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時加入世貿中心

2007-04-19 2:35 am
請詳細解釋
thx

回答 (1)

2007-04-19 2:38 am
✔ 最佳答案
香港的本土發展與中國的整體發展愈來愈扣連起來。當前中國發展的最大課題,就是加入世貿後如何深化體制改革以求與世界經濟進一步接軌的問題。成為世貿成員國固然有利於中國進一步提升在世界貿易中的位置,但中國經歷了長時期的封閉政策,成為世貿各成員國就要遵守共同的守則,向自由貿易體制轉型。因此,中國政府必須加快經濟體制改革,調整宏觀政策,並對有關法律法規框架及條文作出修改。
中國改革體制的步伐是以與世貿協議的開放市場承諾時間表為基礎的。承諾加快開放本土市場,這等於把國際競爭主動引入國內市場,對產業及企業構成一定衝擊,必須調整以保持本身的競爭力。加快改革和調整也將深化一些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面對的問題,其中最深刻的可算是社會收入不均以及失業下崗這兩大社會問題。中國當前一大問題,就是在改革體制的同時,令本土的經濟及社會適應並能承受體制改革所帶來的沖擊。以下我們會討論中國在進一步全球化下的處境。






Box 1: 中國入世談判歷程







1986年7月


中國正式提出恢復關貿總協定(即世貿的前身)締約國的申請。



1986年7月至
1988年9月


中國和關貿總協定進行了多次會議,雙方就基本的背景材料面談、交換意見。



1988年10月至1992年2月


這階段為審議階段。在這時期關貿總協定完成了對中國貿易制度的審議,同意開始進入有關中國復關議定書內容的實質性談判。



1992年3月至
1995年12月


正式展開實質性談判。經過多次談判,中國始終未能與其他締約國就中國復關和成為世界貿易組織創始國的問題達成協議。



1996年1月開始


「入世」談判的階段。1995年1月1日世貿成立,到1996年1月正式取替關貿總協定。中國繼續與各個締約國進行談判,爭取加入世貿。



1997年2月5日


世貿中發展中國家成員在日內瓦發表聲明,一致支持中國盡早加入世貿。



1999年11月15日


中美雙方就中國加入世貿達成協議。



1999年11月30日


中國未能正式加入世貿,以觀察員身份派團參加西雅圖世貿會議。



2000年5月9日


中國與歐盟就中國加入世貿達成雙邊協議。



2000年10月12日


中國入世多邊談判正式展開。



2000年12月


中國代表團表示還未能解決農業補貼和服務業准入的問題,入世進程有阻礙。



2001年9月14日


世貿工作組達成中國入世協議。



2001年11月


中國正式加入世貿。




資料來源:中國資訊行《中國與WTO專輯》




4.1 加入世貿與深化改革
中國加入世貿過程歷時長達十五年,其中關鍵就是中國與世貿各成員國之間就中國開放市場的時間表的談判,當中又以農業補貼和服務業准入的問題為最大障礙。
市場體制的深化與政府角色的轉變
中國加入世貿,代表中國願意與世界經濟接軌,接受國際共識的規範。有別於以往計劃經濟中的政府主導市場的角色,中國政府將要作出調整,以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變相都是對政府行為的規範,使國際貿易以自由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進行。






Box 2: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貿易原則




非歧視原則
a) 最優國待遇:世貿成員須給予其他成員同等的貿易條件,不能厚此薄彼。
b) 國民待遇:進口產品/服務應與本地產品/服務一視同仁。




自由貿易原則(透過談判逐步實現)—以消除貿易障礙為最終目標。



可預測原則(以增加透明度和信守條約達致)—個別國家政府不應隨意改變貿易條件/規章,政策要具透明度,也應以世貿條件為依歸。



公平競爭原則—在自由貿易之上,以達致公平、開放的競爭。



支持後進國家發展和改革—給予後進國家更大的彈性和優惠,予其以較多的時間去調整和適應。



資料來源:世界貿易組織 Understanding the WTO

在舊有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政府擔當多重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經營者與所有者,使政府機構往往直接支配各種資源分配。中國各級部門特別是省級機構還擁有相當多直接管理企業的職能。這些機構的雙重職能,形成政企不分,是新舊體制轉換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加入世貿以後,中國政府就要調整職能,弱化政府微觀管理職能。
政府除了規範化自身的角色外,還要健全法制法規,確立具可預見的規條和透明度的行政規範。國內一直以來的法律法規,內容條文多有含糊之處,解釋空間有過大之嫌,致使法規的透明度與可預見性不足,執法上往往有「長官意志」多於按規章辦事的流弊,執政的隨意性較大,人治色彩濃厚。但加入世貿以後,這種模式勢必改革,需要按照既定的規章和程序辦事,受制度的規範。
與世貿規則和規範相比,國內的經貿法律法規系統明顯不適應。根據中國網資料,入世後短短一年間,國務院近30個部門已清理法規2300多件,其中廢止830件,修訂325件。更廢止、停止執行或修改了19萬多件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和其他政策措施。
世貿時間表成為了國家既定的開放市場進程。要逐步落實減讓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和開放市場等承諾。




Box 3: 中國加入世貿的主要開放市場承諾



2005年一般工業產品平均關稅降到9.4%(2001年時24.6%),汽車關稅由2001年的100%減至2006年的25%。



到2004年農產品的關稅要由2001年的31.5%降至14.5%。



2004年高科技產品要由2001年的13.6%降至零關稅。服務業要在2至5年間對外商開放。



在電訊領域,外國服務商可在國內建立合資公司,在保險領域,外國保險公司可在國內建立非人壽保險的子公司或者合資公司。



在銀行領域,外國金融機構將可在國內提供外幣服務。



基本上所有企業將有進出口商品的權利。



入世五年後,最後的金融障礙撤消,外國金融領域可在國內向所有類型客戶提供人民幣服務,中國全面開放服務領域。



資料來源: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入世:緊握機遇迎接挑戰》


4.2 加入世貿後不同經濟環節形勢各異
中國在加入世貿後,可以預期總體的貿易將可提高,外資的投入亦將大增。但因應不同部門和企業對舊體制的依賴程度和對新體制的適應能力,其競爭優勢將有很大差異。
在2002年,即入世一年後,中國全年的貿易額達6208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了超過1100億美元。入世貿後跨國資本很快就以高速進入國內,2002年全國對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金額比上年增加了近18%,達848億美元(表12)。
入世後國內的經濟持續增長,2002年,國民生產總值首次錄得超愈10萬億元人民幣;2003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更首次錄得超過1,000美元,令中國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總體經濟持續增長的往績得以延續。
表 12:對外經濟貿易基本情況

根據《中國入世問題報告》指,國內總體經濟前景看好的同時,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規模相對滯後。連續多年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落後於第二產業(製造業)的趨勢明顯。金融改革滯後、壟斷行業改革滯後的情況也不容忽視。
從三大產業的運作模式總括而言,製造業較農業和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服務業與農業一樣,一直受惠於國內的市場保護政策,其經營水平未能與國際企業相比,在外國企業進入本土市場後,所受的挑戰也相對較大。
中國的農業,歷來受惠於政府的保護,而且一直依賴勞動密集生產,缺乏經營規模,在外國農業品進入本土市場的衝擊不少。國際市場上,尤其是糧食、如食用油、禽肉、蔬菜等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遠低於國內市場。內地的主要農產品,國內價格已超過了世界市場價格,例如小麥、玉米、大米。
服務業與農業一樣,一直受惠於保護市場,其經營水平未能與國際企業相比,在外國企業進入本土市場後,銀行、保險、証券、電訊、外貿、旅遊、醫療、會計、貨運代理等服務業所受的挑戰也相對較大。
製造業是相對競爭力較強的產業,但也不是所有的產業都具有競爭力。相對而言,出口導向,勞動密集形的輕工業較有利,例如成衣、玩具、造鞋、家具等。以本土市場為主,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如汽車、石油化工、鋼鐵等缺乏技術優勢。高科技工業也並未在國際市場站穩,例如電腦、半導體等、通訊器材等。引進外國企業合作是當前一大趨勢,例如汽車工業重組和技術提升的進程明顯加快。2002年就有上汽與通用重組、一汽與豐田合資、東風與日產全面合作等。
國有企業一直依賴政府政策支持,又多數是以本土市場為主的重工業和服務行業,在加入世貿後,可以說形勢嚴峻。一向依賴關稅保護的行業如汽車、石油化工等,市場開放程度低的如銀行、保險、証券等,以及電訊、電力、石油化工、鐵路、民航等壟斷性行業,都是相對是弱勢行業,重大的調整在所難免。相對而言,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由於是新體制之下的產物,而且不少是從事輕工業的出口工業,相對而言較利於適應國際競爭。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18: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8000051KK030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