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10分)

2007-04-18 6:05 pm
要戰爭的資料,愈多愈好!thx!!!!!!!!!

回答 (2)

2007-04-18 6:07 pm
✔ 最佳答案
戰爭,是集體、有組織地互相使用暴力。廣義來說,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有戰爭。螞蟻和黑猩猩等等少數生物都有戰爭行為。一般而言,戰爭主要指人類的戰爭。

戰爭早在部落時代,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經開始。盡管有很多人(當中包括了發動戰爭的政治領袖)常常說暴力解決不了問題;但用戰爭解決問題(決定誰可以得到生活資源和生存空間)的做法卻沒有從歷史中消失。歷史證明了戰爭是快捷而受強者歡迎的。

《孫子兵法》的開首說明了戰爭的本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詭道也。」
人類出現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如國共內戰。除此之外,在西方,由於宗教信仰而發生宗教戰爭,也是常見的歷史現象。

戰爭與武裝衝突相比,對抗形式,戰爭表現為,一是殘酷性,雙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擊另外一方;二是毀滅性,對抗的時候以一方消滅另外一方為代價;三是目的性,直至對方屈服、達到目的;四是持久性,常規戰爭持續時間長達幾年或者數十年,現代的高科技戰爭持續數月到幾年。任何戰爭都經過了策劃和準備。

與戰爭相關的術語為戰區,戰車,戰鬥,戰術,戰役,戰場,戰俘,戰略;戰術偵察,戰爭狀態,戰爭賠償,戰爭罪行。
參考資料的出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8%E4%BA%89
===============================================================

什麼是戰爭?

戰爭,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爭。階級社會的戰爭,是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切之間矛盾的最高的鬥爭形式。它是政治通過暴力手段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
  戰爭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據考古資料證明,最早的戰爭出現在中石器時代的初期。這說明,人類從原始人群到現在,在大約二三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戰爭的歷史還不到一萬年(一說上萬多年)。原始社會的戰爭是由氏族部落之間或部落聯盟之間,為了爭奪賴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財富,甚至為了搶婚、血族復仇而發生衝突,進而演變成原始狀態的戰爭。這種戰爭,同階級社會的戰爭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階級壓迫、奴役的性質,戰爭中的俘虜,不是殺掉,就是吃掉。後來,隨著生產力和畜牧業的發展,父權制取代母權制,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產有了發展,生產物品有了剩餘,有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主人和奴隸,萌芽了私有制、階級,使“古代部落對部落的戰爭,已經開始蛻變為在陸上和海上掠奪家畜、奴隸和財寶而不斷進行的搶劫,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馬克思思格斯軍事文集》第二卷第 413頁)日益頻繁的戰爭,驅使原始公社制解體,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從此以後,戰爭變成了政治的工具、階級鬥爭的最高手段。私有制、階級壓迫和經濟利益的衝突,成為發生戰爭的基本根源。掠奪和反掠奪、壓迫和反壓迫、侵略和反侵略、爭霸和反爭霸、擴張和反擴張的戰爭,便成為階級社會的特殊的、必然的現象。到20世紀 80年代,在有文字記載的 3500多年的時間裡,世界上共發生過14531次戰爭。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當今和未來,引發戰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主要的有爭奪勢力範圍、領土爭端、邊界糾紛、掠奪戰略資源、爭奪市場、意識形態鬥爭、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等,這些因素是現代戰爭的直接動因。
  戰爭分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這是由進行戰爭的政治目的決定的。正義戰爭包括:奴隸農民起義、農民革命戰爭、階級解放戰爭、民族解放戰爭、反侵略戰爭、自衛戰爭等等。正義戰爭是為人民利益而戰的,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與此相反,非正義戰爭包括:爭霸戰爭、反革命戰爭、殖民戰爭、帝國主義戰爭、侵略戰爭等等,是為維護剝削階級的利益和反動階級的政治服務的,違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會的發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災難的戰爭。如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從摼乓話藬到日本投降,在長達 14年的時間裡,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中國軍民傷亡總數3500萬人以上,中國官方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這是我們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
  今後的戰爭,將以局部戰爭為主,但世界戰爭的危險並沒有消除。戰爭樣式仍將以常規戰爭為主,但也不能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戰爭總的趨勢,是在不斷向高技術化方向發展。隨著高技術兵器不斷出現,將會出現新的軍兵種,可能出現由“天軍”進行的“天戰”和由“深海作戰部隊”進行的深海或海底作戰;“機器人裝備部隊”,智能機器人將參戰;電子戰、信息戰將大顯身手;可見光對抗、紅外對抗進行激烈的角逐。這種發展趨勢,將會改變傳統的戰爭樣式與作戰方法;戰爭的突然性、破壞性、殘酷性、殺傷力和戰爭消耗都將空前增大;戰爭對綜合國力的依賴增大,戰爭保障的任務更艱巨;作戰指揮、作戰協同、通信保障將更加複雜、艱巨。上述這一切,強烈地要求創造新的戰爭理論、戰略戰術。高技術戰爭,對人的軍事、政治、文化素質和科學知識、指揮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曉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智勇雙全的人,將是駕馭高技術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世界戰爭有被制止的可能性,但危險並沒有消除。只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發展和平力量和制約戰爭的力量,就能夠推遲或制止新的世界戰爭。戰爭是必然要消亡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徹底清除戰爭的根源,使戰爭消亡,使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天堂。
參考資料的出處: http://www.h-edu.com/htm/200501/20050121153438.htm
戰爭 的定義
參考資料的出處: http://zh.wikipedia.org/wiki/战争

什麼是戰爭?
參考資料的出處: http://www.h-edu.com/htm/200501/20050121153438.htm
補充時間:2006-12-17 17:31


相關的文章: 戰爭與人性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屠殺和毀滅。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英雄的舞台,平民的墳墓。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人性的劫難,社會的倒退。
戰爭是恐怖的、悲壯的,.........................

參考資料的出處: http://www.oklink.net/online/tougao/74334/162670.htm
2007-04-18 9:07 pm
韓戰(英文:'Korean War'或"War of Chosun";韓國:"한국전쟁" /韓國戰爭或육이오 사변/6.25事變;朝鮮:조국해방전쟁/祖國解放戰爭;中國大陸:抗美援朝;港台:韓戰),是一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之間的意識形態之戰、國家統一之戰,而美國、蘇聯與中國三個國家也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戰爭於1950年6月25日朝鮮軍隊突襲韓國開始,1953年7月27日簽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由於沒有簽訂和平協議,「技術上講」這場戰爭仍然沒有結束,朝鮮和聯合國軍依然處於戰爭狀態。主要的參戰者除了南北韓外,還包括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國,以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5個國家根據聯合國的決議派小規模部隊參戰。蘇聯空軍的航空兵部隊與高炮部隊參加了韓戰防空作戰。

影響
韓戰對交戰各國都有深遠的影響。

大韓民國
韓國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李承晚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為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劃隨時再和北朝鮮方面開戰。4.16運動後,李承晚下臺,局勢依然並沒有緩和。此後樸正煕執政期間更出現「實尾島事件」,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美國
美國在朝鮮有數萬人陣亡,而且幾乎就要與中國和蘇聯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爆發全面戰爭。杜魯門政府當時做出的將韓戰的規模限製為局部戰爭的政策,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經歷了越南戰爭洗禮之後的美國人,幾乎已將這場戰爭遺忘。故此韓戰又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韓戰也令美國人首次意識到,戰爭的威脅隨時存在。戰爭結束後,美國軍隊人員數量增加了兩倍,軍費開支大幅度上升。特別是在一場常規的運動戰與陣地戰爭而非游擊戰中,美軍地面部隊不能擊敗積弱百余年的中國與朝鮮的文盲農民組成的軍隊,這一事實在美國國內被參議院麥卡錫為首的勢力歸因為美國國內共產黨的出賣,麥卡錫主義一段時間內獲得了美國政治的主流話語權,美國國會參議院成立非美委員會徹底調查與中國革命有關的人士的忠誠問題。

中國大陸
中國在朝鮮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在內的十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軍人陣亡於朝鮮半島。由於韓戰,臺灣問題成為懸而未決的「歷史遺留問題」,至今未獲解決。但是,中蘇關係因韓戰中中國堅定地反對「帝國主義陣營的侵略」而密切起來。蘇聯打消了中國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從1952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建設全面的工業基礎,這些援建項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幾十個工業項目被合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為中國打下了冶金、石油、礦山採掘、煤炭、發電、電力裝備、機械製造、紡織、造紙、製糖、航空、太空、交通鐵路、國防兵器製造等全面的科研生產基礎,中國從此開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化建設道路。中國吸取了韓戰干預過晚、過慢、手段單一且直接的教訓。隨後的20余年間,隨著中國國力的提高,通過一系列代理人鬥爭(戰爭),在東南亞、非洲、美洲、中東等地區牽制、削弱了美國、英國、法國的力量,在第三世界建立了廣泛的承認與影響,以70年代初恢復聯合國地位、與西方國家普遍建交、美國總統訪華為標誌,走出了建國之初被聯合國與世界多數國家孤立、封鎖的境地。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22: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418000051KK007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