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點心的歷史?

2007-04-18 11:54 pm
中式點心的歷史?

回答 (4)

2007-04-18 11:58 pm
✔ 最佳答案
點心是在中國粵菜中飲茶的主角。大多在早餐或午餐中進食。一般都是放在蒸籠的包及糕點。點心推出初期款式並不多,有大包、叉燒包、燒賣、蝦餃、腸粉等。點心是區分於北方飲茶習慣的一個重大標誌,今日,廣東飲茶的點心種類非常多,大致分為鹹點及甜點兩類。大部分點心都是熱吃的,亦有小部分的冷盤。

在中國廣東省及香港等地,飲茶是最主要的茶點,以進食點心及喝茶為主。
傳統點心包括了包點,餃子和腸粉。很多點心酒家同時會提供其他菜式,例如油菜、燒肉類、不同款式的粥和湯。在茶樓或酒樓中,茶通常是伴以點心,伺候顧客。

在眾多烹飪方法中,點心通常是採用蒸、煎或炸的,而數量則是三至四件一碟。正因為份量少,當一群人飲茶時,人們點菜時會選擇不同款式的點心,令自己可以同時點嘗到不同的菜式。而慣常地,侍應會將點心放到圓桌的中間或轉盤上,讓大家都可以夾到食物。

點菜的方式分三種,一是服務員會在桌上放了張「點心紙」,叫食物時只需在點心項目旁寫下數量,再交給侍應。第二種則常見在大型或舊式的酒家,侍應會推著「點心車」,在走廊裏叫賣。第三種是在大堂中設置一個食物攤檔,食客拿著結帳單,走到檔前,說明要的點心名稱,廚師就會在你面前煮。傳統上,結帳時服務員會走到枱前點算有多少碟點心。部分較現代化的酒家會把記錄列在結帳單上甚至電腦中。此舉不單較整潔,同時可以防止食客收起碟子,逃過付款。部分餐廳的侍應會在單裏蓋上不同的印章,方便統計。
在茶樓中,飲茶跟吃點心一般重要。在眾多茶中,普洱是最常見的一種,因為可以消滯,幫助消化。其他的例如香片、烏龍和綠茶都十分普遍。在一些高級食府中,菊花水亦是常見的飲料。

習慣上,廣東人在為自己倒茶前會先把其他人的杯子斟滿。當別人替自己斟茶後,會將食指和中指屈曲並敲枱面數次,以示感謝。相比起各自為自己斟茶,此舉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尤其別人在談話或進食中時。

清代乾隆皇跟他的侍從微服出巡,並去了飲茶。他為了不讓別人懷疑是皇帝,便為自己的隨從斟茶。而那些隨從必須謝恩,否則便會被責罰。於是皇帝便叫他們把手指屈曲,以代表蓋頭、謝禮。
2014-09-16 7:39 am
我要特別介紹一下這家網路團購美食TOP1的賣家

什麼叫壓倒性的好吃~真的沒吃之前我也不相信!

我第一次吃是訂購他家的年菜,但是其實他們家不只單單年菜而已

他會隨著季節、特殊節日、節慶等等...推出各式各樣不同的美食

都超級無敵好吃的啦!!!


觀看台北濱江美食介紹 http://adf.ly/mcQBV
2007-04-19 2:15 am
由於對菜系的理解不同,中國到底有多少菜系,尚無一致的意見。有人認為一省可算一個菜系,也有人把一省分為幾個菜系。一些人將中國菜系分為八個:川、魯、蘇、粵、湘、閩、浙、徽;也有人認為有十個,即八大菜系加上京、滬。

飲食和烹飪的商業化、市場化製造了菜系,而飲食和烹飪的商業化、市場化也在泯滅菜系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它們在消滅著菜系,特別是在大型的城市之中。因此到底有多少菜系、哪些地域的肴饌應該列入菜系之中是永遠爭論不完的問題。

我們選取歷史淵源較深、有全國影響和自己鮮明特色的八家進行評介,以顯示我國廣大地區飲食烹飪的面貌,以及飲食文化的發展與地域的關係。

for more details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910

我們常說香港是個「華洋雜處」的地方,事實上,「華」與「洋」不單在香港碰面,而且還在互動過程中改變對方。香港的飲食文化不單繼承了「中」與「西」的傳統,還糅合了多種亞洲地區的民俗習慣。以下綜合為幾種特點:

一、受到傳統中國相生互補、醫食同源哲學的影響。
二、大眾日常飲食建基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粵菜,七十年代以後經濟起飛,粵菜高檔化和精緻化。
三、作為殖民地、轉口埠和人口流動樞紐,出現了中國各地方菜系(如粵菜的客家菜、江菜),以及外來食制(如英國、印度的口味)。
四、作為國際金融、商業都市,引進了多元化的口味,如法國、日本、意大利菜等。而生活節急速,亦改變了原有的進食方式,帶動美式快餐和即食食品普及化。
五、配合本地的飲食習慣,將外來食品加以本地化,成為香港特有的口味。

這些都顯示出飲食文化與香港的歷史發展、在地區上的位置、參與全球化的過程,是不能分割的。

點心是在中國粵菜中飲茶的主角。大多在早餐或午餐中進食。一般都是放在蒸籠的包及糕點。點心推出初期款式並不多,有大包、叉燒包、燒賣、蝦餃、腸粉等。點心是區分於北方飲茶習慣的一個重大標誌,今日,廣東飲茶的點心種類非常多,大致分為鹹點及甜點兩類。大部分點心都是熱吃的,亦有小部分的冷盤。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9E%E5%BF%83
2007-04-19 1:19 am
中國的點心歷史悠久,不同地域便有不同風味點心。一提起中國的飲食文化,飲茶必然是首選。傳統以來,香港人就喜歡上茶樓品茗,一盅兩件,這都是大多數港人於晨曦後必到茶樓的例行事務。在香港飲茶的文化根深蒂固下,不論是中國茶道、港式飲茶,都有著獨特的品味與文化。
香港開埠以來就有茶樓,早期的茶樓分有樓上雅座及樓下地廳,雅座地方寬敝,價錢當然較貴;地廳大眾化,價錢則較便宜。侍應方面早期就以全男班為主,不像現今以女侍應居多。而飲茶,就不可不提及點心,點心初時只是配角形式出現,因人們到茶樓品茗時主要享受喝茶,使點心已演變成為茗茶中的主角。
點心推出初期款式並不多,有大包、叉燒包、燒賣、蝦餃、蒸腸粉、盅頭飯等廿多款點心。其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競爭,今時今日的點心烹調法已多樣化,蒸、炒、煮、炸,樣樣俱全,色香味更為注重,如炸雲吞、豉汁鳳爪排骨、白菜鮮蝦餃、灌湯魚翅餃、煎釀三寶、碗仔翅...還有很多極富創意美食,一般酒樓現有的點心已逾四十多款,吸引遊客到港也一定要品嚐馳名中外的港式飲茶,感受一下廣東點心的滋味。
論品類繁多,用料精廣而多變,首推是廣州和香港的點心。香港與廣州的點心乃一脈相承,上茶樓吃點心、「飲茶」對老、中、青任何一輩來說,都有份莫名的親切感。即使隨口說出各樣點心的名稱、味道,每樣點心背後都有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例如雲吞早於公元五世紀前已是極流行的食品、燒賣最初是與湯同吃、春卷於宋朝時代有祈福蠶業豐收之意,還有很多有趣典故,使人對 "千年美食" 有另一番體會。
早年的茶樓,設備簡陋,賣的點心是一般大眾化小食,用大竹籠盛載,由企堂捧著向客人叫賣。
直至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飲食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競爭逐漸激烈,點心便改放在內置火爐的點心車上,熱烘烘的向客人推介。喜歡吃煎製點心,也可到即叫即煎點心大排檔自行點選,點心員會即時煎製。而製造點心的師傳更費盡心思,除傳統的製作技巧外,更揉合中西飲食文化,創製出質素精美,格調高雅的港式「飲茶」文化,並將之推廣至世界每一個角落。

茶樓特色:
傳統手推點心車

每到茶市,一輛輛的手推點心車便會在你面前穿梭往來,熱騰騰,香噴噴的各式精美點心,任你挑選,任你品嚐。點心員則在點心咭上做記錄,以備結帳時核對。點心車運作成本高昂,在溫哥華已不復多見,但仍有茶樓堅決保留此文化傳統,讓粵式「飲茶」的熱鬧景象傳至西方城市。

燒賣: 燒賣乃源於元朝時代之北方傳統點心,一直流傳多個世代,稱謂亦因時而異。元代時期,燒賣被稱作「稍麥」,取其以麥麵做成薄片後,裹肉蒸熟混湯而吃。到了後期,則於江南一帶改稱作「燒麥」。北方的燒麥,皮厚餡料粗,不及南方的精緻 ; 而廣東燒賣則另有風味 小圓柱狀和肉餡種類較多樣化。
腸粉: 原稱「豬腸粉」,皆因其外貌似足豬腸。早於六十多年前,已有流動攤販在廣州街頭售賣。及至抗戰時期,有點心師傅將其製法改良將白布舖於鍋中的木架上,加入稀釋米漿,待腸粉蒸熟後拉去白布,再將腸粉切成寬條。曾幾何時,豬腸粉亦有「齋腸」之稱,後來一家廣東式茶樓以粉皮包著鮮蝦、豬肉或牛肉售賣,自此起其他茶樓亦爭相效法,並大受食客歡迎。
水餃: 北方人愛於新春佳節吃水餃/餃子,水餃形似金元寶,故別稱「元寶」,寓意吉祥瑞意。根據記載,水餃早於隋朝已出現。當時,並無水餃、雲吞之異,直到唐代,才分別演變為北方和南方人之主食,而兩者之唯一不同只是水餃皮較厚而已。
小籠包: 又名「小籠」,取其於竹製籠子蒸製而成。傳統的小籠包餡料分為上湯、蝦肉和鮮肉三大類,精緻小巧為其特色,乃江南名點之一。
春卷: 遠於北宋時期,中國人以養蠶維生,並有祈福求風調雨順之習,他們會將麵作皮,然後裹餡再捏成蠶蟲形狀的食品,寓意蠶業豐收之好兆頭。流傳至今,金黃香脆的春卷依然是不少中國人的心頭愛。
珍珠雞: 乃糯米雞之袖珍版本。將多種餡料加於糯米,再以荷葉包裹,深受廣東人歡迎。廣東人常嫌糯米雞份量太多,飽吃一只後,肚內再無空間嚐其他美點,故聰明的點心師傅便有珍珠雞此偉大發明。珍珠雞所採用之主要材料 — 糯米,因其獨有黏性,磨成粉狀能做糕餅、點心之外皮,亦可煮成糯米飯,故二十多年來,在云云點心用料中,一枝獨秀。
饅頭: 乃北方主食,等同南方之米飯,北方人喜伴菜餚共食。饅頭可蒸、烤或炸,又以蒸最為普遍。炸或烤饅頭較蒸的結實,故通常會與湯同吃,而且北方人較常於筵席時食用。
包點: 是南方人的小食,不屬正餐主糧。中國各地最早期製造包點,是採用一種名為「老酵發麵」的傳統方法,因其工序繁多,故經過四百多年的中西交流,廣東人已進而利用省時方便的化學膨鬆劑取而代之。
粥: 早於中國三千多年前,「粥」已被封為王公大臣的「六飲」之一。唐朝時代,粥更為皇帝恩賜臣屬之御品,可見其超然地位。事實上,粥也有其效益。粥是中國傳統食療之一,被視為治病和延年益壽之良方,有健脾、開胃、補氣、寧神、養血,清心等功效。時至今日,粥仍為中國民族喜愛之糧食,並且各有各地方特色和風味,例如︰廣東人喜將米煮至稀爛,以清湯代替清水熬粥,而台灣人則偏愛濃、膩,米粒亦碎而不糊。
點心歷史:
「點心」這個詞語,原意是指餓時略為進食,後來演變為「略進食物」之意。點心早於 2,500 年前的《楚辭》中已有記載,從一些詩歌或歷代生活紀錄中得知,現今我們吃的點心不少是從古時的小吃演變而來,不過當時使用的名稱並不是現代人所熟悉的。點心雖然不是廣東人發明,但把它發揚光大的必定是廣東人。
直至20世紀初,才是點心真正的蓬勃時期,這與滿清貴族後人閒逸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貴族旗人,終日流連飲食場所,以致酒樓茶室數目激增,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各大茶室及酒樓均各自推出不同的點心、糕點,令本來已是種類繁多的點心、糕點更見多變。
那時民間更出現有「標準點心餡料分配」的說法,以「蝦餃」為例,原來最初的蝦餃餡料份量是「三成生蝦肉,兩成熟蝦肉,配合兩成半肥豬肉粒,兩成半荀絲」,配以薄皮包裹,當然還要「即蒸即食」才能稱得上是上品。另一款點心「山竹牛肉」,則要用「一斤碎牛肉配二兩碎肥豬肉,加入陳皮絲、生薑茸、胡椒粉、荸薺粉」,搓成牛肉球來做,要蒸熟時無汁、陳皮味濃又爽口才為佳品。不過現代人什麼都要吃好的,所以蝦餃早已改用原隻鮮蝦了。
點心和小吃都是小食品。它們包括面廣,種類繁多,為平民百姓所喜愛。這類食品雖然是在飲食商業繁榮以後發展起來的,但它卻始於先秦。《周禮》中提到「糗餌粉粢」,這是中原一帶的點心和小吃。「糗」是炒米屑,「粉」是炒豆屑,「餌」、「粢」皆類似現在的糍粑。《楚辭‧招魂》中的「粔籹蜜餌」類似現在的油煎饊子、蜜麻花之類。
兩漢魏晉南北朝期間,點心小吃有了很大的發展,原因有二:
一是飲食商業的興起;二是麵食的推廣和發酵技術的普及,這樣許多用發酵麵粉製作的食品進入了點心的行列。西域的胡餅(類似今日的燒餅)啟發了中原地區點心的製作。唐宋時期飲食行業日漸繁榮,其表現之一就是點心和小吃品種增多、花樣繁複,大量湧向食品市場,以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需要。有些節令食品也走向市場,如人日(正月初七)賣的「六一菜」、上元節賣的「油畫明珠」等。
明清兩代的點心與小吃與現代已經沒有多大區別了。幾乎各地都有自己的名點和小吃,如揚州乾絲、嘉興粽子、蘇州糕糰等。宋元以來因為點心和小吃地域性強,它往往成為遊子思鄉懷土的載體。
所謂「一盅兩件」便是上茶樓喝茶,一邊品茗一邊享用點心,香港人俗稱「飲茶」。「一盅」是焗盅,或稱蓋杯,意即用蓋杯泡茶,舊式茶樓「夥計」(茶樓侍應)拿著大水煲為茶客添水,現在大部份的茶樓都已改用茶壺取代蓋杯,然而蓋杯的設計卻愈趨精巧,而且成為特色收藏。「兩件」是指點心,如蝦餃、燒賣等。香港的茶樓賣點心的方式獨特有趣。以前點心員用布帶縛著點心盤掛在胸前叫賣點心,後來才有滿載不同種類的點心車掛著點心名稱的牌子在茶樓出現。
飲食文化
人們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吃飯就不單純是個果腹問題,而是它的意義擴展了,改變「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俗諺的傳統。古時人們發現吃飯還可以滿足精神上的許多需求,最簡單的如精神上的放鬆和愉悅,並由此出發帶來的種種遐想,所以於《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八年》說人們是「唯食忘憂」。
私有財產出現以後,吃好飯者所感受的愉快不僅僅是幾個立方厘米的口腔,在精神上他也覺得比吃劣飯者高出一籌,從而會產生自滿自足感。這些都是飲食意義延伸和擴展的出發點。例如用飲食可以聯絡感情,許多糾紛只要事主能坐在同一張桌子吃飯,杯酒聯歡,那麼離這個問題的解決就不是很遙遠了,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這種做法就是建立在飲食能給人們帶來精神愉悅的基礎上的。點心在茶樓的出現,便是基於這理念發展的。
等級社會中關於不同等級之間飲宴上禮儀的確定,就是根據入口食物的優劣差異特別能給人以刺激,從而在心理上留下刻痕。西周春秋時期有幾場戰爭就是因為飲食打起來的,飲食甚至影響了戰爭的勝負。有詩人曾說「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們要通過「禮」來制約人們的行為,所以《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於是茶樓推出各式各樣的點心,款待不同等級人士的光臨,使「普通百姓有力問津,貴宅大門亦不辱沒」。



收錄日期: 2021-04-12 16:15: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8000051KK019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