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時是曬書日?

2007-04-18 8:14 pm
幾月幾日?

回答 (2)

2007-04-18 8:18 pm
✔ 最佳答案
六月六日版
曬書節。康熙年間學者朱彝尊滿腹經論,他在六月初六這天袒肚露胸曬太陽,謂之曬書。卻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見,後經交談和面試,封為翰林院檢討,負責撰修明史。此後,讀書人都要在這一天曬詩書,曬字畫,系成「曬書節」。
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30098.htm

曬書節
當節令從黃梅雨季逶迤走出,進入晴空朗朗的盛夏,沐浴著熾熱的陽光,人們的心情是何等的明快。到了農歷的六月六日,讀書人首先想到的是曝曬書籍字畫,去霉殺蟲,使之不腐不爛,以便傳之久遠。

清人潘平雋在《六月六日曬書詩》中寫道:「三伏乘朝爽,閒庭散舊編。如游千載上,與結半生緣。讀喜年非耋,題驚歲又遷。呼兒勤檢點,家世只青氈。」我們看到了讀書世家(「青氈」),長輩領著子女曬書的情景,歷歷如在眼前。

伏天曬書,魏晉時早已興之,不過是農歷的七月七日,「郝隆七月七日出谷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世說新語‧排調》)以後,才逐漸演變為六月六日曬書。

民間則利用這一天曝曬衣服被褥,名曰「曬伏」。諺語雲:「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六月六,家家曬龍袍」。為什麼將曬衣物稱之為曬龍袍呢?在揚州有這樣 一個傳說:清朝的乾隆皇帝在揚州的巡行路上遭逢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便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天晴後將外衣曬干,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日,故而有曬龍袍 之說,揚州也就有了「龍衣庵」這個地名。

六月六日,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玄奘西天取經歸來,不慎將經書掉落海中,撈起來曬干方得保存,因此佛寺便在這一天翻檢曝曬寺中所藏的經書。在古代的蘇州,一些信佛的婦女,每年此日便到寺廟中去翻經念佛,說是翻經十次,來生可轉作男身。

有學者考證,最早的六月六日,名叫天貺(讀「況」)節,貺,是賜贈的意思。此節起源於宋代。宋真宗趙恆是一個非常迷信神仙的皇帝,有一年的六月六日,他 聲稱上天賜予他一部天書,並要天下的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乃欽定這天為天貺節。他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了一座恢宏的殿堂,名之為天貺殿。但此節畢竟行之不 遠,逐漸泯滅了,代之而起的是「曬伏」。講究實用的老百姓,利用這一天的好太陽,曬衣服被褥,曬書籍字畫;甚至有些地方還給家養的貓狗洗澡,戲之為「六月 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記得兒時,每逢這天,父親總要在天井裡擺上案子,曝曬他收藏的中醫書籍,一邊翻曬,一邊和我談起藥理病症。幾十年過去了,父親於十八年前也鶴歸道山,但當時情景仍鮮活在記憶中! 北京日報 陳巖

舊志載:「六月六日,上各曝書,人洗貓犬」。民間稱農歷六月六為曬書節、浴狗節。家有藏書者將書籍曝曬於陽光下。鄉村則有將貓狗浸泡於照後的溪河水中,孩童到溪河游泳。
新華網 - http://www.fj.xinhuanet.com/zb/2003-10/06/content_4507480.htm


七月七日版
七夕 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 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 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 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 為豪門富室制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鹹不慌不 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2007-04-18 8:20 pm
唔知,你講乜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09: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8000051KK0107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