建統治者代表人物高俅不斷逼
害,最後只好走上梁山。魯達毫無牽掛,好打不平,主動走
上反抗道路。三代將門之後的楊志,在充軍得到梁中書青睞
後,替他護送「生辰綱」被劫,功名路絕,且有入獄的危險
,不得已上了梁山。寫到對待招安態度上,也各不相同。如
來自社會底層的李逵等人,堅決反對;封建文人出身的吳用
,主張要有條件的接受招安;來自官軍的絕大部分將領,則
盼望招安很殷切。因各自的身分、經歷、遭遇不同,決定了
他們的個性也就不同。
2、情節安排方面:作者善於精心提煉典型情節,並緊繞著「官
逼民反」這條總的線索來展開它。林沖等英雄被逼上梁山,
到「智取生辰綱」、「花榮大鬧清風寨」、「宋公明三打祝
家莊」、「宋公明夜打曾頭市」等回目,不但反映農民起義
的由小到大的全過程,同時也表現了起義中種種如火如荼、
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人物的出場和行動,常出現一組組情
節,每一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如提到林沖
時,就會記起他「誤入白虎堂」、「刺配滄州道」、「風雪
山神廟」等不幸的遭遇;提到武松時,就會想起他「景陽崗
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
、「血濺鴛鴦樓」等震撼人心的場面。
3、組織結構方面:全書的組織結構是既完整,又有變化的。安
排人物的情節,以單線發展為主,每組情節既是獨立,又是
一環緊扣一環,互相勾連。如此安排,主要是想通過不同英
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以展示起義鬥爭的廣闊畫面。完
整的組織結構,還表現在精心設計全書的開端、高潮、結局
上。把高俅安排在開端,是為了突出「官逼民反」之意,以
後的鬥爭,又走上了妥協投降道路,而以「魂聚蓼兒洼」的
悲劇告終。組織結構如此安排,正是農民起義一般過程的真
實反映。
4、語言運用方面:這方面的成就極為突出。小說原具有話本的
口語化特點,加上施耐庵進行過巨大加工,便更顯出語言明
快洗鍊的特色。敘述事件,刻劃人物,常常是寥寥幾筆,便
顯得繪聲繪色、形神畢肖。在「汴京城楊志賣刀」一回,描
寫潑皮的牛二就是如此:「只見遠遠地黑凜凜一條大漢,吃
得半醉,一步一蹎撞將來」,只消三句,便很形象地勾勒出
他的凶形醉態。書中語言也具有生動、準確、富有表現力的
特點。如第三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有一段是:魯提轄「
只一拳正打在(鄭屠)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
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舖:鹹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
屠掙不起來,把那尖刀也丟在一邊,口�堨u叫:「打得好!
」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框際眉
梢只一拳,打得眼稜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舖的
:紅的,黑的,絳的,都綻將出來。」這是以幽默俏皮的語
言,貼切的比喻,通過鄭屠自身的感受,把他被打的醜態,
表現得很精彩、逼真,使讀者感到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