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負電的問題~~~~

2007-04-19 1:12 am
為何電要分正負?
用什麼方法把電分正負?
正電跟負電的差別?

回答 (3)

2007-04-19 5:00 am
✔ 最佳答案
1. 直流電要分正和負: 因直流電電源(有兩極)是有定義為電流的東西流出來, 而電流的方向是固定一個方向的. 因在發明電池時, 科學家今本唔知個d係乜, 為方便假設, 將電池其中一端叫正, 而另一端叫負, 同時假設咗流出來個d叫電流, 同埋係由正個邊流向負個邊.
2. 後來d科學家証實流出來個d其實係一粒粒帶負電的電子(離開了原子本體的自由電子), 同時係由電池的負極流出來, 因此電子流係由負流向正.
3. 用甚麼方法把電分正和負: 電池外殼所用的金屬在化學過程中能製造電子, 它便成為電池的負極. 相對另一邊便是正極.
4. 負電是較正常多了電子的原子, 正電是一些少了電子的原子.
2007-04-19 1:18 am
如果你唔分正負電的話,你的電芯就是等於冇用。
參考: 自己
2007-04-19 1:18 am
正電子(又稱陽電子、反電子、正子),是帶正電荷的電子,屬於電子的反粒子。它帶有+1單位電荷,即+1.6×10-19C,自旋為1/2,質量與電子相同,皆為9.10×10-31kg。1930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從理論上預言了正電子的存在,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卡爾·戴維·安德森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正電子。
正電子與電子碰撞時會產生湮滅現 象,這一過程遵守電荷守恆,能量守恆,動量守恆和角動量守恆。在高能情況下,湮滅會生成其他基本粒子。在低能情況下,正負電子湮滅主要生成兩個或三個光子 (有時也會生成更多光子)。另外,電子和正電子在湮滅之前有時會形成亞穩定的束縛態,即電子偶素。根據電子和正電子的不同自旋狀態,電子偶素分為單態(1S0,總自旋為0)和三重態(3S1,總自旋為1)。在真空中,單態電子偶素的半衰期為125ps。三重態電子偶素的半衰期為142ns。

(* 反μ子 *) (* 如有可能在此插入相關圖片 *) 分類 基礎粒子
費米子 輕子 第二代粒子 反μ子 歷史 符號: μ+ 發現時間: ? 發現者: ? 基本性質 質量: 105.6 MeV 電荷: +1 自旋: 1/2 受作用力: 引力、電磁力、弱核力 半衰期: 2.2 µs 反μ子(Antimuon)是μ子的反粒子。它帶有+1的基本電荷、1/2的自旋及相當於105.6MeV的質量。

[編輯] 請參閱 基礎粒子粒子
[編輯] 外部鏈接 http://arxiv.org/ftp/physics/papers/0003/0003023.pdfhttp://www.bartleby.com/65/el/elemparTABLE.htmlhttp://www.pbs.org/wgbh/nova/elegant/part-flash.html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渺子 分類 基礎粒子
費米子 輕子 第二代粒子 μ子 歷史 符號: μ− 發現時間: 1936年 發現者: 卡爾·安德森 基本性質 質量: 105.6 MeV/c2 電荷: -1 自旋: 1/2 受作用力: 引力、電磁力、弱核力 半衰期: 2.2 µs 渺子(Muon),又稱μ子,是一種輕子,它帶有-1的基本電荷及1/2的自旋。它的符號是μ-。μ子的反粒子是反μ子。
雖然μ子不是介子,但它有時會稱作「μ介子」。(參見歷史)
它的靜質量為電子的 207 倍(約 105.6 MeV/c2)。故μ子可看成超重版的電子。
μ子為宇宙中的π介子衰變時產生。它的半衰期為2.2微秒,主要的衰變模式為一電子、反電子中微子和μ子中微子。由於產生的μ子接近光速,因此在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效應之下,μ子衰變時間延長,使μ子有機會到達地球表面。

[編輯] 歷史 μ子是在1936年由卡爾·安德森發現的。安德森研究宇宙射線時發現有一種粒子在穿過磁場時彎曲的形態與已知的粒子不同,它的彎曲度比電子小,卻比質子大。
安德森推斷這種粒子有與電子相同的電荷,而質量則在電子和質子之間。故他命名此等粒子為「Mesotron」,意為「中間的粒子」。不久,有電子和質子質量之間的粒子陸續被發現,而這些粒子統稱作「介子」。Mesotron 改名為「μ介子」。
可是μ介子與其他介子十分不同,例如它衰變時會放出一中微子和反微中子,而非如其他介子般放出二者其一。這顯出μ介子並不是介子,而此名亦遭廢棄,後改稱作「μ子」。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18: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8000051KK023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