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關於頤和園長廊的資料呀?

2007-04-19 1:44 am
有冇關於頤和園長廊的資料呀?(不用圖片)

回答 (4)

2007-04-19 1:52 am
✔ 最佳答案
頤和園長廊綜述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長廊是頤和園中匠心獨運的一大手筆,代表了中國園林建築的高超水準,是頤和園內的建築經典。

頤和園長廊是中國廊建築中最大、最長、最負盛名的遊廊,也是世界第一長廊。

作為皇家園林中的重要景觀,頤和園長廊綜合了廊式建築藝術。它以排雲殿為中心,呈東西走向,向兩邊延伸,以它的長與佛香閣的高遙相呼應。

這座精心打造的遊廊,雍容華貴,融合吸收了南方廊的典雅,更有一番皇家的威嚴氣度。無論外界是風是雨總是以最安適的方式呈現給人們頤和園不同的美,漫步其中,步移景換,每每映入眼簾的,都像是精心構造引領人們去欣賞的山水圖畫。

這條彩帶般的長廊,把萬壽山前分散的景點建築連綴在了一起,對豐富園林景色起著突出的作用,形成了一條風雨無阻的觀景線。它既是園林建築之間的聯繫路線,或者說是園林中的脈絡,又與各樣建築組成空間層次多變的園林藝術空間。

  長廊的獨特意境





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左上圖,右上圖)還連接了兩府臨水建築,分別是對鷗舫和魚藻軒(左下圖 右下圖)

頤和園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這一道長得仿佛望不到盡頭的走廊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它擁有一個與同類建築相比絕無僅有的長度,所以1992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就將這道長廊收錄在卷。

中國造園藝術在頤和園得到極大的發揮,留下眾多令人稱奇的景觀。頤和園長廊中間建有象徵春、夏、秋、冬的“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衝檐的亭子。長廊東西兩邊南向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銜接著對鷗舫和魚藻軒兩座臨水建築。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接著一座八面三層的建築,山色湖光共一樓。長廊沿途穿花透樹,看山賞水,景隨步移,美不勝收。   

  頤和園的中心建設群座落在萬壽山南麓與昆明湖交界一帶,長廊也是這組建築的一部分,它以頤和園建築的最高點佛香閣腳下的排雲殿為中心,呈東西走向,向兩邊延伸。以它的長與佛香閣的高遙相呼應。

  廊子是古代建築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建築在中國是已經由來已久了,比如說唐代,唐代的建築就是廊院式的,它整個建築的周圍四週都是廊子,然後把所有的建築把它連通起來。這種廊子也用在民居當中,比如說民居當中比較大一點的四合院,它是帶抄手遊廊的。同時也用在園林當中。

  在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廊式建築佔有重要的位置。有遊廊、曲廊、回廊、爬山廊等等。頤和園的長廊作為皇家園林中的重要景觀,綜合了各種廊式建築為一體,而成為一條最長的遊廊。

  廊子本身,就它的建築的本身構造來說,並不是那麼複雜,應該說是最簡單的,構造最簡單的一種建築。一般的廊子都是四檁的廊子,就是說從是最簡單的,構造最簡單的一種建築。一般的廊子都是四檁的廊子,就是說從它的構架上這個剖面上看,有四根檁子。廊子的進深一般也不大,像用在庭院裏的廊子,一般的是一米多進深,有“四尺廊子”之說。頤和園的長廊尺度要大一些,因為它是皇家園林,有時候呢在功能上,它比這一般的住宅進深要大一些。大概是我記得它是兩米多深,也是四檁卷棚式的這種建築。

這條彩帶般的長廊,把萬壽山前分散的景點建築連綴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條風雨無阻的觀景線。邀月門是長廊東邊的起點,從門外看,亭廊幽深。
2007-04-19 1:48 am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公元11世紀起,這裏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可說是世間罕見。
在西山園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園”。三山是指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這三座山上分別有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再加上暢春園和圓明園,這就是所謂的五園。“三山五園”獨立成園,各具特色,但集中之餘又互相連接,浩浩蕩蕩的層遞展開。

金、元、明三代的主要力修建北京城池和城池的皇宮,因此,西山花園多為私家擁有。從清朝康熙帝開始,內城已無發展,皇家園林才開始湧向西山。現存的皇家園林多為清代中業所建。

最初,皇家園林只是帝后宮妃們的消閒避暑之處,政務、祭祀和生活都在城內。清雍正帝繼位後,園林開始有了離宮的味道,最後乾脆長期居住在西郊園林裏,政務、讀書、遊樂等都一并處理。園林成了政治的心臟。



頤和園的四大景區

“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最東邊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為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庭院、大戲台等。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後又成為囚禁他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修築的封閉通道的高牆。

中間高聳的萬壽山前山景區,建築最多,也最華麗。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補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周圍建築對稱分佈其間,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

最北部的後山後湖景區,儘管建築較少,但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的風格和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佈局緊湊,各有妙趣。

頤和園的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三,特別是南部的前湖區,煙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橋掩映其中;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處叫人過目不忘的景點,造型十分優美。



中國的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複雜,為古典建築精品。

回廊和角亭建築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餘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昆明湖東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樑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平極高。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鐵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遊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鋪林立,水道縱通,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2007-04-19 1:48 am
頤和園長廊
位於北京西郊,原址早於公元一一五三年已闢為金帝的行宮。一七五○年(清乾隆十五年)定名清漪園,可惜約一百年後為英法聯軍所毀。一八八八年,慈禧太后挪用大量軍費重建,改稱今名。後再遭八國聯軍破壞,一九○三年始修復。

  全園佔地約三點四平方公里,約四分之三為水面,各式建築共三千多幢,可概括分為政治區、生活區與遊覽區。政治區以仁壽殿為中心,是慈禧、光緒坐朝聽政的大殿,一九○三年後更是接見外交使節的主要地方。

  生活區以慈禧居住的樂壽堂、光緒的玉瀾堂及其皇后的宜芸館為中心,有遊廊相連。德和園內有一座高二十一公尺的大戲樓,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連。

  遊覽區主要有萬壽山和昆明湖。在萬壽山前山中部,自昆明湖前「雲輝玉宇」牌坊向北,有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全部建築均覆以黃琉璃瓦。東側有「萬壽山昆明湖」石碑和「轉輪藏」﹔西側有五方閣和寶雲閣。寶雲閣建於公元一七五五年(清乾隆二十年),是一座用銅鑄造的佛殿,號稱「金殿」,又因外型酷似亭子,俗稱「銅亭」。整個結構約高七點五公尺,重逵二十多萬公斤,外型模仿木結構式樣,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銅亭內的佛像及供器遭八國聯軍搶掠破壞,都已蕩然無存,連門窗也散失不全,只有外部結構仍然屹立,供人憑弔。
2007-04-19 1:47 am
位於北京西郊,原址早於公元一一五三年已闢為金帝的行宮。一七五○年(清乾隆十五年)定名清漪園,可惜約一百年後為英法聯軍所毀。一八八八年,慈禧太后挪用大量軍費重建,改稱今名。後再遭八國聯軍破壞,一九○三年始修復。

  全園佔地約三點四平方公里,約四分之三為水面,各式建築共三千多幢,可概括分為政治區、生活區與遊覽區。政治區以仁壽殿為中心,是慈禧、光緒坐朝聽政的大殿,一九○三年後更是接見外交使節的主要地方。

  生活區以慈禧居住的樂壽堂、光緒的玉瀾堂及其皇后的宜芸館為中心,有遊廊相連。德和園內有一座高二十一公尺的大戲樓,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連。

  遊覽區主要有萬壽山和昆明湖。在萬壽山前山中部,自昆明湖前「雲輝玉宇」牌坊向北,有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全部建築均覆以黃琉璃瓦。東側有「萬壽山昆明湖」石碑和「轉輪藏」﹔西側有五方閣和寶雲閣。寶雲閣建於公元一七五五年(清乾隆二十年),是一座用銅鑄造的佛殿,號稱「金殿」,又因外型酷似亭子,俗稱「銅亭」。整個結構約高七點五公尺,重逵二十多萬公斤,外型模仿木結構式樣,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銅亭內的佛像及供器遭八國聯軍搶掠破壞,都已蕩然無存,連門窗也散失不全,只有外部結構仍然屹立,供人憑弔。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18: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8000051KK026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